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面对个性迥异的个体,教师往往偏爱那些乖巧顺从的学生.因为他们“赏心悦目”,若再加上成绩优异,就更“锦上添花”了.然而,教育的大花园中,每一个生命并不全如牡丹般光芒四射、美丽可爱,还会有几株带刺的玫瑰.
以往的教育经历中,笔者就遭遇了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一位自负又暴躁的学生.
【案例回放】
开学两个星期后的一次数学考试,小吴考了39分,全班倒数第四.我找到他的前任班主任,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从前任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小吴这个人因为刚开始不适应高中生活,所以数学成绩一时没有跟上.这与他在初中时的优越地位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他却不愿去面对这一现实,因此数学成绩更是直线下滑,成了名副其实的数学学困生.但小吴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认为没必要的就不做.如果教师对他好言相劝,他也许会稍微改正;否则,我行我素,为我独尊.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与小吴进行了一次谈话.
师: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不答)
师:平时的作业是自己做的吗?
生:不完全是,有时要抄.
师;为什么要抄呢?不会做不可以问吗?
生:(神情自若)问问题挺烦的.再说了,也不知道哪道题会做,哪道题不会做,你让我怎么问、问什么呀?
师:(无语)
师:那么,你抄别人的作业,周围的人不嫌你烦吗?你周围的同学反映你的脾气还挺暴躁的,怎么回事呀?
生:(神情激动,嗓门提高)谁?谁说我脾气暴躁了?别人说,你就信吗?你调查过了吗?你调查了谁?我现在都不怎么跟周围的人说话了,为什么他们还要说我脾气暴躁?
师:少安毋躁,教师肯定已调查过了,没有根据的话教师是不会说的.由于你的周围都是女生,她们的心思比较细腻.而你是男生,细节方面可能并不在意,所以会引起她们的反感.这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以后注意就可以了.
生:(依然很激动)那我以后不跟他们讲话总可以了吧?
师:不行,同学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处在同一个班里,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这样的班级还有什么发展前途呢?再说了,你今后也不可能一辈子独处,一辈子不与人交往吧?
生:(恶狠狠)为什么不可以?(然后闭口不言)
【症结分析】
这次谈话以小吴的闭口不言告终,我对他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入高中以来,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他要竭力维护自己原先的优越感;数学成绩的下降导致了他优越感的缺失,但他却不愿面对现实,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给自己的不足罩上了保护性外衣.究其原因有三.
1.学科因素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教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这就给数学学习造成了困难.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多样性,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而现在的高中数学,理论加强,课程增多,难度增大,要求提高,因此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小吴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
2.家庭因素
小吴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爸爸也很有能力,但不幸的是,小吴的妈妈在小吴十多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因此,一直是父子两人一起生活.前两年,小吴的爸爸给小吴重新找了一个妈妈;虽然后妈对小吴也挺不错的,但总觉得没亲妈来得亲.小吴在初中时成绩非常优秀,深受教师的喜欢,一直是父亲的骄傲,父亲对这个宝贝儿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到高中以后,成绩却直线下滑.小吴的爸爸反复跟我强调:以前的班主任没有管好我的儿子.言下之意,是因为班主任没管好,所以儿子的成绩才下滑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对于小吴妈妈的去世,小吴爸爸总觉得对不起小吴,使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爱,因此对他是百依百顺.再加上小吴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因此除了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外,对他也不提什么学习上的要求,并认为这样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进入高中后,面对儿子学习成绩的下降,爸爸并没有与儿子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地认为儿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是“班主任没管好”,无形中对儿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小吴没有彻底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增强了他的自负感.
3.自身因素
由于小吴从小成绩优秀,一直受到众人的夸奖与称赞,使他形成了极强的自信.进入高中以来,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速度加快,应用更广,但小吴仍坚守初中时,学习数学的那一套成功经验.结果,课听得似懂非懂,题做得不知对错,分数考得难以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信甚至是自负使他不愿与同学多讨论,不愿与教师沟通,甚至对教师还颇有微词.面对一次比一次低的数学成绩,让他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转而到地理等其他科目中去寻找自信了.
从根本上来说,小吴这种自负心理是由于其片面的认知方式所导致的.小吴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比如,他认为抄作业很正常,既可以完成任务,也可以省去教师的麻烦,没什么不好.在评价他人时,却又只看到他人的不足和缺点,而看不到他人的优势与特长.当别人嫌他脾气暴躁时,他就勃然大怒,迁怒同学,责怪教师.这种“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双重评价标准,导致小吴的自负发展到了极端.正是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本可以成为他取得成就的优越环境和个人条件却成了他进步的障碍.
