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子,是语言交际单位,用来表情达意的,又是构段成篇的基础。所以,句子教学是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起,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要有序地进行句子的训练,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子表达的方法以至正确运用,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构建句子图式教学的科学序列
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句子图式理论的适用性,我们整理出了小学阶段句子图式教学的序列,将句子结构图式分为简单句图式和复句图式。简单句图式,从最基本的二素句开始教,然后延伸到三素句、四素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复句图式,是在简单句图式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包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总分关系等11种复句图式。通过一层层对句子图式进行“增生——调整——重构”,回旋上升,不断以一个重新创建的新图式来取代或融合原有的旧图式,以这样一个科学的序列有效地学习句子,学生对于句子图式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探究有效的句子图式教学方法
在句子图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结合几轮专项能力的教学实验课,在皮连生教授的“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地实践了“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
1.“举三反一”的一般模式、心理过程以及学习条件。
所谓“举三反一”,对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一些相似例子的时候,能使学生从中概括出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就是指通过对多个例子的学习后,能从中得到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共性的认识、进而发现新的真谛,也就是发现式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举三反一”的一般模式如下:
图中a1、a2、a3是课堂上由教师精心组织并呈现的若干个例子,A是这个类目的共同关键特征;“A→”是外部提供的对这个类目共同特征的描述。
“举三反一”的心理过程为:辨别例子→猜测和假设例子中的共同关键特征(发现学习)→通过正反例检验,归纳出一个类目的共同特征。其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为:学生有辨别能力,积极进行猜测、假设、检验、抽象、概括;外部条件:教师提供正反例,提供反馈信息,必要时帮助学生概括出本质特征。
2.以“四素句”新授课为例,探求“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
第一步,学生寻找例子的共同特征。在学习四素句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起点能力是掌握了“什么时候+谁+干什么”,以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的三素句。在三素句的基础上,教师分别加上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出示了以下三个例子:
A.早上,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B.放学后,他在教室里扫地。
C.中午,教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都是由“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时间后面还有一个“逗号”,句子结尾要写“句号”等。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这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一年级学生容易辨别出来。
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呈现的例子还要具有“三性”:
典型性——教师出示的材料应有新意,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该大刀阔斧地去除句子中任何修饰的成分,把最本来的面目展示给学生。
趣味性——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孩童,他们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材料的设计必须兼有趣味性,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积极的状态。
适量性——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我们应该准备合适的数量材料,材料太多,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材料太少,新知识就无法明显凸显。实践证明,2~4个材料的出示是比较高效的。
第二步:教师总结,归纳。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的猜测和假设提供反馈信息,必要时要帮助学生概括出本质特征。教师此时就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归纳了四素句的图式为: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教师的总结归纳,也就是帮助学生明晰了“举三反一”的“一”。
第三步:比较新知和旧知的区别。新的“一”和原有的“一”要进行比较,即比较三素句和四素句的异同。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使学生在原有的“一”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的“一”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新知的巩固。
第四步:对照规则,验证范例。验证例子是不是四素句,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用总结归纳出来的四素句的图式,再去检验三个例句,看它们是否符合这个表达式,从而再次证实这个表达式的正确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了新的图式并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这个图式。所以,有必要让抽象的“一”回到具体的正例中反复验证,这时候的“回”决不是简单意义的重复,是学习者在验证自己归纳总结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巩固“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样“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四素句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扩展,并得到了巩固和清晰,四素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句子图式上升到概念、规则的学习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就可以把图式进一步上升为概念、规则,把有明确界定的句法概念、规则教给学生。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二素句的图式之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又尝试着通过主谓宾概念来教句子,帮助学生再次巩固认识句子的结构。对于比较有难度的“的、地、得”用法,我们也运用相应的句法规则使其迎刃而解:主语和宾语前面用“的”,谓语前面用“地”,谓语后面用“得”。这样,学生通过图式,就轻松习得规则。
