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2-02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什么是问题意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
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直观、形象、具体、丰富的数学问题情景。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北师大版第三册“分一分”的教学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小猴和香蕉图。同学们都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紧接着我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考同学们:“一只猴子分一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一只猴子分五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一只猴子分两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这时,我导入主题:怎样分才能使它们都满意呢?这一点拨,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
再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陈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听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对话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问题情景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此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是不是小头爸爸弄错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推崇质疑的舆论环境,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问。教师对提出怪问题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训斥。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环境里,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才能让学生在“敢想、敢问、敢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问题意识”迸发出来。
三、丰富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高教师设问的艺术,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巧妙、恰当的提问不但能给学生作好示范的作用,而且教师精准的设问,能让学生快速搜索到准确的答案。
2.学生对学生问。在每次学完新课后,在学生间开展互问互答的活动,可以在同桌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这个活动的面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而且形式比较自由,为一些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问能力的机会。
3.学生对老师问。这使得能提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表现,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学生敢问、乐问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
1.引导学生从自学中提问题。这里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①从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如自学百分数时可以提问题: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②学会咬文嚼字,找出字面后隐藏的问题。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商都是0”中为什么要加上“(不是0)”呢?
2.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提问题。学生欲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首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末尾”这个关键词来质疑,把“末尾”换成“后面”行吗?
3.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提问题。在课堂中,学生的答题和解题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难得糊涂”一回。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如学完体积与容积含义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遇到哪些有关体积与容积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桶油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饮料瓶上写的250毫升指的是什么?……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
5.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问题。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一起到沙堆边进行实践操作,把圆锥装满泥沙后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操作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倍?为什么有些小组的操作结果跟其他小组不一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让问题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2-02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什么是问题意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
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直观、形象、具体、丰富的数学问题情景。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北师大版第三册“分一分”的教学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小猴和香蕉图。同学们都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紧接着我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考同学们:“一只猴子分一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一只猴子分五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一只猴子分两根,另一只猴子分几根?”……这时,我导入主题:怎样分才能使它们都满意呢?这一点拨,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
再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陈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听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对话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问题情景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此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是不是小头爸爸弄错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推崇质疑的舆论环境,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问。教师对提出怪问题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训斥。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环境里,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才能让学生在“敢想、敢问、敢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问题意识”迸发出来。
三、丰富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高教师设问的艺术,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巧妙、恰当的提问不但能给学生作好示范的作用,而且教师精准的设问,能让学生快速搜索到准确的答案。
2.学生对学生问。在每次学完新课后,在学生间开展互问互答的活动,可以在同桌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这个活动的面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而且形式比较自由,为一些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问能力的机会。
3.学生对老师问。这使得能提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表现,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学生敢问、乐问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
1.引导学生从自学中提问题。这里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①从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如自学百分数时可以提问题: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②学会咬文嚼字,找出字面后隐藏的问题。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商都是0”中为什么要加上“(不是0)”呢?
2.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提问题。学生欲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首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末尾”这个关键词来质疑,把“末尾”换成“后面”行吗?
3.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提问题。在课堂中,学生的答题和解题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难得糊涂”一回。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如学完体积与容积含义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遇到哪些有关体积与容积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桶油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饮料瓶上写的250毫升指的是什么?……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
5.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问题。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一起到沙堆边进行实践操作,把圆锥装满泥沙后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操作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倍?为什么有些小组的操作结果跟其他小组不一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让问题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