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声调指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
声调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评分项目,按错误和缺陷分别扣分。声调错误是指将甲声调调形读为乙声调调形;或调形正确,但听感上能够明确感觉到调值高或调值低的失误。声调缺陷是指调形正确,调值误差较小。在测试的第一项“读100个单音节字词”和测试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中,声调错误和缺陷均按次扣分。测试第三项“朗读”和第四项“说话”,对由于协同发音引起的声调变化作整体把握,把声调纳入语调或方音范畴考核。“朗读”测试项中,“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2分”,测试最后一项“说话”中,将方音是否明显作为评定语音面貌档次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声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调的失分率一直居高不下。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的应试者,几乎一开口就能听出其方言语调,因而失分多,按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来看,基本上可以归入三级水平了。而对那些语音面貌较好的应试者而言,制约其进入更高等级的瓶颈则是声调。以湘南学院最近一次普通话测试为例,六名90分以上的考生中,只有两人是因声母或韵母有系统缺陷而不能进入一级,其余四人均是受方言语调影响而不能晋级。“原则上,进入一级乙等的不应在‘方言语调’上失分,但在实际测试中被评定为92分、93分这种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上失分并不少见。”[1]笔者在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学习时,曾聆听孙修章先生对一位学员的评价,这位学员只说了一句“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孙先生给他的评价是没有一个字的声调读到位了。这位有十几年普通话教学经验的学员一张嘴,便很容易辨别出他是湖南人,为什么孙先生能这样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呢?是根据词汇、语法,抑或是声母、韵母?都不是,区别的基本标尺就是声调。因为“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普通话语音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声调是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重要标尺;普通话声调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普通话的基本面貌;普通话声调水平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普通话等级水平。[2]实际上,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势必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声调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习惯,烙上方言的“标志”却浑然不觉,这正是普通话测试中应试人屡屡失分的缘故。声调的不准确正是形成方言语调的主要原因,而语调的错误则是普通话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
针对普通话测试中声调失分的情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声调教学,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突破声调教学的难点。“语音教学中只有突破声调教学这一难关,才能逐步解决学生普通话音准问题,才能为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奠定坚实的基础”。[3]
首先,要在教材安排上突出声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普通话语音教材的内容顺序是声母、韵母、声调,而且声母、韵母的篇幅大大超过声调,课堂教学往往在用较多的课时重点讲授声母、韵母之后,便在所剩无几的课时中匆匆带过声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反映出我们对声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王理嘉先生在《现代汉语专题教程》中说:“声调是汉语字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区别功能的负荷量大于声母和韵母,因为调类的数量远比前二者要少,但它却是‘字音之魂’,没有声调,声母和韵母就不能构成一个表意音节。”[4]王群生先生认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别特征,使汉语明显区别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语声调也是区别不同方言的一把重要标尺。[5] 2001年出版的中央文明办和国家语委合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也认为:“声调是辨别普通话与方言以及不同方言的基本标志,是一个人的语音面貌。调值到位了,哪怕声母、韵母的发音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语流上下的帮助,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能大致听懂你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就承认你说的是普通话。反过来,北方话广大地区,特别是东北、内蒙古东部、河北、天津等地的方言比较好懂,但是由于调值不是普通话的调值,我们只能说那是方言不是普通话”[6]鉴于声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教材中应把声调置于声母、韵母之前,将声调学习贯穿于整个普通话教学始终。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在零起点班作过对比实验,A班按声母、韵母、声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B班则先学声调,再学声母、韵母,把声调学习贯穿于整个语音教学中,实践结果证明,B班的普通话测试成绩明显高于A班。
其次,要抓住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调、35调、214调、51调,其特点是:一、调形区分明显,即四个调类的调值表现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二、调值高扬成分多,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高升调,去声的起点高,上声虽然基本特征是低调,但在单字调的后半段也表现为上扬,止点在4度。[7] 学习普通话声调,最关键的是念准调值。在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常见问题如下:
阴平:高平调(55)声音基本高而平。但在方言中,容易读成低调。例如一位应试人在说“我来自桂东”时,将“东”读作33调,带上了明显的湖南方言语调。我们有时即使不看画面,也能立即分辨出电视里播放的是东北小品,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东北话的阴平调值偏低。
阳平:高升调(35)声音由中高音升到高音。受方言影响,发音时在从3度升到5度时容易在中间略带曲折,读作325度,甚至在发尾音时有连续拐弯现象。
上声:降升调(214)发音时由半低起调,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到半高音。方言中上声调要么降不下来(3224),要么上声上扬时尾音转弯(2143),要么上声上扬不到位(2112)。
去声:全降调(51)发音时,声音由高音降到最低。普通话读去声的字最多。[8]湖南人发音时在从5度降到1度的过程中,只降到3度,然后迅速转弯,形成“湘味普通话”。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方言与普通话在调值上的差异,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选择双音节词语进行声调训练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比如,长沙方言里没有高平调值,阴平读作中平调33,学生在发音练习时主要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国歌、明天、房间、爬山
第三,不断加强口语训练,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现阶段普通话测试的对象都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他们的普通话都有一定基础,对普通话声韵系统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但声调知识却都比较欠缺,因为“声调比声母、韵母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矫正起来更为困难”[9]甚至在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音不规范现象中,声调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最高。[10]从音位学的角度看,声母、韵母的正音,可以通过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舌位变化等直觉、直观的方法来改变,而作为音高音位的声调的正音,则完全依赖人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的控制来实现,其正音难度也大大超过声母韵母的正音。[11]因此,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普通话的语感。
