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经典《茶馆》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im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代表了建国以来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茶馆》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剧作在表现上的高度艺术性,尤其是它的结构特征。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也是社会的缩影。茶馆中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演绎着大社会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起落。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结构特征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大体经历了新剧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话剧、延安话剧和现代话剧五个发展阶段。谈到现代话剧就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老舍。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全家福》等20多个剧本。老舍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写了约800万字作品,除了戏剧创作,小说创作也成果颇丰,并且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广大读者的热爱。
  《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代表了建国以来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它集中体现了“人民艺术家”老舍杰出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徬徨、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茶馆》作为老舍的戏剧经典依然延续了他的“京味”特色。《茶馆》分三幕为我们展现了三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芸芸众生相,三教九流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茶馆》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剧作在表现上的高度艺术性,尤其是它的结构特征。
  对“三一律”有坚持有突破。法国著名诗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头到尾维持着舞台充实。9”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茶馆》坚持了“一地”的创作原则。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老北京的裕泰大茶馆自然十分熟悉,他曾说过“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老舍将50年来中国历史最风云变换的时代,集中到一个具象的茶馆兴衰中加以展示。小茶馆成为了一个透视大社会的窗口,三教九流汇聚于此上演人世间的喜怒悲欢。茶客的丰富性及茶馆功能的多样性,使茶馆有别于其他公共场所成为最适合反映民情、展现社会的大舞台。茶馆就是一个窗口,透过这里让人们看兴衰、看世相、看人物,它承载着历史,再现着历史,是时代的缩影。
  《茶馆》坚持了“一地”创作原则,但突破了“一天”和“一个故事”的创作原则。《茶馆》这部剧横跨三个时代,时间跨度近五十年。第一幕展示了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内战连绵,人民灾难深重苦不堪言的社会现状。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动荡的三个时代,三幕戏从历史的縱向与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茶馆》也打破了“一个故事”的创作原则。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大胆用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一幅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个戏剧片段。《茶馆》描写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在茶馆里各种人物相继登场,掌柜的王利发,相面的唐铁嘴,当差的二德子,有爱国思想的常四爷,说媒拉纤的刘麻子,贫农康六及他十五岁的女儿康顺子,庞太监,流氓头子黄胖子,卖小妞的乡妇,唯新派的秦仲义等等。《茶馆》打破“人随事走”的传统,采用“事随人走”的手法。众多人物相继登场,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生活上、境遇上的变迁,也正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茶馆》并没有直言政治,但是却从侧面透露出政治讯息。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也是社会的缩影。茶馆中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演绎着大社会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起落。话剧《茶馆》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之作”,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方维保.《茶馆》:“世变”、“民生”与民族寓言[J].文学评论,2012,3.
  [3]王晓绘.一个作家的深沉寄托——论《茶馆》的国民性思考[J].戏剧之家,2015,1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但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时难免造成不少浪费。我们是环境的美化者,自然不能对环境的污染视而不见。因此我们要站在一名成熟的设计者角度,减少资源浪费,合理利用资源,来减少环境污染。我们从室内装饰入手,利用旧物改造,在其中实现物质的再利用。展现生态再循环背景下旧物改造在装饰设计中的艺术性再生。  关键词:生态再循环;旧物
期刊
摘 要:油画传入中国以后,国人就一直在探索油画的民族化,探索的路途中出现了诸多绘画形式。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油画民族化思潮,引起了我国美术界的激烈讨论。之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艺术家视野开阔、艺术家们植根于我国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进而艺术创新,创作出具有符合中国人审美倾向的艺术作品,以实现油画民族化的发展。  关键词:油画民族化;传统绘画;写意;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和西方在文
期刊
摘 要:自美学诞生以来,哲学家一直思考何物才为艺术?。本人从丰富的艺术本质哲学进行观点讨论,从哲学层面讨论“艺术的本质”问题。自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就用哲学思想讨论艺术的问题,“美学”与“艺术哲学”同用。所以康德用“美”来判别事物美与否的具体原则,又决定感官知识的普遍原则,人们对“被感知的”使用的减少,“现代意义上的美”越来越为艺术家与哲学家所接受。  关键词:艺术;哲学;定义  当代背景下的艺术 
期刊
摘 要:壮锦是壮族文化元素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宝藏和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本文以分析壮锦与壮锦元素为出发点,针对壮锦的纹样图案、文化内涵、色彩搭配、材质工艺等元素,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和设计语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了几个灵活应用壮锦元素的包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最终笔者设计一系列具有壮锦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创意包装,以达到对壮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壮锦元素;包装设计;文化传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制造工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工业设计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层数不穷。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厚重而深远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也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了许多素材及灵感,赋予工业设计新的色彩及民族文化。本文从民族元素的概念入手,就民族物质及精神元素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以资借鉴。  一、民族元素的概念  民族元
期刊
摘 要:自元代以来,德州段运河成为全国漕运的大动脉,村民依河而居,随着千年的流转,一代代繁衍生息,孕育出武城运河独有的文化——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明清时期,运河上往来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在此时达到鼎盛,。而就是这样闪烁了千年的运河文化,却在1978年随着漳卫南运河断流而随之衰落。昔日那沉淀了千年的独特文化不应就这样悄然被人遗忘,2017年12月16日,我们走访了武城船工号子的继承人李叔华先生。  
期刊
摘 要:余叔岩先生与言菊朋先生都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生涯受“谭派”的影响较深,所以刚开始在从事艺术行业时较为全面地接受了“谭派”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方式,这种唱腔特色也是“余派”和“言派”的开始。本篇文章就“余派”和“言派”演出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京剧老生;唱腔;余派;言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也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在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研究是公共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设计方法论又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本文创新性的以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为基点,打破传统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进而更好地引导设计主体去实现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城市雕塑;设计方法论;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一个广义的词语,不特指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
期刊
摘 要:竹笛以其高亢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技法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沉淀,千年之后流传至今,在中国民族乐器之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优秀的竹笛艺术家脱颖而出,经典的竹笛作品相继问世,我国的竹笛事业蓬勃发展。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竹笛有着举足轻重的稳固地位。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民乐套曲《百鸟朝凤》,对竹笛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浅谈一二。  关键词:竹笛;民族乐队;百鸟朝凤  
期刊
摘 要:冯氏喜剧是冯小刚喜剧电影作品的概括总称,具有平民意识、现实漫画、意识形态调侃的特点,尤其是对现实生活的诙谐式表达,体现出冯小刚特有的喜剧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非常勿扰》系列等。冯氏喜剧电影在艺术表现上既有诙谐性的幽默语言,小品化的故事情节,又在辛辣尖刻的话语中无形揭露社会痛点,以喜剧的外在形式包裹悲情的内核,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还激发出对现实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