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叔岩先生与言菊朋先生都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生涯受“谭派”的影响较深,所以刚开始在从事艺术行业时较为全面地接受了“谭派”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方式,这种唱腔特色也是“余派”和“言派”的开始。本篇文章就“余派”和“言派”演出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京剧老生;唱腔;余派;言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也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为京剧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将京剧打造的更加繁荣,甚至于让京剧与世界其它戏剧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演出特色,这也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他们通过唱、念、打、做的形式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呈现出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不同的京剧派别。 余叔岩与言菊朋受到谭鑫培的影响分别造就了“余派”和“言派”,所以“余言”两派也可以说是“谭派”的一个分支。本篇文章就“余言”两派的演出特色,对京剧老生唱腔的本质进行分析。
一、“余派”对“谭派”艺术的继承
前些年,余叔岩与言菊朋、王君直等人一起向谭鑫培前辈进行切磋学习,在1915年,余叔岩正式拜师谭鑫培,向其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余叔岩成名以后,还向自己的老师谭鑫培之前的合作伙伴王长林、钱金福前辈请教,学到了更多技艺。余叔岩学谭鑫培的声腔尤为相像,而且从不对老师的唱腔进行随意改動,所以“谭腔”与“余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余叔岩对“谭派”的尊重与传承。
余叔岩在接触京剧的早期的演奏特色,用“清”“刚”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清”是指演奏者嗓无凝滞,声带清晰;“刚”是指演奏者刚劲挺拔,声音浑厚。然而在余叔岩晚年,他的演奏风格有了转变,在他的演奏中多了韵味与典雅,这也是“余派”的主要艺术特色。余叔岩自小说话音量就有点小,中气也比较弱,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刻苦练习硬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更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让自己的嗓音变得雄浑圆润,借用气息技巧将嗓子发挥到所能承受的极限。
在戏曲的唱腔与唱法上,余叔岩除了继承谭鑫培的独特唱腔,更是发挥了其特有的长处,将细腻清刚的元素融入进“谭派”中,将人物角色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较为悲壮的戏曲演奏中尤为如此。例如“余派”名曲《搜孤救孤》中有一句“白虎大堂领了命”,二黄导板接回龙腔,唱腔利落干脆,并且把程婴当时的焦急愤恨完完全全的呈现出来。而在《王佐断臂》一曲中,也含有回龙腔提着唱的演奏方式,但是不包含急迫的心情,显得较为含蓄。在一般情况下,余叔岩会将大小腔的尾音上扬,并且在唱腔上常用软擞,这些都是“余派”独特的润腔技巧。“余派”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韵”,让人回味无穷的正是它的神韵与韵味。
二、“言派”对“谭派”艺术的继承
言菊朋被称为“旧谭派的领袖”,这个称呼也说明他的唱腔受“谭派”影响也比较深。言菊朋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其艺术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完全继承“谭派”艺术,在言菊朋40岁之前单纯只是依据谭鑫培的唱腔方式进行演奏,所以在当时的京剧界中,言菊朋是“旧谭派”,余叔岩为“新谭派”。沿用“谭派”的唱腔为言菊朋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这也是“言派”唱腔的开端。
在言菊朋艺术发展的中期,其开始了自己的创造,研究的重点在于“四声”与“五音”的准确运用,只有达到了熟练运的标准,才能积极配合唱腔的创造,做到字准句准。除此之外,言菊朋还积极学习其他流派的精华,将其优点融入进自己的唱腔中,从而让自己的唱腔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卧龙吊孝》中有一句“空于那,美名儿,在万古流传”,“万古流传”这一句的唱腔就是来源于刘宝金的大鼓调。言菊朋除了吸取其它剧种的唱腔,同时也积极学习同剧种,不同派别的唱腔,例如《让徐州》一曲中,“未曾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就是从花旦中学来的。“言派”可以依据语音和声乐科学的知识将字、声、腔的关系处理清楚,做到字正腔圆。
言菊朋晚年时的艺术表演又有了些许改变,不再像中期那么繁琐,将那些旧唱词做了简洁处理,使得整场演奏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说,言菊朋不单单只是一个新腔的创造者,他是带领京剧走向创新的领导者。言菊朋的演奏特色主要在于“腔”,“言派”的腔有其独特的特色:新鲜、巧妙、奇特。
三、“余派”和“言派”唱腔艺术风格的比较
在余叔岩与言菊朋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都是沿用了谭鑫培的唱腔与演奏风格,余叔岩是一直在采取谭鑫培的艺术特色,并且实现了“谭派”的进一步发展,而言菊朋是因为嗓音的改变不得不另找出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奏方式,虽然在言菊朋的晚年还是偏于回归“谭派”,但是“言派”的演奏方式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总的来看,余叔岩的唱腔属于激昂高亢的,嗓音大多是处于“放”的状态,但言菊朋不同,他的唱腔让人觉得有些“俏中带刚”,演奏形式更是玲珑剔透,让人难以忘怀。二人的演奏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分伯仲。
结语
综上所述,余叔岩与言菊朋二人分别开辟了“余派”与“言派”,在发展历程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二人的演奏能力更是平分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李炳莘.孟小冬生平与艺事.余叔岩与孟小冬暨余派艺术[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207.
[2]邢雨文.简谈杨派艺术――杨宝忠先生访问记[A].谢国祥.杨宝森纪念集[C].第1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60.
