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认知困境解读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延展认知是认知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议题,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默斯通过将认知工具定义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将认知的边界从颅内延展到颅外,从皮肤延展到世界之中。延展认知理论打破了传统认知理论中认知位置位于脑内的常识,受到许多争议。本文通过对梅纳瑞的认知整合理论的研究,为解决延展认知面临的困境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延展认知;认知整合;因果耦合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50-02
  延展认知设想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争议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外在人工制品是否可以在认知过程中取得合法席位,仍然是认知哲学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工具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延展认知的探讨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延展认知的假说与争议
  1.延展认知的对等性原则。在《延展心灵》中,克拉克和查尔莫斯首先通过奥拓与因加的例子引出延展认知的基本原则。奥拓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如同所有阿尔茨海默病人一样,奥拓只能依据外部载体与工具才能构建自己的记忆。而因加是一个具有正常记忆功能的健康人。假设奥拓与因加想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展览,对于因加来说,如同我们大部分人所能做到的,只需要在自己的记忆中翻找博物馆的位置。而对于奥拓来说,他常年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在这里充当记忆角色,奥拓只需要翻看笔记本便可以获得博物馆的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因加的大脑记忆与奥拓的笔记本具有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只是笔记本“碰巧”在皮肤之外。
  显然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对于延展认知的论证基于一种功能性对等原则,这在他另一个例证中更加明显。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假设了三种玩俄罗斯方块的方法,第一种是传统形式,即在大脑内旋转俄罗斯方块,以找到匹配的凹槽;第二种是假设一个旋转按钮可以旋转屏幕上的方块的造型,这可以积累一定的速度优势:第三种是假设在人脑中植入一种神经植入物,它可以发挥方法二中按钮的功能对方块进行快速的旋转操作。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方法一和方法三的原理相同,而如果在接受这种对等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承认方法二的对等性,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计算结构。
  由此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当我们面对一些任务时,如果在大脑中进行这个认知任务可以被认定为一个认知过程,那么在世界的一部分中进行也应该被认定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等原则,外在人工物在认知过程中取得了合法席位。
  2.对对等原则的批判。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是有缺陷的,对等原则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在这里假定了一种位置的置换,如果认知过程是从一个内部系统向外延展,那么必然隐含了一个内在主义的认知形象。对等原则的论证是粗糙的、晦暗不明的,为内在主义的攻击留有了余地,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笔记本与认知过程的耦合,是否能够引申为笔记本可以构成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亞当斯和艾泽瓦提出反击的论点——耦合构成谬误。他们攻击的焦点就是延展认知主义者持有的观点:认知过程可以由外部系统耦合构成。他们指出耦合不能等于构成,外在对象X与认知主体的耦合并不意味着X可以作为主体认知器官的一部分。显然从因果性直接跨越构成性是一种不合理的推断。他们认为认知的唯一主体就是大脑,并且他们对认识标志做了规定,认为外在表征例如印刷的文字或者字符串等都是派生的内容,而这种派生的内容是从主体的认知表征能力发展而来的,因此认知必须包含非派生的内容。
  实际上,亚当斯和艾泽瓦对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的区分并不重要,因为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在内容上并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是如何被决定的。如果一个外部句子表达的内容是内部思想的内容,那么实际上两种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梅纳瑞看来,认知科学家并不关心亚当斯和艾泽瓦这一内在的规定,因为认知科学家关心的是认知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特征。
  二、认知整合主义的理论思路
  1.对称性耦合理论。认知整合主义认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对称耦合的,这是他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外部主义的不同之处。在理解对称性之前,我们可以首先理解能动性认知概念,即认为认知不是先天大脑对先天世界的表征,而是一种与环境的能动交互。据此将认知理解为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并且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
  动力学方法论指出,身体内部和外部过程之间具有连续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外在论的形式。外在论具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对称版本,一种是不对称版本;而这两种版本的区别,就在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单向还是双向。梅纳瑞认为认知整合主义是一种对称性耦合,即是建立在一种互惠耦合的动态概念之上。
  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他们的耦合只是一种单向的耦合,是一种不对称的外在论,只是在探讨外部工具和载体对于认知的功能性作用,然而认知整合主义者认为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二者可以如此融合而达到一个新的认知目的,认知主体与环境不应该是独立的。我们可以借助动力系统的概念来理解这种融合:动力系统中,部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就是基于一种对称的依赖关系,这种对称是指“系统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必须依赖于,而且只能依赖于系统的其他部分。这种依赖关系是对称的”。在这种对称关系下,一个部分的状态必须依赖于其他状态,并且与其交互的外部事物也一定是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整合论者认为,比起延展认知的因果耦合,应该更加强调互惠耦合,从认知动力学出发,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仅仅因为认知主体与外部工具之间具有一种因果关系而构成一个认知过程是显然不够的。如果我们需要的只是因果关系,那么太多的事物都会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这会走向一种“认知膨胀”的困境。
  2.操纵理论。不同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因果耦合,梅纳瑞的认知整合版本将操纵引入了认知概念系统中。操纵的意义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可以进行的操纵活动,通过这种操纵认知主体可以完成受身体限制无法完成的认知任务,进而实现认知的延展。笔者认为操纵概念比因果耦合概念更加优越,因为操纵是具有规范性的,这意味着操纵必然是有内容附加的。通过规范性的桥梁,耦合关系可以置于更广泛的规范语境中,对于认知的理解就不再是扁平和僵化的。   我们需要完成一个数学计算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数字通过一支笔写在纸上,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互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遵循着数学规范,这个数学规范告诉我们如何将数字写下来,如何运用运算法则,如何进行计算,这都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数学规范之下,我们运用这种数学规范来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数字,没有数学规范,我们无从下笔,更别说完成計算任务,规范比工具更加重要。
  因此比起简单的通过因果耦合将外部工具纳入认知过程中,操纵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比耦合带来的关系更加可靠和稳定,真正实现了外部人工制品作为一个恒定的延伸物实现认知的延展。