句子图式的教学让学生头脑中有了明晰的知识框架以及句法概念、规则,让学生有能力辨识相关的语病,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句子图式教学使小学阶段句子教学更加规范、科学、有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
一、构建句子图式教学的科学序列
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句子图式理论的适用性,我们整理出了小学阶段句子图式教学的序列,将句子结构图式分为简单句图式和复句图式。简单句图式,从最基本的二素句开始教,然后延伸到三素句、四素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复句图式,是在简单句图式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包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总分关系等11种复句图式。通过一层层对句子图式进行“增生——调整——重构”,回旋上升,不断以一个重新创建的新图式来取代或融合原有的旧图式,以这样一个科学的序列有效地学习句子,学生对于句子图式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探究有效的句子图式教学方法
在句子图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结合几轮专项能力的教学实验课,在皮连生教授的“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地实践了“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
1.“举三反一”的一般模式、心理过程以及学习条件。
所谓“举三反一”,对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一些相似例子的时候,能使学生从中概括出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就是指通过对多个例子的学习后,能从中得到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共性的认识、进而发现新的真谛,也就是发现式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举三反一”的一般模式如下:
图中a1、a2、a3是课堂上由教师精心组织并呈现的若干个例子,A是这个类目的共同关键特征;“A→”是外部提供的对这个类目共同特征的描述。
“举三反一”的心理过程为:辨别例子→猜测和假设例子中的共同关键特征(发现学习)→通过正反例检验,归纳出一个类目的共同特征。其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为:学生有辨别能力,积极进行猜测、假设、检验、抽象、概括;外部条件:教师提供正反例,提供反馈信息,必要时帮助学生概括出本质特征。
2.以“四素句”新授课为例,探求“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
第一步,学生寻找例子的共同特征。在学习四素句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起点能力是掌握了“什么时候+谁+干什么”,以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的三素句。在三素句的基础上,教师分别加上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出示了以下三个例子:
A.早上,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B.放学后,他在教室里扫地。
C.中午,教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都是由“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时间后面还有一个“逗号”,句子结尾要写“句号”等。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这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一年级学生容易辨别出来。
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呈现的例子还要具有“三性”:
典型性——教师出示的材料应有新意,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该大刀阔斧地去除句子中任何修饰的成分,把最本来的面目展示给学生。
趣味性——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孩童,他们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材料的设计必须兼有趣味性,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积极的状态。
适量性——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我们应该准备合适的数量材料,材料太多,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材料太少,新知识就无法明显凸显。实践证明,2~4个材料的出示是比较高效的。
第二步:教师总结,归纳。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的猜测和假设提供反馈信息,必要时要帮助学生概括出本质特征。教师此时就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归纳了四素句的图式为: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教师的总结归纳,也就是帮助学生明晰了“举三反一”的“一”。
第三步:比较新知和旧知的区别。新的“一”和原有的“一”要进行比较,即比较三素句和四素句的异同。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使学生在原有的“一”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的“一”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新知的巩固。
第四步:对照规则,验证范例。验证例子是不是四素句,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用总结归纳出来的四素句的图式,再去检验三个例句,看它们是否符合这个表达式,从而再次证实这个表达式的正确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了新的图式并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这个图式。所以,有必要让抽象的“一”回到具体的正例中反复验证,这时候的“回”决不是简单意义的重复,是学习者在验证自己归纳总结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巩固“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样“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四素句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扩展,并得到了巩固和清晰,四素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句子图式上升到概念、规则的学习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就可以把图式进一步上升为概念、规则,把有明确界定的句法概念、规则教给学生。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二素句的图式之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又尝试着通过主谓宾概念来教句子,帮助学生再次巩固认识句子的结构。对于比较有难度的“的、地、得”用法,我们也运用相应的句法规则使其迎刃而解:主语和宾语前面用“的”,谓语前面用“地”,谓语后面用“得”。这样,学生通过图式,就轻松习得规则。
句子图式的教学让学生头脑中有了明晰的知识框架以及句法概念、规则,让学生有能力辨识相关的语病,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句子图式教学使小学阶段句子教学更加规范、科学、有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