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家风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种种巨变,家庭的功能和意义需要重新被理解、思考和定位。有人曾提出,在这种环境下,家风是否还有意义,甚至于家风还有存在的可能吗?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最有力的并不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实践事例的支持。梁启超一家的家风,正是一個极其有力的例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堪称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代表。不过更加值得钦佩的是,梁启超在繁杂的政治、治学、教学之余,还能治家,他不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培养了九个儿女,使其各个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梁启超之所以能够治家有方,因为他在家庭的古今之变中能够因时制宜、与时偕行,将古代家风改造为现代的家风,从而使孩子们成长为兼具古典美德与现代意识的人才。
  梁启超教育子女并不采取强迫、硬求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顺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发展之。梁启超在回答儿子梁思成的成长焦虑问题时说道:“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梁启超指出:一方面,有用无用不应纯从当下的事功看,所谓有用既有当下事功的,也有长久文化的。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举例,李、杜对唐代的兴衰可能并无影响,但对未来一千余年的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却远比唐代的姚、宋重要。另一方面,他告诉梁思成要安心读书,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天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做出真正贡献。
  相应地,在女儿梁思庄考入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后,梁启超曾写信给她,希望梁思庄学生物学,但是梁思庄并不喜欢生物学,加之麦基尔大学的生物教授教得也不是太好,所以梁思庄始终无法对生物学提起兴趣,于是她用写信的方式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梁启超。对此,梁启超并不强求,还告慰梁思庄道:“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得到了梁启超的宽慰和首肯,梁思庄转而学文,并终有成就。可见,梁启超是从人的独特个性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教育的,所以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趣味。他在写给梁思成的另一封信中说:“我是学问兴趣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梁启超认为,专门的学习容易把生活弄得单调,甚至厌倦、苦恼于生活之乏味,所以,要用人文的兴趣来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显然,梁启超抛弃了传统中以“玩物丧志”为警戒而要求子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训,而从现代人多样性生活的角度,要求孩子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朝气和趣味的人,这样,人生才会更有兴味。
  在人人明其特长之后,又当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自己成才呢?梁启超指出:“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启超告诫梁思成,当下的学习虽然看似枯燥无味,但却是基础性的,只要踏踏实实去做,未来必定有所收获;人生成就之大小虽然有天才的因素,但是若无基础的本领,则根本谈不到成就;这基本的本领之养成,就在于一分一分地踏实耕耘。在梁启超的谆谆教诲下,梁思成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学的奠基人。他的成就,离不开父亲梁启超的启迪、教诲与帮助。
  梁启超因为自己身处高位,而且授课收入、工作收入、稿费收入都很高,所以家庭条件很好。但是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寒门出身,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孩子们要能过贫苦的生活,并且能熬过忧患的日子。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尤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他认为忧患可以磨练人的精神和意志,而安适的生活则会让人丧失奋斗之心,所以忧患对于生活其实是有帮助作用的。他进一步指出,人不仅要善处忧患,还要能过贫苦的生活。梁启超总是告诫孩子们,要谨记梁家出身“寒门”,所以不可以富贵自处,而应知道人生虽离不开物质基础,但“人类之物质生活,应以不妨碍精神生活之发展为限度,太丰妨焉,太谷亦妨焉!应使人人皆为不丰不谷的平均享用,以助成精神生活之自由而向上”。所以他时常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吃苦、懂得吃苦,并保持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
  梁启超虽不像某些历史人物有家训之类的著作流传后世,但他留下的几百封给孩子们的信,实是最好的家风资源。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梁启超是中国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家书中所蕴含的家风体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我们看他对个性化的重视,对生活趣味的论述,都有着现代性的因素。但他同时又将传统家风中的精华蕴含在其中,如对勤俭持家的重视,对“但问耕耘”的肯定,从而使孩子们具有古朴的优良道德。
  通过对梁启超家风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人类社会也有一些普遍、永恒的规定与价值存在着,家风就是如此。所以,在现代化的今天,只要我们对传统家风的内容和功用等进行调整和改良,它仍然也必然是我们实现良好家庭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
其他文献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六八有专传。柳宗元心系国家和百姓,主张改革弊政。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虽然环境恶劣,但他仍坚定意志,为施展抱负而做出努力。又被贬至柳州,他则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为己任,兴利除弊。此外,他还主张破除迷信,并提倡散文革新。柳宗元
期刊
王叔文(753—806),浙江绍兴人,自称是前秦苻坚的丞相王猛的后裔,但其父祖在唐朝却没有任何仕宦经历。王叔文因为善于弈棋,做了翰林待诏,侍奉太子李诵(761—806),即后来的唐顺宗。平民出身的王叔文,因此机缘得以接触到唐朝的权力核心,并且成为李诵的智囊。在顺宗朝的几个月里,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改革派。一、智囊与“太子党”  唐顺宗李诵是德宗的长子,做了二十五六年的太子,看着父亲晚年的不作为,他有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二十五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明史》卷二九九有传。李时珍自幼立志学医,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博览医学典籍,并从实践中总结行医经验,还亲自到湖广、安徽、江西等地研究、采集药物标本,搜集医疗处方,最终编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被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赞誉为“本草系列的最高著
期刊
魏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做嵇康,他的《游仙诗》里写道,“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读图、识字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图及义,传授自然之道,学习做人立身之本。何谓“道”?它由走之底和“首”字组成,也就是走一条经过头脑判断选择的道路。《论语·学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人生须务本,本正了,道路便展现在眼前。就像种树一般,根正了,树才会长好,后面生长出来的是树干上的枝叶。人生初始的家教,就是在
期刊
君奭(节选)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  “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  “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
期刊
李宗闵言李德裕制命已行a,不宜自便。乙亥,复以德裕为镇海节度使,不复兼平章事。时德裕、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挤援。上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b,去朝廷朋党难!”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在人主
期刊
清朝时的紫禁城,每逢春节,原本肃穆的氛围逐渐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各种娱乐活动也被张罗起来:守岁、明窗开笔、茶宴雅集……而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看戏了。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都十分喜爱。从宫中的戏台分布我们就能看出,主要宫殿区几乎都有戏台,除了室外恢弘的大戏台,还有室内精致的小戏台;如果算上因各种原因现已不存的,清宫里共有过大大小小十多个戏台。  那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不同的戏台呢?这些戏台上曾
期刊
东汉文坛点将录  作者:徐公持 著  定价:38元  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  本书是东汉文坛主要人物的评传,这些文学家包括:桓谭,冯衍,班门群英(班彪、班固、班昭),崔氏世家(崔篆、崔骃、崔瑗、崔琦、崔寔),杜笃,贾逵,王充,傅毅,黄香,梁鸿,张衡,王逸,朱穆,马融,王符,秦嘉、徐淑,酈炎,高彪,延笃,赵壹,蔡邕,应劭,郑玄,荀爽,孔融,弥衡,以及古诗十九首。其中的许多作家除了专门的文学史有简略
期刊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漱玉词》)【品读】  读李清照,最好先读读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读读她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减字木兰花》)”,再读读她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
期刊
泡茶之水怎么煮  陆羽毕竟是茶圣,不仅讲了山水、江水、井水的区别,也对煮水做了详细的论述。《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其实茶圣的训诫,用大白话说就是水一定要烧开,但不要开过了头。  为什么煮水过“嫩”和过“老”都不行呢?这与煮水过程中矿物质离子的变化有关。没有经历《茶经》中所讲的“一沸”“二沸”“三沸”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