【应对措施】
其实,撇开他的自负与数学成绩不说,小吴还是挺不错的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组长的他分工合理,领导有方;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比同龄人更全面,更有思辨性.这样的学生如果放任自流,结果肯定一无是处,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班级学习氛围.于是,针对小吴的不足,我开始寻找“药方”.
针对他作业抄袭的问题,我赋予了他一项特权:作业不一定要及时交,也不一定要全部做.即保质保量做好自己会做的题,力争全对;通过动脑能想出一两个步骤的,就只要做一两个步骤,并不一定要全部解出答案;难题、偏题,不用做,但教师讲课时一定要认真听,不管听没听懂,课后还要自己再思考一遍.这样做,主要是给他降低门槛,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让他在做作业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杜绝抄作业现象的发生.
针对他的自负,我在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要求小吴不断反省自我,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认识自我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做到扬长避短.
第二,正确同他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要求小吴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
第三,宽容和接纳他人.我要求小吴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视为低劣、无能或感到嗤之以鼻,不足为伍.要学会正视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且能够以此警示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宽容和接纳他人还包括: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尊重和关注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谦逊友好地向他人学习,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之道.
第四,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我还要求小吴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此外,就小吴的情况,我也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并一起探讨了应对措施,在其父亲心里留下了“教师还是管我儿子的”印象.
【反思提高】
怎样教育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个性强、又有缺点的孩子?怎样让带刺的玫瑰也吐出芬芳,自由快乐地展现自己的一份美丽?
第一,教育者要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走近一点,学生就便于我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时期,他们充满了独立与依赖、幼稚和成熟等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关注同伴,也关注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理性的判断分析能力,逆反心理严重,容易产生偏激.所以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并告之,认识自我的途径,除了自我观察外,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包括父母、教师、同学,要看看自己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从而认识到评价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教育者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从学校习得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所不同的是,教师会用自己丰富的情感、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演绎学习的美丽,让学生向往知识的殿堂.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是活生生的个体,以人为本的目标落实到教育行为中需要把学生当人看,施行充满人性的教育.
我们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重塑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职责是引导他,让他知道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怎样对待.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对个性强的孩子,要学会包容,更要学会让个性强成为学生成长中永不服输、力争上游的推动力.学生只有认可了教师才认可教师的教育,所以做学生的朋友,是养心的妙药.
参考文献
[1]杨志军.方法总比问题多——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高 帆.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九州出版社,2006.
[3]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我所理解的教育[M].海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以往的教育经历中,笔者就遭遇了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一位自负又暴躁的学生.
【案例回放】
开学两个星期后的一次数学考试,小吴考了39分,全班倒数第四.我找到他的前任班主任,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从前任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小吴这个人因为刚开始不适应高中生活,所以数学成绩一时没有跟上.这与他在初中时的优越地位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他却不愿去面对这一现实,因此数学成绩更是直线下滑,成了名副其实的数学学困生.但小吴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认为没必要的就不做.如果教师对他好言相劝,他也许会稍微改正;否则,我行我素,为我独尊.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与小吴进行了一次谈话.
师: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不答)
师:平时的作业是自己做的吗?
生:不完全是,有时要抄.
师;为什么要抄呢?不会做不可以问吗?
生:(神情自若)问问题挺烦的.再说了,也不知道哪道题会做,哪道题不会做,你让我怎么问、问什么呀?
师:(无语)
师:那么,你抄别人的作业,周围的人不嫌你烦吗?你周围的同学反映你的脾气还挺暴躁的,怎么回事呀?
生:(神情激动,嗓门提高)谁?谁说我脾气暴躁了?别人说,你就信吗?你调查过了吗?你调查了谁?我现在都不怎么跟周围的人说话了,为什么他们还要说我脾气暴躁?
师:少安毋躁,教师肯定已调查过了,没有根据的话教师是不会说的.由于你的周围都是女生,她们的心思比较细腻.而你是男生,细节方面可能并不在意,所以会引起她们的反感.这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以后注意就可以了.
生:(依然很激动)那我以后不跟他们讲话总可以了吧?
师:不行,同学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处在同一个班里,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这样的班级还有什么发展前途呢?再说了,你今后也不可能一辈子独处,一辈子不与人交往吧?
生:(恶狠狠)为什么不可以?(然后闭口不言)
【症结分析】
这次谈话以小吴的闭口不言告终,我对他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入高中以来,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他要竭力维护自己原先的优越感;数学成绩的下降导致了他优越感的缺失,但他却不愿面对现实,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给自己的不足罩上了保护性外衣.究其原因有三.
