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改下的教学误区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新课改精神是什么,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如数家珍,毕竟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外出培训的机会,而每次培训,专家都要把“新课改”挂在嘴边。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看出,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一些老教师拿着自己几十年不变的教案“我行我素”,从心理上抵触“新课改”,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二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新教师言必提新课改,一味地想着如何翻出新意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本。那么怎样正确理解新课改,实现科学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新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重视文本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观点都没错,但被一些教师断章取义,忽视、淡化甚至遗忘文本本身。教材还没有理解,就拼命去所谓的深挖教材以外的内容,以至于只浅浅地在文本表面滑行。在文本的理解上,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只充当教参和学生之间的“搬运工”角色,他们不敢也不能带着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出现课堂上怕学生提问或是打断学生提问的现象,这多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这也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首要的是要回归到“本”上来。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本”留住,把“本”激活。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研读文本,读透文本,完成文本从言语层到形象层进而到意韵层的逐层深入的解读。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才能充分驾驭课堂,才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何种层次,自己的教学就会达到何种层次。
  二、合作探讨必要才行
  新课改在改革课程实施方式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创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于是乎,课堂上到处是合作、探讨的影子。有的教师甚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提的问题让学生按小组顺序回答,美其名曰贯彻新课改精神。这是为了课改而课改,恰恰是偏离了新课改的轨道。合作学习的前提,应该是看课堂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文本中难度较大的或存在见仁见智的现象,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合作不一定所有问题都必须达成共识,应该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探究,才能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否则,合作探究就成了徒有其表的教学表演了。
  再者,从参加的很多评优、示范课上还看到一种“模式”现象。很多教师认为文本课堂上已经讲过,就没有什么可以探究的东西了,于是在所谓的合作探究环节,非要找一篇课外文章塞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这些文章有的附会,有的牵强,甚至与文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让听课老师都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探究也不一定非要安排在课外,教师完全可以预设几个基于文本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苏教版文本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有一句“霜风凄紧……”,而有的版本这句却为“霜风凄惨……”。就这句教师也无法辨别哪句是原作,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这两句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凄紧”有寒气逼人之意,重在强调天气如何;而“凄惨”则有凄凉惨淡之意,重在表现心里感受。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这一层次,那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上升一个层次。
  三、多媒体的合理、科学、有效使用
  前几年上课,谁能用多媒体,大家都觉得了不起。但是近几年多媒体的普及及广泛应用,其弊端也随之逐步暴露。不能否认,大容量、快节奏是其优点,这是传统一块小黑板、一张讲义所不能比的。但是有的教师做的课件,往往把握不住一个度,内容过多,课前预设过于充足,这样就大大挤压了课堂上本应该留给学生的时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受制于课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瞬间火花”,拼命把学生的思维往课件上引。如果引不上去,就干脆直接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直奔课件而去。教师和学生都被课件牵着走,学生在课堂的一点闪光点,也因为与课件不一致而被教师“扼杀在摇篮里”。这种情况下,何谈“合作”?何谈“探究”?
  多媒体说到底就是上课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的全部。要用,但要合理、科学、有效地应用,该用就用,不该用坚决不用,不能为了用而用。比如,文本在作者、作品简介和写作背景部分注释的往往很简单,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地补充一些东西,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去理解文本知识。而在文本的理解部分,无法预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细节以及合作探究的成果,这一部分的课件就可以机动灵活地运用。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应该做到:当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一致时,教师要及时转变思路,对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不是“堵”而是“疏导”。
其他文献
冬日里,能够洒下来阳光的话,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凛冽的风似乎也多了点温度,虽然也还让人感觉残酷。冬天里的阳光,便像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实吧。世界都变得冷酷了,她还慈祥地温暖着。  天气还是冷的,可是小时候的冬天应该要比现在更冷一些吧。  现在,冰是经常不结的,即使作了冰的样子,也多有敷衍的意思。几个孩子,用柔弱的枝条或几个没有棱角的小石子,便把它弄成面目全非的样子了。但想来,也许本来便没有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好了头,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所以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议论文的写作怎样开好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谈谈议论文写作的开头技巧。  一、开宗名义  这种开宗明义的开头方法,就是在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就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因此又叫开门见山。《无意插柳柳成荫》,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开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
期刊
作文教学素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每次作文,不少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没有材料的积累,学生常常会陷入“江郎才尽”的尴尬。怎样积累?课外阅读,没有时间;生活,无心留意;那为什么不让文本为我所用呢?语文课本是许多专家投注极大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本内容又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是写作的最好源头,如果丢弃它,为之可惜。在任教的两个班
期刊
记得林清玄在散文《生命的化妆》中这样写道:“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爱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是啊,无论你的容颜化得多么美丽,可总有老去的那一天,而永不褪变的化妆便是精神的化妆、生命的化妆。而书籍是人类精神最无价的化妆品,读书便是给生命最好的化妆。“百花没有读书香,”有好书陪伴的人生是美丽的。  教育是诗一样的
期刊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往往教师比学生紧张,为此许多教师“跑”到了学生前面,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个没完没了,生怕学生哪里不懂,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只有逼着学生做这做那。而对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满天飞,大考小考接连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迫于无奈,疲于应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在高考备
期刊
教学改革是给死水般的课堂注入活力,让教学事半功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期望有好的模式将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践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可学生习惯了“赶牛”式学习,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的无奈。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到:传统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主题先行,过分刻板地要求突出中心思想,人为地设置许多框框和禁区,其危害是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扼杀学生的个性,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激起了学生的反感,纷纷要求改革。那么,如何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进行改革呢?两年前从《羊城晚报》刊登的“生活素描”得到启迪,尝试以指导学生写生活素描作为作文教改的突破口。  素描,本义是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色彩的
期刊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参加比赛的“重要时刻”,在语文教学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同仁建议写一点上好优质课的“经验”和“技巧”的东西,盛情难却,就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此共勉吧!  首先,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前或赛前不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备课和休息。不能把结果看得太重,想的太多。真正上课时应轻装上阵,又不能过于随意,应保持一种适度的兴奋,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期刊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