  3.认知实践。在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思想实验中,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奥拓通过运用笔记本得知展览的位置,从而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观看展览,因此笔记本在这里发挥了如同正常大脑的认知功能,笔记本应该获得认知的合法地位。这也是延展认知对等性原则的争议核心。梅纳瑞认为,与思想实验中的奥拓不同,真正的奥拓获取展览的位置需要一系列的认知实践。真正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需要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很好地运用笔记本,并且笔记本上的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知实践就成了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阿兹海默症患者不进行认知训练,不更新笔记本的内容,那么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将笔记本运用成为正常人的记忆一样有效的功能。
  认知实践是有规范的实践。作为认知的数学运算需要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参与。通常情况下,我们进行数学运算是基于一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我们对于复杂的数学的运算并不是需要的一种瞬间的辨别直觉,我们需要纸笔,需要计算器,需要外部工具的辅助。但是比起这些外在人工制品对于认知的卸载,数学公式、数学计算系统等这些可以成为认知规范的东西才是真正在数学运算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我们也许可以摆脱纸、笔来进行数学运算,但是我们不能离开数学规范来完成数学问题。
  而这种认知规范会在认知实践中被不断地强化和继承下来,我们社会中有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培训模式,使得认知规范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稳定的外部力量,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真正得到延展。并且这种延展是稳定有效的,指导我们完成我们的认知活动。
  三、认知整合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基于对等原则的因果耦合的道路对延展认知的论证是充满争议的,因为无论是功能上的对等或者是因果上的耦合都不能保重外部载体成为认知系统的一个永久的组成部分,无法取得在认知系统中合法的认知地位。
  笔者认为认知整合为延展认知的理论论证提供了新思路。认知整合主义打破了因果耦合面临的种种争议的尴尬局面,通过对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分析,将文化进化与人的认知能力的进化结合起来,从外在人工制品与内在认知系统的整合角度,为延展认知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但是对于延展认知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如果要真正消解延展认知的争议困境,必须重新对认知进行定义,而这种定义不仅需要认知理论的发展,还需要现代神经科学实验的发展,不断为理论提供证据支撑,使得对于认知问题的探讨能够真正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Andy Clark, Dave Chalmers. The Extended Mind[J]. Analysis , 1998.
  [2]亚当斯F,埃扎瓦K.认知的边界[M].黄侃,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开展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让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覆盖每一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至关重要。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工程系给船专业学生党支部,结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特色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实际,以党支部为载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创造性提出“十个一”工程,通过党员、党支部两个层面组织十种不同活动,重点解决党员服务意识不强,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枣庄市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枣庄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人才、聚集人才。本研究对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人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期刊
摘 要: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代表少数群体通过网络提出诉求,引发话题,掀起讨论,并影响着大学生。他们诉求背后所包含的内在逻辑和意识形态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和警醒。个别少数群体的“代言人”通过虚构良好的正面形象,压制反对的网络发声,实施破坏社会秩序的言行等,通过网络自媒体上传播泛言论自由、博爱高尚论和个人维权神圣化的思想。针对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以劳育德体系树立正确是
期刊
摘 要:从马克思对前人法学思想的批判开始,分析马克思扬弃前人思想而建立的马克思法学理论特性,并依此特性分析新时代法治理论,得出新时代法治理论亦具有马克思法学理论的特性,从而进一步证明新时代法治理论是与马克思法学理论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在新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下得到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要求,符合马克思法学理论的历史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法学;新时代;法治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特
期刊
摘 要:《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雅斯贝斯历史学方向的代表作,但在书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从雅思贝斯历史学视角出发,首先阐明了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存在是人的存在,通过对雅斯贝斯著名的“轴心期理论”的分析,从而找到历史当中的人的存在。接着通过对轴心期理论中第四个阶段(科学技术时代)的详细分析,进而说明科学技术时代下人的存在的两面性,由此展开对科学和技术时代的批判和反思。最后提出了要实现
期刊
摘 要: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到当今的代议制民主,民主的观念由来已久,但对其内涵的解读又充满争议。美国法哲学家德沃金跳出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扛起价值整体主义的大旗,提出了基于尊严二原则的伙伴民主观,强调政治社会的成员都必须带着对所有其他伙伴平等的尊重和关心而行动,要竭力使法律符合他们关于每个公民的尊严都要求什么的善意理解,这远远超出了多数民主的要求。德沃金的民主观推进了对民主价值的深入阐释,势必对民
期刊
摘 要: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基于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认识及对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不同理解,在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理论分歧。考茨基在《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期刊
摘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派干部和人才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逻辑起点,重点探讨驻村“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优势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中国医科大学选派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职能为路径和落脚点,全面深入研究高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显性作用。本文认为充分发挥高校选派干部的理论优势、学养优势,实现派出单位党组织与驻派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同时,在建强村党组织工作中“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各项制度机制建设正处于探索和完善中。本研究以北京市C街道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例,总结分析了其在购买服务中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购买流程和购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以期为其他地方发展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供借鉴,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革。  关键词:基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
期刊
摘 要: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有过儿时留守经历。因此研究大学生儿时留守与和谐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通过SPSS22.0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00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