一是多听。语音是口耳之学,要想说好,必须先学会听。试想一个连正确与错误都无法分辨的人,又怎么可能说好普通话呢?多听同学、老师特别是播音员的发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是我们学习普通话最好的榜样。
二是多练。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坚持多练,因为“普通话不是每个人的母语,而是第二语言,因此需要教,需要学。”[12]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普通话的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在练习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绕口令训练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如: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舅舅抓鸠,鸠飞舅舅揪鸠;姥姥喝酪,烙酪姥姥捞酪;妞妞哄牛,牛拧妞妞牛。像这种短小精悍的绕口令,既能练思维和记忆,又可以练习唇舌和语言,读起来饶有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是多说。在普通话培训中常有这种现象:没有系统学习普通话知识以前,学生们说话无所顾忌,有的甚至自我感觉良好,但越学反而越不敢说话了,尤其是在老师面前。其实,这也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如孔子所言“学然后知不足”,越是学习,越会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时就更需要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激发新的、更强的求知欲,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在说的过程中,错误才能不断被发现、被纠正,语音面貌才会逐渐有所改善,普通话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王群生.普通话训练测试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赵久英.普通话语言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初探[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4,(4).
[4]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群生、王彩豫.声调、声母、韵母各打五十大板科学吗[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6]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7]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8]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文红.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声调、语调教学的重要性[J].桂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0]姚喜双等.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概要[C],载《播音主持艺术 2》.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11]王群生.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普通话语音理论——普通话“声调中心论”20年评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2]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编.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滕丽,武汉大学文学院)
声调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评分项目,按错误和缺陷分别扣分。声调错误是指将甲声调调形读为乙声调调形;或调形正确,但听感上能够明确感觉到调值高或调值低的失误。声调缺陷是指调形正确,调值误差较小。在测试的第一项“读100个单音节字词”和测试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中,声调错误和缺陷均按次扣分。测试第三项“朗读”和第四项“说话”,对由于协同发音引起的声调变化作整体把握,把声调纳入语调或方音范畴考核。“朗读”测试项中,“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2分”,测试最后一项“说话”中,将方音是否明显作为评定语音面貌档次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声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调的失分率一直居高不下。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的应试者,几乎一开口就能听出其方言语调,因而失分多,按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来看,基本上可以归入三级水平了。而对那些语音面貌较好的应试者而言,制约其进入更高等级的瓶颈则是声调。以湘南学院最近一次普通话测试为例,六名90分以上的考生中,只有两人是因声母或韵母有系统缺陷而不能进入一级,其余四人均是受方言语调影响而不能晋级。“原则上,进入一级乙等的不应在‘方言语调’上失分,但在实际测试中被评定为92分、93分这种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上失分并不少见。”[1]笔者在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学习时,曾聆听孙修章先生对一位学员的评价,这位学员只说了一句“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孙先生给他的评价是没有一个字的声调读到位了。这位有十几年普通话教学经验的学员一张嘴,便很容易辨别出他是湖南人,为什么孙先生能这样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呢?是根据词汇、语法,抑或是声母、韵母?都不是,区别的基本标尺就是声调。因为“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普通话语音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声调是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重要标尺;普通话声调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普通话的基本面貌;普通话声调水平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普通话等级水平。[2]实际上,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势必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声调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习惯,烙上方言的“标志”却浑然不觉,这正是普通话测试中应试人屡屡失分的缘故。声调的不准确正是形成方言语调的主要原因,而语调的错误则是普通话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
针对普通话测试中声调失分的情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声调教学,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突破声调教学的难点。“语音教学中只有突破声调教学这一难关,才能逐步解决学生普通话音准问题,才能为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奠定坚实的基础”。[3]
