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锚点教学反思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系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课堂教学反思,属于新授课,课时两节,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锚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断实践,课后反复推敲,对各个教学环节不断进行修改,形成教后记,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锚点教学;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0~450之间,总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黄河贯穿其中。在同一纬度,与欧洲、北美的黄土地带共同构成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带,西方人称之为“面包篮子”。黄土高原占据了我国1/5的耕地面积,养活了1/5以上的人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通过黄河输出的泥沙为16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是密西西比河的90倍[1]。
  一、教学方案设计的反思
  教学步骤按照“引锚—探锚—固锚—省锚”的流程。第一,读图了解该区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等基本要素;第二,阅读和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等人文特征;第三,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和形成的原因;第四,小组合作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第五,各组展示研究结果,老师点评。这种教学流程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也是按照集体备课的教案实施教学的,实施效果总体良好。
  二、创设情境的反思
  情景创设采用图片、视频和活动等方式,以信天游歌曲导入,带学生进入黄土高原的情境。PPT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塬梁峁川、延安窑洞、地表破碎、水土流失等。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这种导入方式总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选图片基本能与课本紧密结合。图片加音乐的引锚方式,优点是直接引题,缺点是多数南方的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感性认识不足,情景导入耗时较长,略显俗套,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黄土高原。事实上,我们国家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经显示出初步成效,黄土高原上也非天天黄沙蔽日。
  三、探究活动的反思
  反思一:黄土高原成因的探究活动
  黄土高原这个独特的自然区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那么黄土高原的黄土从何而来?关于黄土成因的锚点教学问题做了以下思考:虽然学生有过预习,但本着科学的精神还是要提出问题,在学术界除了“风成说”还有“水成说”等其他观点,即使在黄土高原的成因上“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不是一致认同“黄土是风刮过来的”这一论断,有的说是地壳运动抬升,分化后形成的,有的说是水相沉积而成的。所以可以通过讨论、演讲,来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认定“风成说”的理论比较合理。黄土成因的锚点探究过程:分小组讨论—小组长总结结论—小组发言人上台解说、小组长配合操控演示动画—其他组代表点评。各组都有三个证据,多数小组发言人能够解释全面。这种解释在第一次授课时感觉略显短促,结论过早,第二次上课时便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三个证据的可靠性:书上的证据能解释得通吗?还有其他证据吗?迫使学生检索出黄土成因的主要证据: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总结:黄土是一种风成沉积,主要由粒径为0.01—0.05毫米的粉砂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60%)、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黄土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2]。第二次上课,学生在地形、季风、岩性上讨论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过程上总体科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
  反思二:水土流失原因及后果的探究活动
  这个知识点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水土流失的原因,二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在水土流失的原因里包含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注意到分类别讨论,学生讨论的自然原因较多(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易流失等),少数小组补充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和地表等)。通过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危害的合作学习引出土壤侵蚀模型——水土流失的简易函数公式:W=RKLSCP[1],W为土壤流失量,R为降水,K为土壤可蚀性(土壤类型),LS为坡长坡度,C为植被和作物管理,P为土壤保持。这个函数公式不就是简易版的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吗?水土流失的函数公式的推导是同学们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的结果。培育探究精神也是一节好课的亮点之一。
  “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的教学继续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屏幕展示问题:①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②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会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③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各小组讨论后将论点简单归纳,由小组长或小组发言人发言,课代表汇总。汇总结果基本清晰:1.带走地表肥土;2.使溝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原始村落面积减小;3.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造成下游“地上河”现象,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对水土流失的后果采用开放性讨论,优点是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的氛围热烈,缺点是学生总结不到位,知识点散乱不能形成体系。水土流失的后果不完全是危害,故最后一节课,增加第四个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后果呢?”抛出这个问题后,很多学生能答出“为下游带来冲积扇和肥沃的土壤”这样的论点。有学生补充,黄泛区新修水利后,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农业得到充足的发展;还有同学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人口增长;还有同学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这些讨论结果的获得是从发散性讨论到归纳总结的必然,证明教学反思拓展了学生思维,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反思三:水土流失对策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的反思:1.科学性过高,部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锻炼提高不快;2.练习巩固题目有待更好的编写。针对反思,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案,课堂少讲,多给学生时间用来讨论、归纳。通过讨论,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更加全面:水土流失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强度)、地形(坡长、坡度)、植被状况、地质构造和土壤等諸因素[3]。在提出治理方案上,各学习小组踊跃发言,得出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设施包括坝地、梯田、有埂坡地、谷坊、排水沟、护坡、人工林草、植物篱等[4]。
  学生读图6.36“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水土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提升的反思
  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的无序性,不预设结果,通过设置情境来实现目标的开放性,对不同的论点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并收获弹性的教学结果。教师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成“教练”和“学生学习的伙伴”[5]。
  对锚点教学方式的反思就是对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反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小组讨论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的重组和构建。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图文资料,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以探究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通过讨论学习黄土高原的特点重点解决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景才瑞. 黄河中游黄土形成的冰期——风成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65.
  [3]朱荣华. 浅谈水土流失预测的常用计算方法[J]. 百度文库,2014.
  [4]曾大林. 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有关问题的研究[M].中国水土保持,2001.
  [5]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微课作为目前教育行业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目前高中学生生物课后答疑还存在学生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针对不同的课后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答疑微课,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一学期答疑微课教学实验证实课后,不仅学生成绩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且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也得到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素养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期刊
【摘要】随着“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不断进展,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尤为必要。广西是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广西高校承担着汉语国际教育的重任,以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本文对东南亚地区汉语国际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质量汉语国际人才,促进中国文化的传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对学生达到德智体美的综合培养已经成为全国大多数小学教育的共识,尤其对于小学音乐而言,其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各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并被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本文基于生态教育理念,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施行生态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以期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生态教育;小学音乐;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体育;健康课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以对学生主体认知的特征体验为主要教学基础,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实践经验和创造性的感知,让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充分获取知识和增加主观创造性的行为。因此学生们在课后可以通过分析
期刊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道德信念日益坚定、学科知识逐渐提升的阶段,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校本德育、时代特征、爱国情怀等德育元素需要讲究方法、关注实效,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英语教学;渗透  习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习作教学则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取典型课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习作;整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都知道,做事要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有收获。其实语文习作学习也是如此
期刊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旨在说明情境创设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为小学英语的情境创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创设;实践  一、小学英语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从国外引进的语言,其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与我国的汉语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感觉力不从心,实践应用能力较弱。小
期刊
【摘要】本文以厦门工学院博雅课程开设的绘本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该课程开设背景、教学目标设置、课程设计及其意义等相关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旨在对高校博雅教育中的绘本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博雅教育;绘本教学  当前全球视觉艺术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共构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也广为人们所喜爱。  一、当前绘本教学的现状  目前就国内形势而言,绘本教学常见于幼儿园、中小学课程中,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虽然令人眼前一亮,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专业性的课程论、课程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学习论不能体现小学数学学段特性、教学论不能体现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性、实践课不能体现研究性与经验性、评价部分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发展性方面。那么该如何改变?本文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改变;师范生的自我追求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8月
期刊
【摘要】对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整个教学进程来讲,落实好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方面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推进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准。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作业等四个方面作为分层教学法的探究着手点,以期可以更好地将分层教学法充分、切实地落实至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英语;英语教学;应用  一、将培育学生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