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词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的思维
   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这样,就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量的点拔,对一些古字古今差异大的,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创设诗境,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课堂也要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利用绘画、音乐等多种途径使课堂活跃起来。
   (一)通过画面展示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的学习中。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以4—6人为一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来画图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音乐感受意境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借于词可以吟唱的特点,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宋词为诗歌创作的流行音乐。
   三、注重朗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教学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对于古诗词,同学们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应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用“/”,重音用“?”,延长音用“——”等。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不断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四、运用话题,调动学生抒情积极性
   诗词中有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所引发的争论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名句引发的不同见解和思考设置成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对作者的了解,对诗词蕴含情感的体验,以达到语文情感教学的真正目的。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一个自己茅屋都被大风刮破,“床头屋漏无干处”“娇儿恶卧踏里裂”的人都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自不量力还是虚伪呢?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导同学们理解我国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一个人要时时刻刻心怀天下,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体会到一个穷困潦倒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的“诗圣”形象,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同时,顺着这条主线,可进一步发挥,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同学们,我们现在正是“修身”阶段,要心怀天下,事事关心 ,提高自己修养,将来有能力时要心系天下,将个人能力惠及天下大众。
   总之,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是一个操作性、功能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大诗词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在上阅读教学课时,教师的“把握”是一个关键。   一、阅读教学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体验的过程。课堂中,就存在多重对话关系,而不是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式,如: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期刊
一、 明确开展迁移性学习的目标,真正体现学习的迁移性   开展迁移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传统的教学(授受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方式不一样的模式,真正体现学习的迁移性。比如在讲到课文的时候,老师可让学生分成几组,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每组组长及成员自己根据所表演的角色而迁移角色内涵,还可加入某些学生的一些特长(演讲能力、表演能力)
期刊
面对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面对“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的教学现实,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把握课堂环节来提高课堂效率的。   一、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激情趣   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学生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都要积极的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
期刊
宋词,气象万千、词派颇多,最引入注目的还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和苏东坡、辛弃疾、岳飞为首的“豪放”派两大旗帜。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等。   在苏东坡豪放词诞生前,宋词的咏叹天地相对狭窄、风格单一,几乎是柔婉词作的一统江山;词人们津津乐地道咏唱着男女柔情,整个词坛一片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阅读的作用,举足轻重   1、“读”出语感。   众所周知,李阳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令不少“哑巴英语”从此脱离苦海,练就了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语言教学,同样需要“疯狂汉语”。令笔者颇感悲哀的是,眼下不少所谓的尖子生,他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有以下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教学环境及主要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基础环节,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程度,而只有有效的教学才有意义。教学的有效性除与师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涉”的范围、程度、方式等。而只有师生在“交涉”中
期刊
如何将语文课的人文性、实践性更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中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新一轮语文课改的重中之重。    一. 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对语文课程丰富人文内涵的多元反应及独特体验,要对他们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多指导的态度,去激励他们有创意地去感受、体悟、理解语言作品,体味人生,抒发对社会、生活、自然
期刊
思维,是一个正常人必须具备的,是在前人的思维模式上进一步发明创造,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的。这一发明创造的构思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在这种创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通过实践取得成功。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呢?   一、要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与以前不同,与他人的不同。这一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甩掉那些陈旧的、模式的、公式化的思维。凡事不要一味地循规蹈矩,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样去
期刊
出彩的语言能让笔头生花,能使文章闪光,能令读者赏心悦目、咀嚼回味。唐代诗人卢照邻所言“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笔则鸾回凤惊”可谓是语言表达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在中考众多作文考卷中脱颖而出,如同黑夜里的点点萤火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目光呢?这需要有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素材,然而,承载这一切的土壤是——有表现力的、有个性的语言。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期刊
世界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博大精深,历来都是学生头疼的科目,也因此增加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难度。   从教多年,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都是位居前列,而平时心不在焉,甚至轻视学习的所谓差生,成绩竟然也不差。经过对试卷的多次比较,我发现,当基础知识不相上下的时候,那些所谓差生在阅读和作文题上占极大优势,而他们无一不是对课本之外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