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延展认知是认知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议题,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默斯通过将认知工具定义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将认知的边界从颅内延展到颅外,从皮肤延展到世界之中。延展认知理论打破了传统认知理论中认知位置位于脑内的常识,受到许多争议。本文通过对梅纳瑞的认知整合理论的研究,为解决延展认知面临的困境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延展认知;认知整合;因果耦合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50-02
延展认知设想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争议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外在人工制品是否可以在认知过程中取得合法席位,仍然是认知哲学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工具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延展认知的探讨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延展认知的假说与争议
1.延展认知的对等性原则。在《延展心灵》中,克拉克和查尔莫斯首先通过奥拓与因加的例子引出延展认知的基本原则。奥拓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如同所有阿尔茨海默病人一样,奥拓只能依据外部载体与工具才能构建自己的记忆。而因加是一个具有正常记忆功能的健康人。假设奥拓与因加想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展览,对于因加来说,如同我们大部分人所能做到的,只需要在自己的记忆中翻找博物馆的位置。而对于奥拓来说,他常年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在这里充当记忆角色,奥拓只需要翻看笔记本便可以获得博物馆的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因加的大脑记忆与奥拓的笔记本具有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只是笔记本“碰巧”在皮肤之外。
显然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对于延展认知的论证基于一种功能性对等原则,这在他另一个例证中更加明显。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假设了三种玩俄罗斯方块的方法,第一种是传统形式,即在大脑内旋转俄罗斯方块,以找到匹配的凹槽;第二种是假设一个旋转按钮可以旋转屏幕上的方块的造型,这可以积累一定的速度优势:第三种是假设在人脑中植入一种神经植入物,它可以发挥方法二中按钮的功能对方块进行快速的旋转操作。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方法一和方法三的原理相同,而如果在接受这种对等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承认方法二的对等性,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计算结构。
由此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当我们面对一些任务时,如果在大脑中进行这个认知任务可以被认定为一个认知过程,那么在世界的一部分中进行也应该被认定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等原则,外在人工物在认知过程中取得了合法席位。
2.对对等原则的批判。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是有缺陷的,对等原则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在这里假定了一种位置的置换,如果认知过程是从一个内部系统向外延展,那么必然隐含了一个内在主义的认知形象。对等原则的论证是粗糙的、晦暗不明的,为内在主义的攻击留有了余地,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笔记本与认知过程的耦合,是否能够引申为笔记本可以构成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亞当斯和艾泽瓦提出反击的论点——耦合构成谬误。他们攻击的焦点就是延展认知主义者持有的观点:认知过程可以由外部系统耦合构成。他们指出耦合不能等于构成,外在对象X与认知主体的耦合并不意味着X可以作为主体认知器官的一部分。显然从因果性直接跨越构成性是一种不合理的推断。他们认为认知的唯一主体就是大脑,并且他们对认识标志做了规定,认为外在表征例如印刷的文字或者字符串等都是派生的内容,而这种派生的内容是从主体的认知表征能力发展而来的,因此认知必须包含非派生的内容。
实际上,亚当斯和艾泽瓦对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的区分并不重要,因为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在内容上并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是如何被决定的。如果一个外部句子表达的内容是内部思想的内容,那么实际上两种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梅纳瑞看来,认知科学家并不关心亚当斯和艾泽瓦这一内在的规定,因为认知科学家关心的是认知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特征。
二、认知整合主义的理论思路
1.对称性耦合理论。认知整合主义认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对称耦合的,这是他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外部主义的不同之处。在理解对称性之前,我们可以首先理解能动性认知概念,即认为认知不是先天大脑对先天世界的表征,而是一种与环境的能动交互。据此将认知理解为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并且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
动力学方法论指出,身体内部和外部过程之间具有连续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外在论的形式。外在论具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对称版本,一种是不对称版本;而这两种版本的区别,就在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单向还是双向。梅纳瑞认为认知整合主义是一种对称性耦合,即是建立在一种互惠耦合的动态概念之上。
