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中国教育部日前宣布,将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京剧进课堂”引发了诸多争议。
试点将在今年3月至明年7月期间开展,涉及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个省份。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市教委曾开展的本市义务教育音乐、语文教学质量监控显示,多数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测试中得分很低。开设京剧课后,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江苏苏州第三十中学校长李红喜表示,支持京剧进小学,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说:“唱京剧具有示范作用,希望通过对国粹的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并喜欢上更多的传统艺术。”
其实,在教育部门提出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举措之前,许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黑龙江哈尔滨兆麟小学几年前成立了“小小京剧班”,有40多名学生参加,“小演员”们不但每学期对家长汇报演出,还被邀请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亮相。学校自编的京剧《我是中国人》已演出10余场。
郭松民在中国文明网指出:“强化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学习意识”是应该的,但认为只要在学校开了这门课,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未免有点想当然了。现代教育的全部经验都证明;并不是学校开了什么课,学生就会自动喜欢这门课所教授的内容。有些课程,学生并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学,结果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彻底倒了胃口,一出校门,就将其抛置脑后,这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京剧虽好,但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目前京剧的曲调主要还是根据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制成的,因此,拿它们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情绪,就会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让“新新人类”们普遍喜欢京剧,恐怕有点勉为其难。”
王海光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其心可嘉,但是,“革命样板戏”并不是“中华优秀文化,”而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标识。从八个“样板戏”出台,到独霸文艺舞台的“一花独放”,记录着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史。所以,以行政手段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样板戏,不但做法是草率的,政治上也是孟浪的。
缪迅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此次推荐进入课堂的15个曲目,是由京剧艺术家、音乐课标专家和特级教师共同研究选定的。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艺术家参与了这一工作。选取的原则是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文化,曲目则涵盖了传统戏、现代戏等。应该说,这较为符合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实际需求,也较能为中小学生所亲近、接受和掌握。
至于所选剧目大多出自现代京剧,其实也是有所缘由的。京剧现代戏,是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对京剧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京剧所反映的题材多选自或演绎于近现代故事,离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太遥远,其唱词和内容也更容易为中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对青少年来说,唱唱“提篮小卖拾煤渣”,体味一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滋味,要比唱“海岛冰轮初转腾”,体味杨贵妃失宠寂寞的情怀,更有意思吧。
有专家指出,进课堂的剧种可以不局限于京剧。广东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国文说,地方戏曲也可以适当试点,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如广东的粤剧、潮剧,河南的豫剧,江浙的越剧等都可以进课堂。
冯国文说,京剧在广东地区不流行,几乎完全没有京剧演出活动,更没有票友活动。而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则传唱于城乡大街小巷。地方戏曲也可以适当试点,这也符合“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
人们也担心,一些试点省份推广京剧存在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地方戏的老师好找,京剧老师难寻。
“在上海,沪剧老师不难找,但京剧老师可不那么好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说,“如果师资关过不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效果就将打折扣。”
湖北武汉武珞路小学音乐教师杨慧担心掌握不了京剧的韵味,毕竟隔行如隔山,音乐老师能讲一些京剧理论知识,唱起京剧选段往往不如京剧演员甚至票友专业,而京剧专业人士习惯“一对一”教学,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效果很难理想。
学生家长另有不同的顾虑,孩子在上海高安路小学的王姓家长称,让孩子学习京剧肯定对传承中国文化有好处,“但一旦将京剧作为一门课程教给孩子,我担心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京剧进课堂应该以学生感兴趣为前提,开展必修课之外的活动课,可以以社团形式展现。”
经过在实践中摸索,一些学校总结了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从孩子们现在喜欢的流行歌曲中找寻京剧唱腔的因素,引发他们的兴趣。
杨慧说,受到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在歌曲《霍元甲》中引入了京剧唱腔,不少孩子都很喜欢,甚至能哼唱几句。从流行歌曲入手,把京剧知识和学生兴趣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目前,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浙江杭州教育局教研室已经对部分教师举办了音乐学科新课程培训,“学生”人数达120多名。在浙江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小军的引领下,老师唱起了京剧选段。
中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表示,从今年3月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就社会各界关心的“京剧进课堂”一事发表意见。他指出:第一,这件事的初衷和目标,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二,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关媒体说的那样开设京剧课,而是在我们的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曲目。第三,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试点,就是十个省,每个省选20所学校进行试点并于近日宣布。
