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1)“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白剑峰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目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
(据《人民日报》)
(2)如果李毅中来回应“茶水发炎”事件
□尹之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有了新进展。
4月11日的《新京报》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回应这一事件时指出:医院的尿检程序不可能辨别送检的是不是尿液,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专家则进一步作出解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错不在医院,因为如果茶水有跟尿液类似的成分,就很容易会检出假阳性。
卫生部的批评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谁让你媒体没搞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就搞暗访来了。但转回头一想,好像又没什么道理——媒体报道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本身就是事实啊。就算媒体没有在报道中解释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而已。卫生部要真想挽回影响,能做的无非也就是在技术上进行一些解释,怎么能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和误导公众”的帽子呢?卫生部的反应,让我看不到他们反思的诚意。
其实“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之所以会给人们这么大的联想空间,根源在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在于患者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心态,这一点,相信卫生部心知肚明。卫生部急匆匆地要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当作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检验医德医风的一面镜子,实在很有些避重就轻、转移矛盾焦点的太极拳工夫。卫生部既然有跟大家打太极拳的工夫,倒还不如真正反思一下“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暴露的问题。比如说尿检程序无法识别尿液问题,常识告诉我,先搞清楚检测的是不是尿液,是正确检测的重要前提,否则的话,连送检的是什么东西都检测不出来,你让患者怎么相信医院?如果说没有职业道德,恶化医患关系,我看这比媒体报道“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要严重多了。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前几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能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因为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我倒是很想听到卫生部学学李毅中的虚怀若谷,不要动辄就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误导公众、恶化医患关系”的大帽子。在“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媒体也许存在一些监督技术上的疏忽,但既然“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卫生部就不能容忍这一点点的技术疏忽吗?对于卫生部来说,从“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反思现有的尿检程序漏洞和人们不信任医院的心理根源,显然比避重就轻地扣帽子更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
(据《现代快报》)
(3)“茶水发炎”事件并不存在媒体误导
□肖畅
“茶水发炎”事件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给予回应。针对“茶水事件”,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仪器本身没有鉴定样品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只会在等同于尿液的情况下进行检测。毛群安指出:媒体此次新闻策划“误导广大公众,并且已经使很多患者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媒体此次策划,其实是代患者向医疗机构发出了质疑。在一个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形象不佳的背景下,我们以最苛刻的态度“鉴定”他们的服务,无可厚非。记者们以茶水做“实验”,检验的是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信誉。这样的新闻策划很常见,可以获得常规采访难以得到的信息。但是,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却给了我们一个较之前相关报道更真实的真相,让我们对医疗检测程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际上,由“茶水事件”的开始到卫生部的出面澄清,这一系列新闻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医疗检测程序和技术上的完整答复,医患双方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平等交流。这样一个“误导”出的结果,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果说“误导”,那么策划的动机值得考量。但在一个医疗专业信息封闭的环境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媒体,在信息失衡中所发现的事实和引发的质疑,都是一种合理的“苛责”。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追求新闻事件本质的真实和信息的平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如果一个医疗检测程序的“指向”问题是要经过卫生部组织大规模调查研究而得出结果的话,那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媒体无法提供甚至根本想不到的。事实真相要经过各种信息的整合而趋于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媒体报道需要保持各方的信息平衡。但对于复杂甚至神秘的医疗行业来讲,经过特别策划而“检测”出了惊人的结果,似乎足够让媒体和患者相信自己发现了不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很多患者对医院的检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这是他们在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之前,对医疗技术的信任感缺失。但这并不是误导的结果。所谓误导,是媒体对于事实以独特的立场选择性的报道,并因此散发出一种不利于读者有益认知的信息。但在“茶水事件”中,这种信息选择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因高度专业化而产生的信息屏障中,媒体和读者同样对医疗检测程序存在“认知缺陷”。因这种“认知缺陷”产生的信息失衡,需要医疗单位自己弥补;面对患者的怀疑,医疗单位需要自证清白。
不管怎么说,没有“茶水发炎”,就不会有卫生部门的调查研究。试想:如果不是媒体而是普通患者发现了这一事实,又会有谁告诉我们真相呢?
