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高考,河南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课标卷较之以往的全国卷Ⅰ卷,变化较大,应该熟知它、研究它,同时采取新的、有效的应对方略。
一、课标卷的新异处
1.结构与分值与前不同
课标卷Ⅰ卷,阅读题(主客观均有)。甲必考题:小阅读(为论述类文本,多属社会科学论文,千字左右)9分;文言文阅读的主客观结合(实词,信息筛选比较,文意理解)9分,译文10分;古代诗歌鉴赏,11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乙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外短篇小说,1500字左右),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多为传记),25分,二者任选其一。课标卷Ⅱ卷,表达题(主客观均有)。语言文字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9分;补写、仿写,11分;写作60分。
以上可知试卷改变体现在顺序、内容和分值调整方面。将阅读放在试卷的开头,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就进入阅读状态。增加选考题。将以往全国卷Ⅰ的第一大题语言知识12分与第六大题语言表达15分,合并为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而将其剩余的7分分别加到古代诗歌鉴赏(加3分)、名句名篇默写(加1分)、大阅读(加3分)上。
2.课标要求有具体体现
重积累整合,名句名篇默写中初中的内容达4分。
重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调整了阅读的权重:古代诗歌鉴赏增加3分,阅读(小说或传记)增加3分。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所体现,学生的选择性有所体现,设置了选考题。
重发现创新,设置探究题(即开放性试题,8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要求根据文体,选择一个方面,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分析。
重应用拓展,语言运用着眼于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设置补写题,把以往的选词考查改为补写短语、句子。
3.近三年选文与设题的变化
选文文体相对固定,即社科论文、小说、传记。阅读单选题题干变动最大,题干要求逐渐与文体结合,更准确、更合理。名句名篇默写中,初中知识占较大的比重。探究性试题开放度在逐渐增大、选择性在逐渐提高。语言运用题较为固定,考点基本保留,而实用性则呈现逐渐扩大之势。
二、高三教学的有效应对
1.重视论述类文本的考查点和设题技巧
各种研究社会科学的名家论文,最易入选。这些选文通常以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见长。我们需要教给学生拿来可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试题,从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白设题者的意图和思维指向,找出考查点和设置错误的点。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要求,共设两个层级、六个方面的考点。理解为B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于论述类文本,不能被有些看似深奥的语言现象所蒙蔽,应该知道它核心的内容是由观点或概念、论据、论证分析构成的,考查重点是内容、语言的逻辑关系,命题的原则基本上是由逐段到全篇,选项的表述方式就是转述,在转述中加减内容、扭曲关系,干扰阅读的准确性。
请关注题干要求中“理解”和“分析”的不同。理解重在“是什么”,分析重在“为什么”。做论述类文本题,一要关注转述中的加、减、扭,二要看“分析”中的因果关系。
2.选考题中探究题答题技巧
做这类题要先提自己的观点,明确清晰,句子要简短;再举例分析,引述或概括文本内容作为论据,略加分析;最后分条作答,二至三条。
3.重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强化议论文中的议论
新材料作文需要对材料多角度审视、多元解读,立意是多个的,这为个性思想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审视是通盘的、整体把握的。所谓多角度,是面对同一材料,着眼点多样,因此提出的观点就不止一个。一个材料,如果没有3个乃至3个以上的角度,就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要明确:立意即提炼观点。
新材料作文(除漫画图片外)分类大致有三:寓言类,要准确把握所寓之意。可以对应社会生活现象,对应社会中某些人的表现、精神,对应社会上某种习俗、风气。现实类,要抓精神层面或社会意义。多则类,异中求同,看共性,同中求异,看侧重。
角度与立意:理论与实践——空头理论要不得。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最有效。本性与认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确认识自己不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形式和实质——徒有其名要不得。文凭热可以休矣。名不副实太可悲。
应该明白,由于选定的角度不同,使用材料的着力点即放大和侧重的内容就不同。要围绕自己选定的角度,取舍材料,运用材料。
在议论文写作中,最短缺的恰恰是议论,尤其是从就事论事上升到就事论理。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议论套数。如分向式,就一个问题,从横向、纵向、内核三个层面议论;排比式:用相同的词语开头,以相似的句式写个句群,展开议论;求源式,对问题追根溯源,探寻实质,挖掘深意。