一些教育界人士还建议,不仅京剧可以进课堂,还可以考虑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进课堂。
试点将在今年3月至明年7月期间开展,涉及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个省份。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市教委曾开展的本市义务教育音乐、语文教学质量监控显示,多数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测试中得分很低。开设京剧课后,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江苏苏州第三十中学校长李红喜表示,支持京剧进小学,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说:“唱京剧具有示范作用,希望通过对国粹的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并喜欢上更多的传统艺术。”
其实,在教育部门提出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举措之前,许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黑龙江哈尔滨兆麟小学几年前成立了“小小京剧班”,有40多名学生参加,“小演员”们不但每学期对家长汇报演出,还被邀请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亮相。学校自编的京剧《我是中国人》已演出10余场。
郭松民在中国文明网指出:“强化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学习意识”是应该的,但认为只要在学校开了这门课,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未免有点想当然了。现代教育的全部经验都证明;并不是学校开了什么课,学生就会自动喜欢这门课所教授的内容。有些课程,学生并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学,结果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彻底倒了胃口,一出校门,就将其抛置脑后,这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京剧虽好,但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目前京剧的曲调主要还是根据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制成的,因此,拿它们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情绪,就会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让“新新人类”们普遍喜欢京剧,恐怕有点勉为其难。”
王海光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其心可嘉,但是,“革命样板戏”并不是“中华优秀文化,”而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标识。从八个“样板戏”出台,到独霸文艺舞台的“一花独放”,记录着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史。所以,以行政手段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样板戏,不但做法是草率的,政治上也是孟浪的。
缪迅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此次推荐进入课堂的15个曲目,是由京剧艺术家、音乐课标专家和特级教师共同研究选定的。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艺术家参与了这一工作。选取的原则是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文化,曲目则涵盖了传统戏、现代戏等。应该说,这较为符合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实际需求,也较能为中小学生所亲近、接受和掌握。
至于所选剧目大多出自现代京剧,其实也是有所缘由的。京剧现代戏,是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对京剧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京剧所反映的题材多选自或演绎于近现代故事,离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太遥远,其唱词和内容也更容易为中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对青少年来说,唱唱“提篮小卖拾煤渣”,体味一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滋味,要比唱“海岛冰轮初转腾”,体味杨贵妃失宠寂寞的情怀,更有意思吧。
有专家指出,进课堂的剧种可以不局限于京剧。广东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国文说,地方戏曲也可以适当试点,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如广东的粤剧、潮剧,河南的豫剧,江浙的越剧等都可以进课堂。
冯国文说,京剧在广东地区不流行,几乎完全没有京剧演出活动,更没有票友活动。而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则传唱于城乡大街小巷。地方戏曲也可以适当试点,这也符合“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
人们也担心,一些试点省份推广京剧存在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地方戏的老师好找,京剧老师难寻。
“在上海,沪剧老师不难找,但京剧老师可不那么好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说,“如果师资关过不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效果就将打折扣。”
湖北武汉武珞路小学音乐教师杨慧担心掌握不了京剧的韵味,毕竟隔行如隔山,音乐老师能讲一些京剧理论知识,唱起京剧选段往往不如京剧演员甚至票友专业,而京剧专业人士习惯“一对一”教学,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效果很难理想。
学生家长另有不同的顾虑,孩子在上海高安路小学的王姓家长称,让孩子学习京剧肯定对传承中国文化有好处,“但一旦将京剧作为一门课程教给孩子,我担心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京剧进课堂应该以学生感兴趣为前提,开展必修课之外的活动课,可以以社团形式展现。”
经过在实践中摸索,一些学校总结了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从孩子们现在喜欢的流行歌曲中找寻京剧唱腔的因素,引发他们的兴趣。
杨慧说,受到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在歌曲《霍元甲》中引入了京剧唱腔,不少孩子都很喜欢,甚至能哼唱几句。从流行歌曲入手,把京剧知识和学生兴趣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目前,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浙江杭州教育局教研室已经对部分教师举办了音乐学科新课程培训,“学生”人数达120多名。在浙江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小军的引领下,老师唱起了京剧选段。
中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表示,从今年3月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就社会各界关心的“京剧进课堂”一事发表意见。他指出:第一,这件事的初衷和目标,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二,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关媒体说的那样开设京剧课,而是在我们的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曲目。第三,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试点,就是十个省,每个省选20所学校进行试点并于近日宣布。
一些教育界人士还建议,不仅京剧可以进课堂,还可以考虑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