[3]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A].谢国祥.杨宝森纪念集[C].第1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51.
关键词:京剧老生;唱腔;余派;言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也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为京剧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将京剧打造的更加繁荣,甚至于让京剧与世界其它戏剧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演出特色,这也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他们通过唱、念、打、做的形式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呈现出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不同的京剧派别。 余叔岩与言菊朋受到谭鑫培的影响分别造就了“余派”和“言派”,所以“余言”两派也可以说是“谭派”的一个分支。本篇文章就“余言”两派的演出特色,对京剧老生唱腔的本质进行分析。
一、“余派”对“谭派”艺术的继承
前些年,余叔岩与言菊朋、王君直等人一起向谭鑫培前辈进行切磋学习,在1915年,余叔岩正式拜师谭鑫培,向其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余叔岩成名以后,还向自己的老师谭鑫培之前的合作伙伴王长林、钱金福前辈请教,学到了更多技艺。余叔岩学谭鑫培的声腔尤为相像,而且从不对老师的唱腔进行随意改動,所以“谭腔”与“余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余叔岩对“谭派”的尊重与传承。
余叔岩在接触京剧的早期的演奏特色,用“清”“刚”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清”是指演奏者嗓无凝滞,声带清晰;“刚”是指演奏者刚劲挺拔,声音浑厚。然而在余叔岩晚年,他的演奏风格有了转变,在他的演奏中多了韵味与典雅,这也是“余派”的主要艺术特色。余叔岩自小说话音量就有点小,中气也比较弱,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刻苦练习硬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更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让自己的嗓音变得雄浑圆润,借用气息技巧将嗓子发挥到所能承受的极限。
在戏曲的唱腔与唱法上,余叔岩除了继承谭鑫培的独特唱腔,更是发挥了其特有的长处,将细腻清刚的元素融入进“谭派”中,将人物角色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较为悲壮的戏曲演奏中尤为如此。例如“余派”名曲《搜孤救孤》中有一句“白虎大堂领了命”,二黄导板接回龙腔,唱腔利落干脆,并且把程婴当时的焦急愤恨完完全全的呈现出来。而在《王佐断臂》一曲中,也含有回龙腔提着唱的演奏方式,但是不包含急迫的心情,显得较为含蓄。在一般情况下,余叔岩会将大小腔的尾音上扬,并且在唱腔上常用软擞,这些都是“余派”独特的润腔技巧。“余派”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韵”,让人回味无穷的正是它的神韵与韵味。
二、“言派”对“谭派”艺术的继承
言菊朋被称为“旧谭派的领袖”,这个称呼也说明他的唱腔受“谭派”影响也比较深。言菊朋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其艺术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完全继承“谭派”艺术,在言菊朋40岁之前单纯只是依据谭鑫培的唱腔方式进行演奏,所以在当时的京剧界中,言菊朋是“旧谭派”,余叔岩为“新谭派”。沿用“谭派”的唱腔为言菊朋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这也是“言派”唱腔的开端。
在言菊朋艺术发展的中期,其开始了自己的创造,研究的重点在于“四声”与“五音”的准确运用,只有达到了熟练运的标准,才能积极配合唱腔的创造,做到字准句准。除此之外,言菊朋还积极学习其他流派的精华,将其优点融入进自己的唱腔中,从而让自己的唱腔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卧龙吊孝》中有一句“空于那,美名儿,在万古流传”,“万古流传”这一句的唱腔就是来源于刘宝金的大鼓调。言菊朋除了吸取其它剧种的唱腔,同时也积极学习同剧种,不同派别的唱腔,例如《让徐州》一曲中,“未曾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就是从花旦中学来的。“言派”可以依据语音和声乐科学的知识将字、声、腔的关系处理清楚,做到字正腔圆。
言菊朋晚年时的艺术表演又有了些许改变,不再像中期那么繁琐,将那些旧唱词做了简洁处理,使得整场演奏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说,言菊朋不单单只是一个新腔的创造者,他是带领京剧走向创新的领导者。言菊朋的演奏特色主要在于“腔”,“言派”的腔有其独特的特色:新鲜、巧妙、奇特。
三、“余派”和“言派”唱腔艺术风格的比较
在余叔岩与言菊朋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都是沿用了谭鑫培的唱腔与演奏风格,余叔岩是一直在采取谭鑫培的艺术特色,并且实现了“谭派”的进一步发展,而言菊朋是因为嗓音的改变不得不另找出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奏方式,虽然在言菊朋的晚年还是偏于回归“谭派”,但是“言派”的演奏方式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总的来看,余叔岩的唱腔属于激昂高亢的,嗓音大多是处于“放”的状态,但言菊朋不同,他的唱腔让人觉得有些“俏中带刚”,演奏形式更是玲珑剔透,让人难以忘怀。二人的演奏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分伯仲。
结语
综上所述,余叔岩与言菊朋二人分别开辟了“余派”与“言派”,在发展历程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二人的演奏能力更是平分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李炳莘.孟小冬生平与艺事.余叔岩与孟小冬暨余派艺术[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207.
[2]邢雨文.简谈杨派艺术――杨宝忠先生访问记[A].谢国祥.杨宝森纪念集[C].第1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60.
[3]张业才.杨宝森与余派渊源[A].谢国祥.杨宝森纪念集[C].第1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