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起世俗的面纱,透析人物的本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菲利普这个人物,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他对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不同态度变化(由“撵”到“盼”再到“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菲利普对于勒前后态度的鲜明变化,充分表现了他虚荣、势利、自私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然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果真如此吗?菲利普真是一个虚荣、势利、自私,为世俗所难容的人吗?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就不难发现,他对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不同态度远不能说明他性格的全部。
  菲利普的形象在对于勒的“撵”、“盼”、“躲”中得到了完美展现。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于勒是一个不务正业、不孝、好吃懒做之徒。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甚至算得上贫困的家庭。照理来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应知晓生活的艰辛、挣钱的不易,而不应行为不正。退一步讲,即使行为不正,糟蹋钱,也不至于逼得父母动老本。动了老本,父母何以养老?难道还能指望他吗?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看出,于勒是一个连父母死活都不放在心上的人,是一个典型的不孝之徒。
  再联系菲利普的家境来看菲利普其人。“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从上面的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菲利普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尽管工资很少,工作很辛苦,每天很晚才能从办公室回来,但他却一直坚持着,始终如一的支撑着。“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菲利普太太对现实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菲利普就不痛苦了吗?作为丈夫,他不能解除妻子的烦恼、痛苦;作为父亲,他不能解除子女的辛劳、无奈,菲利普的内心是自责的、痛苦的。物质的拮据、精神的痛苦折磨着菲利普,这还不够,他还要承受他兄弟带给他的梦魇。看到这样一位任劳任怨,在生活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丈夫、父亲,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19世纪,怀揣梦想抑或为生活所迫到美洲去闯荡的人很多。菲利普的举动只是按照惯例而已,并无不当之处,更谈不上不顾亲情。而且里面还隐藏着菲利普为了送于勒上到从哈佛尔开往纽约的商船,又费了不少心思,又花了一笔不匪的开销,为此家庭开销又多了一个大窟窿,不知何时才能填上。
  于勒到北美后,做上了买卖,不久就写信给菲利普,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两年后又写信给菲利普,告诉他自己的身体很好,买卖也好,准备到南美作长期旅行,也许好几年不写信,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到时候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这封信成了“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备受生活煎熬的菲利普一家收到这样的信,内心的喜悦、高兴是可以想象的。这种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的举动是全家看到即将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的希望就要降临的狂喜的表现,也是能够理解的。
  每星期日,菲利普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对于勒的焦急等待、盼望,既是迫切改变生活的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掺杂着对于勒的思念。毕竟,兄弟俩已有十年没见。
  然而,一场邂逅破灭了全部的希望,还差点给全家带来不幸。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早以沦为衣衫褴褛的小贩。在确认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菲利普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如果顾念兄弟之情,认于勒,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首先,“二姐”婚后的地位可能就悬了。“二姐”之前老找不到对象,而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好不容易有个看中“二姐”的公务员上门求婚并与“二姐”举行婚礼,绝不能让女婿知道真相而小看女儿。其次,刚刚够维持的生活平衡将被打破,整个家庭又要陷入困顿,恐怖的日子将重新开始,儿女、妻子、自己又要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最后,这种恐怖的日子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他内心的天平倾向了维系整个家庭,选择了把问题交给妻子去解决。他深知,妻子肯定不会认于勒,一定会选择回避。他不正面做出决定,内心的自责、痛苦或许会轻些。
  总之,在菲利普的性格中,虚荣势利、自私贪恋有之,勤劳善良、任劳任怨、舍小顾大亦有之。作者不仅抓住了他性格中的外部特征,而且洞察了他的内心世界,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人物分成“好的”、“坏的”两大类,而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理解他人,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现在的英语教学,每单元都有阅读材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阅读文章?是应该讲还是不讲?到底应该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   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并讲解语法知识而忽视组织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日益充实和完善,而高考这根指挥棒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传统的英语作业每次都是些枯燥的简单重复的练习,再加上其他科目也有做不完的作业,导致了学生不想做作业。因此我们应从作业的布置这一源头进行改革,尝试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使他们愿做、乐做。结合多年的高中循环教学经验,从思维情感的角度,我认为作业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化巩固型。这是一种机械性作业,目
提问,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门教学的艺术,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应怎样去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个就涉及如何去构建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了。    一、选好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  语文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新生事物都会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选好切入点,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即根据
教师角色是一个复合体,它综合体现于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之中。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一、桥的角色  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近教材,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和教材产生感情、认知共鸣。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带头对课文质疑。有了教师的带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地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有计划地引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委针对教材内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   一、善用“文本研习”确立“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文本研习”重在“研习”,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给语文课堂以静默的空间,让学生在静默中感悟,在静默中想象,在静默中品味,如此,就能真正落实知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试想,如果一节课没有10分钟至15分钟左右是安静的,学生怎么有时间去想,怎么有时间去记呢?所以说,静默可以掏“金”。  一、感悟在静默中进行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的教育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
有一天,一家著名的珠宝店来了一位看起来财大气粗又有些粗鄙的客人。他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店员拿各种珠宝。店员忍气吞声地应付着。  突然,那位客人一不小心把手里的一小袋钻石掉到了地上。他吹了个泡泡,一边不怎么诚心地道歉,一边蹲下和店员将钻石一粒粒捡起来。这时,店员发现有几颗钻石是假货。店员坚信那几颗钻石被那位客人调了包。他喊来保安,又调阅了监控录像。可是,保安仔细检查了那位客人,也没有
引入的目的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所以要使学生掌握一门功课,就应该让学生对这门功课有兴趣.一堂课,引入得好,整节课就活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融洽、和谐;反之,一上来吸引不了人的话,整节课就找不到感觉,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出现阻碍.  一、利用知识的横向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初一有关垂直的知识时,我会用王维《使至塞上》引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
语文学习中积累很重要,而背诵是最有意识、最有目的的积累。这其实是就表达而言,表达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作基础。首先要积累“建筑材料”:从词汇、成语、俗语,到诗文、名言警句,甚至“建筑样式”——独立而多样的篇章形式。其次要通过积累熟谙“建筑规则”:从语法、逻辑,到文法、修辞。背诵是积极而有意识的积累,效果最佳,然后才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表达自由。此外,语文不同于数学,言语活动有大量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学出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