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他们的耦合只是一种单向的耦合,是一种不对称的外在论,只是在探讨外部工具和载体对于认知的功能性作用,然而认知整合主义者认为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二者可以如此融合而达到一个新的认知目的,认知主体与环境不应该是独立的。我们可以借助动力系统的概念来理解这种融合:动力系统中,部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就是基于一种对称的依赖关系,这种对称是指“系统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必须依赖于,而且只能依赖于系统的其他部分。这种依赖关系是对称的”。在这种对称关系下,一个部分的状态必须依赖于其他状态,并且与其交互的外部事物也一定是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整合论者认为,比起延展认知的因果耦合,应该更加强调互惠耦合,从认知动力学出发,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仅仅因为认知主体与外部工具之间具有一种因果关系而构成一个认知过程是显然不够的。如果我们需要的只是因果关系,那么太多的事物都会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这会走向一种“认知膨胀”的困境。
2.操纵理论。不同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因果耦合,梅纳瑞的认知整合版本将操纵引入了认知概念系统中。操纵的意义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可以进行的操纵活动,通过这种操纵认知主体可以完成受身体限制无法完成的认知任务,进而实现认知的延展。笔者认为操纵概念比因果耦合概念更加优越,因为操纵是具有规范性的,这意味着操纵必然是有内容附加的。通过规范性的桥梁,耦合关系可以置于更广泛的规范语境中,对于认知的理解就不再是扁平和僵化的。 我们需要完成一个数学计算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数字通过一支笔写在纸上,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互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遵循着数学规范,这个数学规范告诉我们如何将数字写下来,如何运用运算法则,如何进行计算,这都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数学规范之下,我们运用这种数学规范来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数字,没有数学规范,我们无从下笔,更别说完成計算任务,规范比工具更加重要。
因此比起简单的通过因果耦合将外部工具纳入认知过程中,操纵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比耦合带来的关系更加可靠和稳定,真正实现了外部人工制品作为一个恒定的延伸物实现认知的延展。
3.认知实践。在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思想实验中,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奥拓通过运用笔记本得知展览的位置,从而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观看展览,因此笔记本在这里发挥了如同正常大脑的认知功能,笔记本应该获得认知的合法地位。这也是延展认知对等性原则的争议核心。梅纳瑞认为,与思想实验中的奥拓不同,真正的奥拓获取展览的位置需要一系列的认知实践。真正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需要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很好地运用笔记本,并且笔记本上的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知实践就成了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阿兹海默症患者不进行认知训练,不更新笔记本的内容,那么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将笔记本运用成为正常人的记忆一样有效的功能。
认知实践是有规范的实践。作为认知的数学运算需要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参与。通常情况下,我们进行数学运算是基于一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我们对于复杂的数学的运算并不是需要的一种瞬间的辨别直觉,我们需要纸笔,需要计算器,需要外部工具的辅助。但是比起这些外在人工制品对于认知的卸载,数学公式、数学计算系统等这些可以成为认知规范的东西才是真正在数学运算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我们也许可以摆脱纸、笔来进行数学运算,但是我们不能离开数学规范来完成数学问题。
而这种认知规范会在认知实践中被不断地强化和继承下来,我们社会中有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培训模式,使得认知规范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稳定的外部力量,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真正得到延展。并且这种延展是稳定有效的,指导我们完成我们的认知活动。
三、认知整合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基于对等原则的因果耦合的道路对延展认知的论证是充满争议的,因为无论是功能上的对等或者是因果上的耦合都不能保重外部载体成为认知系统的一个永久的组成部分,无法取得在认知系统中合法的认知地位。
笔者认为认知整合为延展认知的理论论证提供了新思路。认知整合主义打破了因果耦合面临的种种争议的尴尬局面,通过对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分析,将文化进化与人的认知能力的进化结合起来,从外在人工制品与内在认知系统的整合角度,为延展认知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但是对于延展认知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如果要真正消解延展认知的争议困境,必须重新对认知进行定义,而这种定义不仅需要认知理论的发展,还需要现代神经科学实验的发展,不断为理论提供证据支撑,使得对于认知问题的探讨能够真正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Andy Clark, Dave Chalmers. The Extended Mind[J]. Analysis , 1998.
