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1)“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白剑峰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目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
  (据《人民日报》)
  
  (2)如果李毅中来回应“茶水发炎”事件
  □尹之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有了新进展。
  4月11日的《新京报》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回应这一事件时指出:医院的尿检程序不可能辨别送检的是不是尿液,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专家则进一步作出解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错不在医院,因为如果茶水有跟尿液类似的成分,就很容易会检出假阳性。
  卫生部的批评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谁让你媒体没搞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就搞暗访来了。但转回头一想,好像又没什么道理——媒体报道的“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本身就是事实啊。就算媒体没有在报道中解释清楚“尿检程序不能识别茶水”的行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而已。卫生部要真想挽回影响,能做的无非也就是在技术上进行一些解释,怎么能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和误导公众”的帽子呢?卫生部的反应,让我看不到他们反思的诚意。
  其实“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之所以会给人们这么大的联想空间,根源在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在于患者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心态,这一点,相信卫生部心知肚明。卫生部急匆匆地要把“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当作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检验医德医风的一面镜子,实在很有些避重就轻、转移矛盾焦点的太极拳工夫。卫生部既然有跟大家打太极拳的工夫,倒还不如真正反思一下“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暴露的问题。比如说尿检程序无法识别尿液问题,常识告诉我,先搞清楚检测的是不是尿液,是正确检测的重要前提,否则的话,连送检的是什么东西都检测不出来,你让患者怎么相信医院?如果说没有职业道德,恶化医患关系,我看这比媒体报道“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要严重多了。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前几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能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因为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我倒是很想听到卫生部学学李毅中的虚怀若谷,不要动辄就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误导公众、恶化医患关系”的大帽子。在“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媒体也许存在一些监督技术上的疏忽,但既然“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卫生部就不能容忍这一点点的技术疏忽吗?对于卫生部来说,从“茶水当作尿液化验出发炎”事件中反思现有的尿检程序漏洞和人们不信任医院的心理根源,显然比避重就轻地扣帽子更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
  (据《现代快报》)
  
  (3)“茶水发炎”事件并不存在媒体误导
  □肖畅
  “茶水发炎”事件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给予回应。针对“茶水事件”,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仪器本身没有鉴定样品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只会在等同于尿液的情况下进行检测。毛群安指出:媒体此次新闻策划“误导广大公众,并且已经使很多患者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媒体此次策划,其实是代患者向医疗机构发出了质疑。在一个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形象不佳的背景下,我们以最苛刻的态度“鉴定”他们的服务,无可厚非。记者们以茶水做“实验”,检验的是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信誉。这样的新闻策划很常见,可以获得常规采访难以得到的信息。但是,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却给了我们一个较之前相关报道更真实的真相,让我们对医疗检测程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际上,由“茶水事件”的开始到卫生部的出面澄清,这一系列新闻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医疗检测程序和技术上的完整答复,医患双方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平等交流。这样一个“误导”出的结果,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果说“误导”,那么策划的动机值得考量。但在一个医疗专业信息封闭的环境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媒体,在信息失衡中所发现的事实和引发的质疑,都是一种合理的“苛责”。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追求新闻事件本质的真实和信息的平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如果一个医疗检测程序的“指向”问题是要经过卫生部组织大规模调查研究而得出结果的话,那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媒体无法提供甚至根本想不到的。事实真相要经过各种信息的整合而趋于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媒体报道需要保持各方的信息平衡。但对于复杂甚至神秘的医疗行业来讲,经过特别策划而“检测”出了惊人的结果,似乎足够让媒体和患者相信自己发现了不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很多患者对医院的检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这是他们在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之前,对医疗技术的信任感缺失。但这并不是误导的结果。所谓误导,是媒体对于事实以独特的立场选择性的报道,并因此散发出一种不利于读者有益认知的信息。但在“茶水事件”中,这种信息选择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因高度专业化而产生的信息屏障中,媒体和读者同样对医疗检测程序存在“认知缺陷”。因这种“认知缺陷”产生的信息失衡,需要医疗单位自己弥补;面对患者的怀疑,医疗单位需要自证清白。
  不管怎么说,没有“茶水发炎”,就不会有卫生部门的调查研究。试想:如果不是媒体而是普通患者发现了这一事实,又会有谁告诉我们真相呢?
  (据红网)
  
  附:
  卫生部:媒体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误导公众
  
  卫生部称报道事与愿违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卫生部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让医院的尿检程序去检验茶水,无异于打乱了有具体运行环境设定的电脑程序。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批评媒体并非拒绝监督
  毛群安最后说,医疗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服务,“我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提出批评,并不意味着卫生行政部门不接受舆论监督;应该说在当前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和参考。”毛群安希望,媒体记者在发现和揭示医疗服务的问题时,前提应该是尊重科学,应该首先了解医疗服务,而不是像此事件这样别出心裁、事与愿违。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辛勤耕耘,甘露滋润育新苗。桃李满园,喜看硕果结满枝。这是钢城人对舞钢市第一高中的赞誉,也是多年来他们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教师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舞钢市一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教,民主办学,廉俭持校”的办学思路,巩固和发展河南省新教材示范基地的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扎实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异常活跃的广阔平台。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由于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互联网上公众意见表达所呈现出的若干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期刊
眼下,服务性报道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媒体都引入了新闻热线,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进入媒体的视线,为报纸增添了贴近性,由此也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栏目。南阳日报的“这事该谁管”栏目,就是伴随新闻热线而开办的。  “这事该谁管”栏目,作为南阳日报服务新闻版的重要栏目之一,自2004年开办以来,它满载着广大读者与群众的心声和呼声,凝聚着本报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与热情,如今已成为南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赢得了社会的广
期刊
从党报时代到晚报时代再到都市报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纸质媒体的发展演变给党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已成为党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党报如何应对,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党报的优势和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在权威性上做足文章,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还党报以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以党报、晚报、都市报共生共存的市场格局,才
期刊
2007年1月29日晚,美国CW11电视台播出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中餐外卖噩梦》,称一位非裔妇女在布鲁克林一家“新福建”中餐外卖店买了一份“芥蓝鸡”,其中发现了一块像老鼠一样的肉。从电视画面看,那块肉圆鼓鼓的,像小老鼠的形状,还有一条尾巴一样的东西。报道没肯定这就是老鼠肉,但说顾客认为它是老鼠肉。电视台不仅不负责任地把这一件事称作“令人作呕的惊奇”,还对该中餐馆大肆讽刺挖苦,说卫生局曾在该餐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节目逐渐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主导形式之一,国内不同频道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已有2000个之多。其中,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对现实社会中有争议、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访谈,直接展示新闻源,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又以平等谈话的方式向观众提供信息和观点,促使观众思考,由此与观众达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对话。  然而,新闻性谈话节目的生存已经遇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克服。在现实生
期刊
新闻是给人看的,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无从产生。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  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一般只有提要式的标题,它是半成
期刊
信息时代催生了校园生活的大变革。大学校园除了现实物质化的实体以外,还在网络上延伸开去。网络凭借简单、方便、迅速的优势及对沟通和获取信息的质量的提升,而在学校生活中日益举足轻重。一个具有很强独立性的虚拟校园正在悄然形成,这种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着校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联系双方虽然彼此不认识,却可能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特征,更容易通过网络媒体相互结识。他们通过BBS这种方式,在线上实现密切的联系、发
期刊
经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当做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古语有“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俗语更有“无商不奸”。耻于言商、耻于经商一度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在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多是被人们丑化、令人厌弃的。晁错的《论贵粟疏》有云:“……商贾,大则积贮信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必卖数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才,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
期刊
弱势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强势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学校有责任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