总之,研究试卷要细化到考点知识,教给方法要落实到操作层面。
(本栏责编 涵 冰)
一、课标卷的新异处
1.结构与分值与前不同
课标卷Ⅰ卷,阅读题(主客观均有)。甲必考题:小阅读(为论述类文本,多属社会科学论文,千字左右)9分;文言文阅读的主客观结合(实词,信息筛选比较,文意理解)9分,译文10分;古代诗歌鉴赏,11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乙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外短篇小说,1500字左右),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多为传记),25分,二者任选其一。课标卷Ⅱ卷,表达题(主客观均有)。语言文字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9分;补写、仿写,11分;写作60分。
以上可知试卷改变体现在顺序、内容和分值调整方面。将阅读放在试卷的开头,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就进入阅读状态。增加选考题。将以往全国卷Ⅰ的第一大题语言知识12分与第六大题语言表达15分,合并为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而将其剩余的7分分别加到古代诗歌鉴赏(加3分)、名句名篇默写(加1分)、大阅读(加3分)上。
2.课标要求有具体体现
重积累整合,名句名篇默写中初中的内容达4分。
重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调整了阅读的权重:古代诗歌鉴赏增加3分,阅读(小说或传记)增加3分。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所体现,学生的选择性有所体现,设置了选考题。
重发现创新,设置探究题(即开放性试题,8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要求根据文体,选择一个方面,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分析。
重应用拓展,语言运用着眼于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设置补写题,把以往的选词考查改为补写短语、句子。
3.近三年选文与设题的变化
选文文体相对固定,即社科论文、小说、传记。阅读单选题题干变动最大,题干要求逐渐与文体结合,更准确、更合理。名句名篇默写中,初中知识占较大的比重。探究性试题开放度在逐渐增大、选择性在逐渐提高。语言运用题较为固定,考点基本保留,而实用性则呈现逐渐扩大之势。
二、高三教学的有效应对
1.重视论述类文本的考查点和设题技巧
各种研究社会科学的名家论文,最易入选。这些选文通常以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见长。我们需要教给学生拿来可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试题,从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白设题者的意图和思维指向,找出考查点和设置错误的点。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要求,共设两个层级、六个方面的考点。理解为B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于论述类文本,不能被有些看似深奥的语言现象所蒙蔽,应该知道它核心的内容是由观点或概念、论据、论证分析构成的,考查重点是内容、语言的逻辑关系,命题的原则基本上是由逐段到全篇,选项的表述方式就是转述,在转述中加减内容、扭曲关系,干扰阅读的准确性。
请关注题干要求中“理解”和“分析”的不同。理解重在“是什么”,分析重在“为什么”。做论述类文本题,一要关注转述中的加、减、扭,二要看“分析”中的因果关系。
2.选考题中探究题答题技巧
做这类题要先提自己的观点,明确清晰,句子要简短;再举例分析,引述或概括文本内容作为论据,略加分析;最后分条作答,二至三条。
3.重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强化议论文中的议论
新材料作文需要对材料多角度审视、多元解读,立意是多个的,这为个性思想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审视是通盘的、整体把握的。所谓多角度,是面对同一材料,着眼点多样,因此提出的观点就不止一个。一个材料,如果没有3个乃至3个以上的角度,就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要明确:立意即提炼观点。
新材料作文(除漫画图片外)分类大致有三:寓言类,要准确把握所寓之意。可以对应社会生活现象,对应社会中某些人的表现、精神,对应社会上某种习俗、风气。现实类,要抓精神层面或社会意义。多则类,异中求同,看共性,同中求异,看侧重。
角度与立意:理论与实践——空头理论要不得。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最有效。本性与认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确认识自己不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形式和实质——徒有其名要不得。文凭热可以休矣。名不副实太可悲。
应该明白,由于选定的角度不同,使用材料的着力点即放大和侧重的内容就不同。要围绕自己选定的角度,取舍材料,运用材料。
在议论文写作中,最短缺的恰恰是议论,尤其是从就事论事上升到就事论理。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议论套数。如分向式,就一个问题,从横向、纵向、内核三个层面议论;排比式:用相同的词语开头,以相似的句式写个句群,展开议论;求源式,对问题追根溯源,探寻实质,挖掘深意。
总之,研究试卷要细化到考点知识,教给方法要落实到操作层面。
(本栏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