(据红网)
附:
卫生部:媒体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误导公众
卫生部称报道事与愿违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卫生部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让医院的尿检程序去检验茶水,无异于打乱了有具体运行环境设定的电脑程序。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批评媒体并非拒绝监督
毛群安最后说,医疗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服务,“我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提出批评,并不意味着卫生行政部门不接受舆论监督;应该说在当前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和参考。”毛群安希望,媒体记者在发现和揭示医疗服务的问题时,前提应该是尊重科学,应该首先了解医疗服务,而不是像此事件这样别出心裁、事与愿违。
编校:施宇
(1)“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白剑峰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目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
(据《人民日报》)
(2)如果李毅中来回应“茶水发炎”事件
□尹之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有了新进展。
4月11日的《新京报》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回应这一事件时指出:医院的尿检程序不可能辨别送检的是不是尿液,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专家则进一步作出解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错不在医院,因为如果茶水有跟尿液类似的成分,就很容易会检出假阳性。
卫生部的批评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谁让你媒体没搞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就搞暗访来了。但转回头一想,好像又没什么道理——媒体报道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本身就是事实啊。就算媒体没有在报道中解释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而已。卫生部要真想挽回影响,能做的无非也就是在技术上进行一些解释,怎么能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和误导公众”的帽子呢?卫生部的反应,让我看不到他们反思的诚意。
其实“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之所以会给人们这么大的联想空间,根源在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在于患者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心态,这一点,相信卫生部心知肚明。卫生部急匆匆地要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当作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检验医德医风的一面镜子,实在很有些避重就轻、转移矛盾焦点的太极拳工夫。卫生部既然有跟大家打太极拳的工夫,倒还不如真正反思一下“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暴露的问题。比如说尿检程序无法识别尿液问题,常识告诉我,先搞清楚检测的是不是尿液,是正确检测的重要前提,否则的话,连送检的是什么东西都检测不出来,你让患者怎么相信医院?如果说没有职业道德,恶化医患关系,我看这比媒体报道“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要严重多了。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前几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能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因为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我倒是很想听到卫生部学学李毅中的虚怀若谷,不要动辄就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误导公众、恶化医患关系”的大帽子。在“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媒体也许存在一些监督技术上的疏忽,但既然“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卫生部就不能容忍这一点点的技术疏忽吗?对于卫生部来说,从“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反思现有的尿检程序漏洞和人们不信任医院的心理根源,显然比避重就轻地扣帽子更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
(据《现代快报》)
(3)“茶水发炎”事件并不存在媒体误导
□肖畅
“茶水发炎”事件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给予回应。针对“茶水事件”,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仪器本身没有鉴定样品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只会在等同于尿液的情况下进行检测。毛群安指出:媒体此次新闻策划“误导广大公众,并且已经使很多患者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媒体此次策划,其实是代患者向医疗机构发出了质疑。在一个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形象不佳的背景下,我们以最苛刻的态度“鉴定”他们的服务,无可厚非。记者们以茶水做“实验”,检验的是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信誉。这样的新闻策划很常见,可以获得常规采访难以得到的信息。但是,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却给了我们一个较之前相关报道更真实的真相,让我们对医疗检测程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际上,由“茶水事件”的开始到卫生部的出面澄清,这一系列新闻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医疗检测程序和技术上的完整答复,医患双方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平等交流。这样一个“误导”出的结果,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果说“误导”,那么策划的动机值得考量。但在一个医疗专业信息封闭的环境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媒体,在信息失衡中所发现的事实和引发的质疑,都是一种合理的“苛责”。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追求新闻事件本质的真实和信息的平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如果一个医疗检测程序的“指向”问题是要经过卫生部组织大规模调查研究而得出结果的话,那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媒体无法提供甚至根本想不到的。事实真相要经过各种信息的整合而趋于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媒体报道需要保持各方的信息平衡。但对于复杂甚至神秘的医疗行业来讲,经过特别策划而“检测”出了惊人的结果,似乎足够让媒体和患者相信自己发现了不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很多患者对医院的检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这是他们在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之前,对医疗技术的信任感缺失。但这并不是误导的结果。所谓误导,是媒体对于事实以独特的立场选择性的报道,并因此散发出一种不利于读者有益认知的信息。但在“茶水事件”中,这种信息选择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因高度专业化而产生的信息屏障中,媒体和读者同样对医疗检测程序存在“认知缺陷”。因这种“认知缺陷”产生的信息失衡,需要医疗单位自己弥补;面对患者的怀疑,医疗单位需要自证清白。
不管怎么说,没有“茶水发炎”,就不会有卫生部门的调查研究。试想:如果不是媒体而是普通患者发现了这一事实,又会有谁告诉我们真相呢?
(据红网)
附:
卫生部:媒体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误导公众
卫生部称报道事与愿违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卫生部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让医院的尿检程序去检验茶水,无异于打乱了有具体运行环境设定的电脑程序。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批评媒体并非拒绝监督
毛群安最后说,医疗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服务,“我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提出批评,并不意味着卫生行政部门不接受舆论监督;应该说在当前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和参考。”毛群安希望,媒体记者在发现和揭示医疗服务的问题时,前提应该是尊重科学,应该首先了解医疗服务,而不是像此事件这样别出心裁、事与愿违。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