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历史课往往强调学生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学生硬性记忆,效果不佳。加之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不高。面对以上困境,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然处于叛逆期的学生非常喜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那么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探究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问题,并明确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已达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
第一环节:充分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预习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预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机。有些学生把看完一遍教材的过程看作是预习已经完成,这样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预习。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这需要教师提前充分备课,根据课程标准展示预习问题,重难点突出,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充分预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具体来说,学生在预习中采取以下步骤:
1.看与读
(1)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课本的内容,形成初步印象。
(2)细究,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细细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单元线索、本课中心、段落关系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2.记与思:
(1)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直接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的,也就是涉及的基础知识,这是考察学生的基本识记能力,在预习环节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独立能力与超前意识,这一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
(2)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少的是思考,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历史学科有误解,认为只要背背就可以,其实不然,历史的发展是环环相扣,历史问题的解决需要你一步步的思考。
第二环节:课堂设计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激情导入、分组教学、情景设置、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激情导入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激情导入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2.分组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与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内学生分到各组,分组要做到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精心编制符合学生认识实际的导学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的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恰当的认知坡度、梯度和学习方式,并跟着详尽可操作性的活动安排,形成一套完整的导学案,然后组织学生高效的自学与合作,避免学生认知过程中无从下手和无效讨论。把课堂放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分组讨论: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经过讨论的问题,学生往往经久难忘,而且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经过预习自学环节,学生与教材已经有了基本“对话”,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推出导学案中“探讨与提高”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讨论中小组内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特别要求组长和较优秀的同学不要压制别人的意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精讲点拨:精讲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讲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环节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对于那些学生展示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这一环节是突破课本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时机,教师把内容讲深讲透,通过精讲点拨,把“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
巩固拓展: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阶段。教师要在导学案“总结与质疑——课堂检测——学习感悟”部分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练习,通过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并能熟练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的实践活动中。
三、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探究教学立志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独立。但是很多学生多年来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决定了这个独立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耐心,看到每位学生的点点进步。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问题,并明确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已达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
第一环节:充分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预习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预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机。有些学生把看完一遍教材的过程看作是预习已经完成,这样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预习。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这需要教师提前充分备课,根据课程标准展示预习问题,重难点突出,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充分预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具体来说,学生在预习中采取以下步骤:
1.看与读
(1)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课本的内容,形成初步印象。
(2)细究,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细细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单元线索、本课中心、段落关系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2.记与思:
(1)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直接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的,也就是涉及的基础知识,这是考察学生的基本识记能力,在预习环节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独立能力与超前意识,这一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
(2)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少的是思考,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历史学科有误解,认为只要背背就可以,其实不然,历史的发展是环环相扣,历史问题的解决需要你一步步的思考。
第二环节:课堂设计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激情导入、分组教学、情景设置、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激情导入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激情导入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2.分组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与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内学生分到各组,分组要做到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精心编制符合学生认识实际的导学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的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恰当的认知坡度、梯度和学习方式,并跟着详尽可操作性的活动安排,形成一套完整的导学案,然后组织学生高效的自学与合作,避免学生认知过程中无从下手和无效讨论。把课堂放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分组讨论: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经过讨论的问题,学生往往经久难忘,而且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经过预习自学环节,学生与教材已经有了基本“对话”,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推出导学案中“探讨与提高”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讨论中小组内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特别要求组长和较优秀的同学不要压制别人的意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精讲点拨:精讲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讲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环节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对于那些学生展示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这一环节是突破课本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时机,教师把内容讲深讲透,通过精讲点拨,把“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
巩固拓展: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阶段。教师要在导学案“总结与质疑——课堂检测——学习感悟”部分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练习,通过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并能熟练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的实践活动中。
三、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探究教学立志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独立。但是很多学生多年来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决定了这个独立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耐心,看到每位学生的点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