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上)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新课程改革对校长教学领导提出了新的挑战,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提升学校教学效能、促进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当人们热衷于讨论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时,焦点大多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习惯于将校长定位于行政管理者。但是,学校是教育单位而非行政单位,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若只处理行政事务,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力,将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是一校之魂。校长并非唯一的教学领导者,但却是最核心的教学领导者,在教学领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本身对教学领导的重视以及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品质的改善。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他活动都从属于这一基本职能;而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进行探讨。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概念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校长教学领导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coleman)报告》,该报告根据4000多所学校的645000名学生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和表现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也促使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有效学校(effective school)的研究,发展成为“有效学校运动”(Effective School-Movement),该运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应该强调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构建共同愿景与教学目标,统整校内外教学资源,发展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增进学生学习效果,有效提升学校效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也扮演着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
  
  (一)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先进经验层出不穷,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 制度性
  校长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实用,包括备、教、研、辅、批、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师、教研人员、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且逐渐具备更多的弹性,实践证明,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此外,校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能及时对规章制度做出调整。
  2 计划性
  开学之初,校长教学领导的重点是督促编排课程表、发放教科书、核定师生的名单以及制定相关计划,如,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等。期中,校长主要安排各项检查和中期评估活动,包括备课检查、中期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检查等。期末,校长则重点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结,包括课堂教学总结、教研工作总结、期末考试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领导的计划性在教育教学程序的链条上环环展开。
  
  (二)不足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许多新理念,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均衡性和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及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关爱自然、终身学习等理念。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工作逐渐显露其不足。
  1 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学校具有教学和行政并行的特性,但应以教学为主。在现实中,校长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但当前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教学领导的缺乏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或维持型,推着干;或事务型,事必躬亲,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
  2 教学领导的形式主义倾向
  部分学校的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做表面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当前,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等。这些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密切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 教学领导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教学领导的方法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早已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教学领导方式的落后,还表现在校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例如,对教师的各项工作 暗地严密监控。如今,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权利。我国中小学校正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需要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4 教学领导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一些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不良现象。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重点学科领导较多,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缺乏领导目标。
  5 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教学领导者主要包括校长和教师。传统的教学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即校长领导教师;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必须加大其开放性,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在一些西方国家,教学领导体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
  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与阻隔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如政府、社区、家长、社团的影响等,又有学校内部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其中,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能力的提高。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倡发展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能力。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要承担新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校长仍然只关心升学率,或仅仅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缺乏改革中有效教学领导的能力,就很难保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具体而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主要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发展标准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必须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统整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事宜,并将行政管理和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合理调配教学时间,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人员和设备支持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运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教师成长标准
  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研修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并努力安排各种有效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校长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积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形,时常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困难,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
  3 教学文化标准
  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校长、教师和学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文化赋予组织变革的力量,以持续改进自己。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来自精心设计的组织机构、精心制定的管理计划和控制、优美的理性计划模式、熟练表述的领导策略,它是领导者触及别人心灵的能力,提高人的良知,赋予事物以某种含义,唤起人的热情,这才是力量之源。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必须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为教学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
  4 教学环境标准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一个校长同学校教职员工、校外社区和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要成为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的态度,与校内外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使每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促进教学的发展而努力。校长应该建立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5 伦理道德标准
  校长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关怀原则涉及到校长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包括教师、校长与校内外环境的关系。“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一套特殊行为。”这一原则赋予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力。校长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行为,学生的尊严和潜力得到重视,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校长的公正原则涉及到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道德下,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
  