[2]亚当斯F,埃扎瓦K.认知的边界[M].黄侃,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延展认知;认知整合;因果耦合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50-02
延展认知设想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争议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外在人工制品是否可以在认知过程中取得合法席位,仍然是认知哲学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工具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延展认知的探讨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延展认知的假说与争议
1.延展认知的对等性原则。在《延展心灵》中,克拉克和查尔莫斯首先通过奥拓与因加的例子引出延展认知的基本原则。奥拓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如同所有阿尔茨海默病人一样,奥拓只能依据外部载体与工具才能构建自己的记忆。而因加是一个具有正常记忆功能的健康人。假设奥拓与因加想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展览,对于因加来说,如同我们大部分人所能做到的,只需要在自己的记忆中翻找博物馆的位置。而对于奥拓来说,他常年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在这里充当记忆角色,奥拓只需要翻看笔记本便可以获得博物馆的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因加的大脑记忆与奥拓的笔记本具有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只是笔记本“碰巧”在皮肤之外。
显然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对于延展认知的论证基于一种功能性对等原则,这在他另一个例证中更加明显。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假设了三种玩俄罗斯方块的方法,第一种是传统形式,即在大脑内旋转俄罗斯方块,以找到匹配的凹槽;第二种是假设一个旋转按钮可以旋转屏幕上的方块的造型,这可以积累一定的速度优势:第三种是假设在人脑中植入一种神经植入物,它可以发挥方法二中按钮的功能对方块进行快速的旋转操作。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方法一和方法三的原理相同,而如果在接受这种对等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承认方法二的对等性,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计算结构。
由此克拉克和查尔莫斯认为,当我们面对一些任务时,如果在大脑中进行这个认知任务可以被认定为一个认知过程,那么在世界的一部分中进行也应该被认定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等原则,外在人工物在认知过程中取得了合法席位。
2.对对等原则的批判。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是有缺陷的,对等原则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在这里假定了一种位置的置换,如果认知过程是从一个内部系统向外延展,那么必然隐含了一个内在主义的认知形象。对等原则的论证是粗糙的、晦暗不明的,为内在主义的攻击留有了余地,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笔记本与认知过程的耦合,是否能够引申为笔记本可以构成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亞当斯和艾泽瓦提出反击的论点——耦合构成谬误。他们攻击的焦点就是延展认知主义者持有的观点:认知过程可以由外部系统耦合构成。他们指出耦合不能等于构成,外在对象X与认知主体的耦合并不意味着X可以作为主体认知器官的一部分。显然从因果性直接跨越构成性是一种不合理的推断。他们认为认知的唯一主体就是大脑,并且他们对认识标志做了规定,认为外在表征例如印刷的文字或者字符串等都是派生的内容,而这种派生的内容是从主体的认知表征能力发展而来的,因此认知必须包含非派生的内容。
实际上,亚当斯和艾泽瓦对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的区分并不重要,因为非派生内容与派生内容在内容上并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是如何被决定的。如果一个外部句子表达的内容是内部思想的内容,那么实际上两种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梅纳瑞看来,认知科学家并不关心亚当斯和艾泽瓦这一内在的规定,因为认知科学家关心的是认知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特征。
二、认知整合主义的理论思路
1.对称性耦合理论。认知整合主义认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对称耦合的,这是他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外部主义的不同之处。在理解对称性之前,我们可以首先理解能动性认知概念,即认为认知不是先天大脑对先天世界的表征,而是一种与环境的能动交互。据此将认知理解为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并且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
动力学方法论指出,身体内部和外部过程之间具有连续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外在论的形式。外在论具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对称版本,一种是不对称版本;而这两种版本的区别,就在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单向还是双向。梅纳瑞认为认知整合主义是一种对称性耦合,即是建立在一种互惠耦合的动态概念之上。