首先,要在教材安排上突出声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普通话语音教材的内容顺序是声母、韵母、声调,而且声母、韵母的篇幅大大超过声调,课堂教学往往在用较多的课时重点讲授声母、韵母之后,便在所剩无几的课时中匆匆带过声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反映出我们对声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王理嘉先生在《现代汉语专题教程》中说:“声调是汉语字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区别功能的负荷量大于声母和韵母,因为调类的数量远比前二者要少,但它却是‘字音之魂’,没有声调,声母和韵母就不能构成一个表意音节。”[4]王群生先生认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别特征,使汉语明显区别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语声调也是区别不同方言的一把重要标尺。[5] 2001年出版的中央文明办和国家语委合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也认为:“声调是辨别普通话与方言以及不同方言的基本标志,是一个人的语音面貌。调值到位了,哪怕声母、韵母的发音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语流上下的帮助,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能大致听懂你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就承认你说的是普通话。反过来,北方话广大地区,特别是东北、内蒙古东部、河北、天津等地的方言比较好懂,但是由于调值不是普通话的调值,我们只能说那是方言不是普通话”[6]鉴于声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教材中应把声调置于声母、韵母之前,将声调学习贯穿于整个普通话教学始终。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在零起点班作过对比实验,A班按声母、韵母、声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B班则先学声调,再学声母、韵母,把声调学习贯穿于整个语音教学中,实践结果证明,B班的普通话测试成绩明显高于A班。
其次,要抓住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调、35调、214调、51调,其特点是:一、调形区分明显,即四个调类的调值表现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二、调值高扬成分多,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高升调,去声的起点高,上声虽然基本特征是低调,但在单字调的后半段也表现为上扬,止点在4度。[7] 学习普通话声调,最关键的是念准调值。在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常见问题如下:
阴平:高平调(55)声音基本高而平。但在方言中,容易读成低调。例如一位应试人在说“我来自桂东”时,将“东”读作33调,带上了明显的湖南方言语调。我们有时即使不看画面,也能立即分辨出电视里播放的是东北小品,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东北话的阴平调值偏低。
阳平:高升调(35)声音由中高音升到高音。受方言影响,发音时在从3度升到5度时容易在中间略带曲折,读作325度,甚至在发尾音时有连续拐弯现象。
上声:降升调(214)发音时由半低起调,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到半高音。方言中上声调要么降不下来(3224),要么上声上扬时尾音转弯(2143),要么上声上扬不到位(2112)。
去声:全降调(51)发音时,声音由高音降到最低。普通话读去声的字最多。[8]湖南人发音时在从5度降到1度的过程中,只降到3度,然后迅速转弯,形成“湘味普通话”。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方言与普通话在调值上的差异,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选择双音节词语进行声调训练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比如,长沙方言里没有高平调值,阴平读作中平调33,学生在发音练习时主要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国歌、明天、房间、爬山
第三,不断加强口语训练,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现阶段普通话测试的对象都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他们的普通话都有一定基础,对普通话声韵系统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但声调知识却都比较欠缺,因为“声调比声母、韵母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矫正起来更为困难”[9]甚至在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音不规范现象中,声调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最高。[10]从音位学的角度看,声母、韵母的正音,可以通过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舌位变化等直觉、直观的方法来改变,而作为音高音位的声调的正音,则完全依赖人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的控制来实现,其正音难度也大大超过声母韵母的正音。[11]因此,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普通话的语感。
一是多听。语音是口耳之学,要想说好,必须先学会听。试想一个连正确与错误都无法分辨的人,又怎么可能说好普通话呢?多听同学、老师特别是播音员的发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是我们学习普通话最好的榜样。
二是多练。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坚持多练,因为“普通话不是每个人的母语,而是第二语言,因此需要教,需要学。”[12]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普通话的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在练习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绕口令训练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如: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舅舅抓鸠,鸠飞舅舅揪鸠;姥姥喝酪,烙酪姥姥捞酪;妞妞哄牛,牛拧妞妞牛。像这种短小精悍的绕口令,既能练思维和记忆,又可以练习唇舌和语言,读起来饶有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是多说。在普通话培训中常有这种现象:没有系统学习普通话知识以前,学生们说话无所顾忌,有的甚至自我感觉良好,但越学反而越不敢说话了,尤其是在老师面前。其实,这也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如孔子所言“学然后知不足”,越是学习,越会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时就更需要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激发新的、更强的求知欲,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在说的过程中,错误才能不断被发现、被纠正,语音面貌才会逐渐有所改善,普通话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王群生.普通话训练测试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赵久英.普通话语言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初探[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4,(4).
[4]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群生、王彩豫.声调、声母、韵母各打五十大板科学吗[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6]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7]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8]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文红.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声调、语调教学的重要性[J].桂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0]姚喜双等.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概要[C],载《播音主持艺术 2》.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11]王群生.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普通话语音理论——普通话“声调中心论”20年评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2]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编.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滕丽,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