1.学科因素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教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这就给数学学习造成了困难.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多样性,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而现在的高中数学,理论加强,课程增多,难度增大,要求提高,因此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小吴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
2.家庭因素
小吴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爸爸也很有能力,但不幸的是,小吴的妈妈在小吴十多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因此,一直是父子两人一起生活.前两年,小吴的爸爸给小吴重新找了一个妈妈;虽然后妈对小吴也挺不错的,但总觉得没亲妈来得亲.小吴在初中时成绩非常优秀,深受教师的喜欢,一直是父亲的骄傲,父亲对这个宝贝儿子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到高中以后,成绩却直线下滑.小吴的爸爸反复跟我强调:以前的班主任没有管好我的儿子.言下之意,是因为班主任没管好,所以儿子的成绩才下滑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对于小吴妈妈的去世,小吴爸爸总觉得对不起小吴,使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爱,因此对他是百依百顺.再加上小吴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因此除了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外,对他也不提什么学习上的要求,并认为这样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进入高中后,面对儿子学习成绩的下降,爸爸并没有与儿子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地认为儿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是“班主任没管好”,无形中对儿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小吴没有彻底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增强了他的自负感.
3.自身因素
由于小吴从小成绩优秀,一直受到众人的夸奖与称赞,使他形成了极强的自信.进入高中以来,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速度加快,应用更广,但小吴仍坚守初中时,学习数学的那一套成功经验.结果,课听得似懂非懂,题做得不知对错,分数考得难以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信甚至是自负使他不愿与同学多讨论,不愿与教师沟通,甚至对教师还颇有微词.面对一次比一次低的数学成绩,让他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转而到地理等其他科目中去寻找自信了.
从根本上来说,小吴这种自负心理是由于其片面的认知方式所导致的.小吴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比如,他认为抄作业很正常,既可以完成任务,也可以省去教师的麻烦,没什么不好.在评价他人时,却又只看到他人的不足和缺点,而看不到他人的优势与特长.当别人嫌他脾气暴躁时,他就勃然大怒,迁怒同学,责怪教师.这种“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双重评价标准,导致小吴的自负发展到了极端.正是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本可以成为他取得成就的优越环境和个人条件却成了他进步的障碍.
【应对措施】
其实,撇开他的自负与数学成绩不说,小吴还是挺不错的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组长的他分工合理,领导有方;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比同龄人更全面,更有思辨性.这样的学生如果放任自流,结果肯定一无是处,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班级学习氛围.于是,针对小吴的不足,我开始寻找“药方”.
针对他作业抄袭的问题,我赋予了他一项特权:作业不一定要及时交,也不一定要全部做.即保质保量做好自己会做的题,力争全对;通过动脑能想出一两个步骤的,就只要做一两个步骤,并不一定要全部解出答案;难题、偏题,不用做,但教师讲课时一定要认真听,不管听没听懂,课后还要自己再思考一遍.这样做,主要是给他降低门槛,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让他在做作业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杜绝抄作业现象的发生.
针对他的自负,我在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要求小吴不断反省自我,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认识自我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做到扬长避短.
第二,正确同他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要求小吴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
第三,宽容和接纳他人.我要求小吴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视为低劣、无能或感到嗤之以鼻,不足为伍.要学会正视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且能够以此警示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宽容和接纳他人还包括: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尊重和关注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谦逊友好地向他人学习,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之道.
第四,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我还要求小吴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此外,就小吴的情况,我也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并一起探讨了应对措施,在其父亲心里留下了“教师还是管我儿子的”印象.
【反思提高】
怎样教育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个性强、又有缺点的孩子?怎样让带刺的玫瑰也吐出芬芳,自由快乐地展现自己的一份美丽?
第一,教育者要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走近一点,学生就便于我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时期,他们充满了独立与依赖、幼稚和成熟等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关注同伴,也关注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理性的判断分析能力,逆反心理严重,容易产生偏激.所以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并告之,认识自我的途径,除了自我观察外,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包括父母、教师、同学,要看看自己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从而认识到评价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教育者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从学校习得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所不同的是,教师会用自己丰富的情感、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演绎学习的美丽,让学生向往知识的殿堂.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是活生生的个体,以人为本的目标落实到教育行为中需要把学生当人看,施行充满人性的教育.
我们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重塑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职责是引导他,让他知道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怎样对待.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对个性强的孩子,要学会包容,更要学会让个性强成为学生成长中永不服输、力争上游的推动力.学生只有认可了教师才认可教师的教育,所以做学生的朋友,是养心的妙药.
参考文献
[1]杨志军.方法总比问题多——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高 帆.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九州出版社,2006.
[3]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我所理解的教育[M].海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