梅纳瑞认为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对等原则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他们的耦合只是一种单向的耦合,是一种不对称的外在论,只是在探讨外部工具和载体对于认知的功能性作用,然而认知整合主义者认为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二者可以如此融合而达到一个新的认知目的,认知主体与环境不应该是独立的。我们可以借助动力系统的概念来理解这种融合:动力系统中,部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就是基于一种对称的依赖关系,这种对称是指“系统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必须依赖于,而且只能依赖于系统的其他部分。这种依赖关系是对称的”。在这种对称关系下,一个部分的状态必须依赖于其他状态,并且与其交互的外部事物也一定是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整合论者认为,比起延展认知的因果耦合,应该更加强调互惠耦合,从认知动力学出发,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仅仅因为认知主体与外部工具之间具有一种因果关系而构成一个认知过程是显然不够的。如果我们需要的只是因果关系,那么太多的事物都会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这会走向一种“认知膨胀”的困境。
2.操纵理论。不同于克拉克与查尔莫斯的因果耦合,梅纳瑞的认知整合版本将操纵引入了认知概念系统中。操纵的意义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可以进行的操纵活动,通过这种操纵认知主体可以完成受身体限制无法完成的认知任务,进而实现认知的延展。笔者认为操纵概念比因果耦合概念更加优越,因为操纵是具有规范性的,这意味着操纵必然是有内容附加的。通过规范性的桥梁,耦合关系可以置于更广泛的规范语境中,对于认知的理解就不再是扁平和僵化的。 我们需要完成一个数学计算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数字通过一支笔写在纸上,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互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遵循着数学规范,这个数学规范告诉我们如何将数字写下来,如何运用运算法则,如何进行计算,这都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数学规范之下,我们运用这种数学规范来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数字,没有数学规范,我们无从下笔,更别说完成計算任务,规范比工具更加重要。
因此比起简单的通过因果耦合将外部工具纳入认知过程中,操纵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比耦合带来的关系更加可靠和稳定,真正实现了外部人工制品作为一个恒定的延伸物实现认知的延展。
3.认知实践。在克拉克和查尔莫斯的思想实验中,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奥拓通过运用笔记本得知展览的位置,从而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观看展览,因此笔记本在这里发挥了如同正常大脑的认知功能,笔记本应该获得认知的合法地位。这也是延展认知对等性原则的争议核心。梅纳瑞认为,与思想实验中的奥拓不同,真正的奥拓获取展览的位置需要一系列的认知实践。真正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需要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很好地运用笔记本,并且笔记本上的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知实践就成了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阿兹海默症患者不进行认知训练,不更新笔记本的内容,那么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将笔记本运用成为正常人的记忆一样有效的功能。
认知实践是有规范的实践。作为认知的数学运算需要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参与。通常情况下,我们进行数学运算是基于一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我们对于复杂的数学的运算并不是需要的一种瞬间的辨别直觉,我们需要纸笔,需要计算器,需要外部工具的辅助。但是比起这些外在人工制品对于认知的卸载,数学公式、数学计算系统等这些可以成为认知规范的东西才是真正在数学运算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我们也许可以摆脱纸、笔来进行数学运算,但是我们不能离开数学规范来完成数学问题。
而这种认知规范会在认知实践中被不断地强化和继承下来,我们社会中有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培训模式,使得认知规范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稳定的外部力量,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真正得到延展。并且这种延展是稳定有效的,指导我们完成我们的认知活动。
三、认知整合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克拉克和查尔莫斯基于对等原则的因果耦合的道路对延展认知的论证是充满争议的,因为无论是功能上的对等或者是因果上的耦合都不能保重外部载体成为认知系统的一个永久的组成部分,无法取得在认知系统中合法的认知地位。
笔者认为认知整合为延展认知的理论论证提供了新思路。认知整合主义打破了因果耦合面临的种种争议的尴尬局面,通过对认知实践与认知规范的分析,将文化进化与人的认知能力的进化结合起来,从外在人工制品与内在认知系统的整合角度,为延展认知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但是对于延展认知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如果要真正消解延展认知的争议困境,必须重新对认知进行定义,而这种定义不仅需要认知理论的发展,还需要现代神经科学实验的发展,不断为理论提供证据支撑,使得对于认知问题的探讨能够真正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Andy Clark, Dave Chalmers. The Extended Mind[J]. Analysis , 1998.
[2]亚当斯F,埃扎瓦K.认知的边界[M].黄侃,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