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什么才是有“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本文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 语文形式 语言学习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过量使用、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拓展、学科整合下语文本质的迷失……一堂课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语文味”。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理解、把握和处理好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关系。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有讲自然现象的,有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
语文形式则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它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课文为例,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至于在课文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内容,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是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有的老师只注重就语文内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却忽视了对语文形式的要求。殊不知,“语文味”正是在对语言进行感受、分析、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语文教学只有以语言为切入点来细读文本,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语文能力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第一册《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来研究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是怎样形成的。
比较之一:关于“有趣”部分的教学片段
教学设计一: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请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和作为文眼的词语。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教学设计二:1、请同学们自读本段文字,也可以互相讨论,谈谈对金先生其人的看法。
2、将原句“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改为“他买来梨、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賽”,表达的情感内容有变化吗?是怎样的变化?在原文中,你能找到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比较之二:关于“重情”部分的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一:“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做分析。
教学设计二:收到老朋友的请客“通知”,大家为什么会“纳闷”?→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先生请客的地点是选在哪里呢?→假如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什么呢?
面对相同的文本内容,两位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上都是不一样的。研究其中的差别,能让我们对“语文味”的形成有个稍为具体的把握。
首先,在阅读的起点上,两种做法截然不同。在第一种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入为主、学生意在读前。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前,教师已经明确“告知”学生阅读理解的方向。如第一段是“总领”、本段是“有趣”,下一段是“重情”,接下来学生的阅读只能往这个答案上靠;而在第二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任务布置是“自读文字”、“互相讨论”、“谈谈看法”,教师的引导是以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为前提的。
其次,更大的差异表现在教学的落脚点上。在第一种教学设计中,教师对阅读的要求仅仅是“找出”,找出“核心句”、找出“文眼”、找出“有趣之处”,这不过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粗浅的梳理概括,是小学生就可以达到的阅读水平。而在第二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抓住几个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安排语言品读的活动。例如通过词语的对比推敲,体会不同的表情达意效果,接着,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再找出相关例子说明。又如,在“请客”这一小段中,就“纳闷”和“请客地点”两个语言细节,不断递进追问,力求让学生领悟到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从过程到结果,趣味横生,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
可见,“语文味”形成的关键,正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引导学生辨出字里行间的真滋味,感受到语言的旨趣兴味。这也正是语文的本色所在、魅力所在。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儿”的应该是这样形成的:
第一、立足文本,让学生通过语言本身直接面对、接触和体验文本。
语文文本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体味语言文字的涵义情味,去感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语文教学不能在走马观花式的粗浅阅读后,就架空文本,进行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扩展,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总是在文本外围徘徊,看似热闹,却失去了语文味。
第二、引导学生主动的体验文本,感受语言。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感受一领悟一积累一运用的途径。其中,感受过程不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入了学生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学中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切忌主题先行、过分诱导。
第三、必须安排各种品读语言的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语言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品味点。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的辨别鉴赏,体会语言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是通过美读来品味语言。词语的声音是语言美的内容之一,汉语有声调、音节分明,在节律上的匀称美、抑扬美、来复美,只有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能得以感受。同时,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选择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准语言形式,合理运用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朗读训练的过程正是学生一步步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
二是通过词义比较鉴赏语言。对于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可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角度进行品析,通过增添、删减、调换、改动的方法比较揣摩,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从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三是通过角色参与体悟语言。创设特定的言语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语言活动,从而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特殊情味。
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固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必须回归到”语言学习”这一语文学科的本质上来,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才是洋溢着浓郁醇厚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
[关键词]语文味 语文形式 语言学习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过量使用、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拓展、学科整合下语文本质的迷失……一堂课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语文味”。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理解、把握和处理好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关系。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有讲自然现象的,有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
语文形式则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它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课文为例,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至于在课文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内容,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是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有的老师只注重就语文内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却忽视了对语文形式的要求。殊不知,“语文味”正是在对语言进行感受、分析、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语文教学只有以语言为切入点来细读文本,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语文能力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第一册《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来研究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是怎样形成的。
比较之一:关于“有趣”部分的教学片段
教学设计一: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请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和作为文眼的词语。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教学设计二:1、请同学们自读本段文字,也可以互相讨论,谈谈对金先生其人的看法。
2、将原句“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改为“他买来梨、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賽”,表达的情感内容有变化吗?是怎样的变化?在原文中,你能找到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比较之二:关于“重情”部分的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一:“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做分析。
教学设计二:收到老朋友的请客“通知”,大家为什么会“纳闷”?→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先生请客的地点是选在哪里呢?→假如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什么呢?
面对相同的文本内容,两位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上都是不一样的。研究其中的差别,能让我们对“语文味”的形成有个稍为具体的把握。
首先,在阅读的起点上,两种做法截然不同。在第一种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入为主、学生意在读前。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前,教师已经明确“告知”学生阅读理解的方向。如第一段是“总领”、本段是“有趣”,下一段是“重情”,接下来学生的阅读只能往这个答案上靠;而在第二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任务布置是“自读文字”、“互相讨论”、“谈谈看法”,教师的引导是以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为前提的。
其次,更大的差异表现在教学的落脚点上。在第一种教学设计中,教师对阅读的要求仅仅是“找出”,找出“核心句”、找出“文眼”、找出“有趣之处”,这不过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粗浅的梳理概括,是小学生就可以达到的阅读水平。而在第二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抓住几个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安排语言品读的活动。例如通过词语的对比推敲,体会不同的表情达意效果,接着,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再找出相关例子说明。又如,在“请客”这一小段中,就“纳闷”和“请客地点”两个语言细节,不断递进追问,力求让学生领悟到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从过程到结果,趣味横生,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
可见,“语文味”形成的关键,正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引导学生辨出字里行间的真滋味,感受到语言的旨趣兴味。这也正是语文的本色所在、魅力所在。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儿”的应该是这样形成的:
第一、立足文本,让学生通过语言本身直接面对、接触和体验文本。
语文文本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体味语言文字的涵义情味,去感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语文教学不能在走马观花式的粗浅阅读后,就架空文本,进行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扩展,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总是在文本外围徘徊,看似热闹,却失去了语文味。
第二、引导学生主动的体验文本,感受语言。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感受一领悟一积累一运用的途径。其中,感受过程不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入了学生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学中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切忌主题先行、过分诱导。
第三、必须安排各种品读语言的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语言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品味点。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的辨别鉴赏,体会语言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是通过美读来品味语言。词语的声音是语言美的内容之一,汉语有声调、音节分明,在节律上的匀称美、抑扬美、来复美,只有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能得以感受。同时,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选择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准语言形式,合理运用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朗读训练的过程正是学生一步步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
二是通过词义比较鉴赏语言。对于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可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角度进行品析,通过增添、删减、调换、改动的方法比较揣摩,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从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三是通过角色参与体悟语言。创设特定的言语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语言活动,从而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特殊情味。
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固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必须回归到”语言学习”这一语文学科的本质上来,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才是洋溢着浓郁醇厚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