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就充分说明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物理学科的德育特点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德育的核心,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历代的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综合国力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育,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一、明确目标,有向渗透
认真制订渗透德育教育計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做到德育渗透有方向,有措施。每到新学期的开学初,我认真地学习研究课标、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积极搜集有关德育教育内容素材,精心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1、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对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和目前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方面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例及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去鼓舞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事例不少,可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自然地引进。例如:我国汉代用灯笼作军事信号;我国三千年前应用杠杆原理做成舂、桔、天平、杠杆等;公元前468年,我国就已经发现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在《尚书伟.考灵》中,就有“地恒动而人不知如人坐大舟之中闭慵而坐,舟行而人不知耳”,比伽利略的《对话》早出了1500多年。1979年邓小平访美,参观航天局某飞行试验室,其中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宋朝中国静磁学已达到世界顶峰,指南针的发明为世所称颂。培根最中国三大发明(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无比称羡和赞叹,他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颗星星能比这三种机器的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把“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思想渗透中心点。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通过科学态度教育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实际,有机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青少年善于憧憬,缺乏自制力,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我在上课时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从大的到天体,小的到粒子,物体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由液态变成气态等物态变化现象)或物质由一种形式能变到另一种形式能;(如:势能变动能、电能变光能)等宏观或微观现象,不管是否看见,不管是合摸着,这些物质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通过这样渗透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改进提高,有法渗透
新课改、新时代,对教师也提出新的要求。面对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我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逐步渗透: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事物的变化中只有当量的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如弹簧秤的量度范围限度,当受力超过这个限度,弹簧秤就会损坏;当固体(晶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到某一温度(熔点)时,固体将变成液体;当液体的温度升至沸点时,液体将变为气体;当物体由凸透镜两倍焦距外沿主轴逐渐向透镜中心移动时,先是倒立的实像由小变大,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实像突然消失,物体进入焦点以内时,出现了正立的虚像,实现了从实像到虚像的质变;绝缘体、半导体、导体三者性质的不同是物质中自由电荷数量的不同及变化的结果。通过这些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又是量变的结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质量互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着的。
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物理学科的德育特点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德育的核心,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历代的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综合国力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育,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一、明确目标,有向渗透
认真制订渗透德育教育計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做到德育渗透有方向,有措施。每到新学期的开学初,我认真地学习研究课标、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积极搜集有关德育教育内容素材,精心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1、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对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和目前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方面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例及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去鼓舞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事例不少,可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自然地引进。例如:我国汉代用灯笼作军事信号;我国三千年前应用杠杆原理做成舂、桔、天平、杠杆等;公元前468年,我国就已经发现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在《尚书伟.考灵》中,就有“地恒动而人不知如人坐大舟之中闭慵而坐,舟行而人不知耳”,比伽利略的《对话》早出了1500多年。1979年邓小平访美,参观航天局某飞行试验室,其中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宋朝中国静磁学已达到世界顶峰,指南针的发明为世所称颂。培根最中国三大发明(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无比称羡和赞叹,他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颗星星能比这三种机器的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把“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思想渗透中心点。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通过科学态度教育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实际,有机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青少年善于憧憬,缺乏自制力,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我在上课时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从大的到天体,小的到粒子,物体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由液态变成气态等物态变化现象)或物质由一种形式能变到另一种形式能;(如:势能变动能、电能变光能)等宏观或微观现象,不管是否看见,不管是合摸着,这些物质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通过这样渗透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改进提高,有法渗透
新课改、新时代,对教师也提出新的要求。面对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我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逐步渗透: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事物的变化中只有当量的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如弹簧秤的量度范围限度,当受力超过这个限度,弹簧秤就会损坏;当固体(晶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到某一温度(熔点)时,固体将变成液体;当液体的温度升至沸点时,液体将变为气体;当物体由凸透镜两倍焦距外沿主轴逐渐向透镜中心移动时,先是倒立的实像由小变大,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实像突然消失,物体进入焦点以内时,出现了正立的虚像,实现了从实像到虚像的质变;绝缘体、半导体、导体三者性质的不同是物质中自由电荷数量的不同及变化的结果。通过这些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又是量变的结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质量互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