  (二)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21世纪,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诸如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只有了解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应对与发展。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也面临着各种阻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领导观念的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一方面,人们逐渐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过度强调了科层、心理、技术和理性的权威,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校长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望的。
  2 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他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许多校长可能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力争做到事必躬亲。其结果将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将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 校长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职责,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意识到了校长培训的重要性,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便考虑到校长接受的其他培训,从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来看,还不能说已经帮助他们确立了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整体意识。在此情形下,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领导的观念迁移到教学领导所能产生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4 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校长做到有效地领导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迷失发展方向,那么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 缺乏伦理道德
  校长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期间充满着伦理道德的意蕴,但对于校长的伦理道德,以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怀、公正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对待等都在追求“效率”“效益”等口号中逐渐销声匿迹。其实,校长的教学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伦理道德的领导,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关注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诚信、公正。可以肯定,失去诚实性和正直性、丧失伦理道德的校长,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领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北京:减少不必要的作业书写  面对学生每天作业做到深更半夜,双休日还要去上各种培训班,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北京市教委近日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提高课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作业书写时间,从学校抓起为学生减负。  按照北京市教委部署,目前部分中小学已开始尝试减少或取消布置家庭作业,改革评价方式,科学减负。例如,北京市育英学校本学期全校都取消了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海淀区红英小学严禁教师布置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创新教育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校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根据我校的办学思想——“关注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校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挖掘师生的特长,我校于2005年开设了“剪纸”校本课程。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开设“剪纸”这门校本课程,是为了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要想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正面激励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负面效应,核心问题就是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以下简称“绩效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要科学公正,客观公平。本文尝试结合三个负面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制定程序要规范    案例:苏北A学校学期初制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学校行政组几个人在制定前没有征求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后没有递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直接在教师
比缂丝早出现的织造工艺比比皆是,可是为何缂丝走到了“织中之圣”、“皇家御用”的地位,得到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如果5年前我对人说起“缂丝”这两个字,绝大部分的朋友都会回馈一个疑惑的眼神,然后我会花半小时跟他们解释缂丝“通经断纬”的原理,再结合实物的视觉印象,让大家了解曾经站在丝织品金字塔顶尖的“织中之圣”还存在于我们美丽的江南水乡,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除了刺绣,还有一种丝织手工艺叫“缂丝”
题记:因为资源、师资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教育的城乡差距始终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可是,当许多人在为农村小学是否能像城镇学校一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忧虑时,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却给了我们惊喜的回答。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笔者无意中走进这所蔬菜之乡寿光市西北角的农村小学,正为洁净素雅的校园环境赞叹时,却被这优美动听的歌声吸引了。原来,台头镇实验小学的教师和家长们正欢聚一堂,为
一、1985年,牢记父亲的教诲  1985年,我以一名优秀的师范毕业生的身份,接到了去牟平县第十六中学任语文教师的调令。说起这段,还特别有趣。拿到调令,我顿时慌乱,因为,我学的是小学教育,不懂中学教育,十六中,那是全镇的重点校啊,误人子弟可不得了!于是,直奔我的恩师家,急切地表达我的要求:“老师,您认识领导,求他们调我到小学!”老师乐了:“谁说你不会教,没听说嘛,最好的老师教语文,最差的老师也教语
走进卞庄二小,那风景如画、充满浓郁文化内涵的校园,二小教师那独特的气质,孩子们那灿烂的笑脸,让你感觉到迎面扑来的都是感动,这种感动让你无法抗拒,这种感动让你产生激情,这种感动让你总想走进这个团队的领路人曹宝增的内心世界。透过那点点滴滴来感受他那儒雅淡定、执著刚毅的个性,追寻着他凝聚心血的学校迅速成长的足迹,去感悟一名共产党员那令人感动的心路历程。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三十多年的“老黄牛”,以扎实的
高效优质是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最现实、最紧迫的价值追求,高效优质也是学校管理者的一直追求,伴随而来的高效课堂更是为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出了具体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如何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优质?我们尝试采用“三改进”和“三跟进”的方法,借高效之风,寻优质之路,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高效优质。  一、三改进———借“高效”之风  1.改进备课管理,倡导高效备课  问题:  备
唯阿的每一篇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对文学传统的颠覆、拆解和重写。我们不欠平庸任何东西,为此,不可能没有唯阿  维特根斯坦有言道,“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话自有其道理,既表明了对理性的尊崇、对语言的审慎和对自然的谦卑态度,又显露出对生命、情感、想象、直觉等不可说的神圣之物的虔敬。然而,文学家们却不这么看,一直以来,他们努力去言说那些不可说之物,而唯阿是
2000年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各种教育理论轮番登台,农村中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轮又一轮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中学在大潮中的艰难改革和努力适应。这期间,种种的不适应综合症,已经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了。对这些现象进行耙梳后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校容校貌好了,学风学貌却差了;教师和学生的待遇提高了,但师生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家长们的期望值高了,但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忽视了;农民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