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校创品牌已蔚成风气,成为热潮。面对此股“品牌热”,冷静追问大有必要。
事实上,中小学创品牌并非如商家创品牌样为“利”,而是为“名”。只要成了名校,社会赞誉、媒体采访、领导表扬、家长追捧便会接踵而来,优质生源、评优奖励、职称晋级、职务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但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却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到底享受了什么样的服务,自己说了却不算——就算若干年后长大了能说了,当年的学校也早已物是人非了。
可见,用品牌热来做教育不一定靠谱。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商品经济社会,追名求利并不可耻。哪怕是教育,能让人在服务社会、完成本职工作时,获得相应的名利作为酬劳,也并不为过。
我们要做的,是划一条线,清楚中小学品牌建设中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须摈弃的。
我们要坚持,学生才是品牌建立的基点。“只有当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基于学生发展时,学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才能激活学生内在发展动力,有效提升学生整体动力”(杜时忠、孙银光)。“真正的学校品牌,必须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的真实成长,才是学校最大的品牌”(杨文娟)。
我们要清醒,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载体和根基。“只有当学校文化坚守教育理想、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学校文化自身或其中的育人要素或活动,才可能被建设成为德育品牌”(郑航)。只有以师生生命的成长为基础,“生命自觉”的学校品牌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李唯)。
我们还要懂得,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建设学校德育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可,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学校品牌将沦为一种应景的装饰”(王晓莉)。所以说,学校品牌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这些都是教育(学校)发展的常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奥的;最本真的,往往是况味最浓的。因此,铭记那些最简单却最本真的道理,才能让我们的品牌建设不至于迷失在商海的迷雾中。
我们由衷地期望,在《中小学德育》上能看到更多的,基于教育本真的,对学校品牌建设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性实践的好文章!
(徐向阳)
事实上,中小学创品牌并非如商家创品牌样为“利”,而是为“名”。只要成了名校,社会赞誉、媒体采访、领导表扬、家长追捧便会接踵而来,优质生源、评优奖励、职称晋级、职务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但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却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到底享受了什么样的服务,自己说了却不算——就算若干年后长大了能说了,当年的学校也早已物是人非了。
可见,用品牌热来做教育不一定靠谱。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商品经济社会,追名求利并不可耻。哪怕是教育,能让人在服务社会、完成本职工作时,获得相应的名利作为酬劳,也并不为过。
我们要做的,是划一条线,清楚中小学品牌建设中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须摈弃的。
我们要坚持,学生才是品牌建立的基点。“只有当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基于学生发展时,学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才能激活学生内在发展动力,有效提升学生整体动力”(杜时忠、孙银光)。“真正的学校品牌,必须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的真实成长,才是学校最大的品牌”(杨文娟)。
我们要清醒,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载体和根基。“只有当学校文化坚守教育理想、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学校文化自身或其中的育人要素或活动,才可能被建设成为德育品牌”(郑航)。只有以师生生命的成长为基础,“生命自觉”的学校品牌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李唯)。
我们还要懂得,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建设学校德育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可,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学校品牌将沦为一种应景的装饰”(王晓莉)。所以说,学校品牌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这些都是教育(学校)发展的常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奥的;最本真的,往往是况味最浓的。因此,铭记那些最简单却最本真的道理,才能让我们的品牌建设不至于迷失在商海的迷雾中。
我们由衷地期望,在《中小学德育》上能看到更多的,基于教育本真的,对学校品牌建设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性实践的好文章!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