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是一种能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親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因此,新型的数学课堂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去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课堂生活化,在现实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使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创造性地构造出“鲜活”的数学课。
1.引进生活经验,体验数学事实
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在学习“加法交换率”时,笔者叫两队学生来讲台站好,第一排7名,第二排11名,问共有几名?怎样列式?学生答:7 11=18,这时再让两排的学生位置交换,笔者还未开口,学生就说:11 7=18。笔者问,通过活动大家发现什么没有?学生说,两排学生交换了位置,总数不会变;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率。
2.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应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笔者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等。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二、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种“体验”之法能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使学生在趣中学、学中玩、玩中悟,体验主动探索的预约。
1.动手操作
例如:①分一分: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小组提供1个苹果、6 捆小棒、8个圆片等,通过参与分一分这些物体的活动,看能得到哪些分数。②摆一摆: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倍”的概念,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数。③量一量: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分别用手掌、双臂张开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实地量一量实物。接着让学生目测,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④剪一剪: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剪一个轴对称图形。⑤拼一拼:如学习“圆的面积”时为学生提供几个16等份的圆,让学生自己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体验转化的过程。⑥掂一掂。教学“千克、克”时让学生掂一掂1克砝码、1千克物品。体验1克及1千克的轻重,然后再进行估测。
2.数学制作
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每学习完一种几何图形,笔者都让学生用纸壳、泥巴、橡皮泥等材料制作自己头脑中的图形。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不仅记住图形的特征,而且容易在头脑中烙下有关图形的表象。
3.数学游戏
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和复习时,可以设计小鸟归家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小鸟,在黑板上画好0—10号小鸟巢,请全班同学送小鸟回家。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准又快。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在情境中体验
儿童深层次的任职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乐于交流的话题,创造能充分合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相互交流、沟通、探讨,从中得到不同的想法。如学习完“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把31.4厘米长的绳子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算算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顿时,整个课室有序地沸腾起来,学生有的商量,有的探讨,有的围,有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同学介绍,台下同学不停地争着补充、修改。最后达成共识:周长相等,面积不等,且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笔者认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四、开放评价,在愉悦中体验
我们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身心愉悦的气氛,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放飞思绪,保持自由与开放。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数学水平、情感、态度、自信等综合评价,要善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赞许、鼓励,其意殷殷,其言谆谆,既能搭设心桥,融洽教学气氛,又能刺激学生的情绪区,让学生蠢蠢欲动:想体验,能体验,敢体验,乐体验,善体验,会体验。我们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多维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的作用,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们教师应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富有情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构筑体验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这方热土中体验生活、体验乐趣、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使数学学习成为他们乐于领受的“宝贵的礼物”,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一、课堂生活化,在现实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使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创造性地构造出“鲜活”的数学课。
1.引进生活经验,体验数学事实
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在学习“加法交换率”时,笔者叫两队学生来讲台站好,第一排7名,第二排11名,问共有几名?怎样列式?学生答:7 11=18,这时再让两排的学生位置交换,笔者还未开口,学生就说:11 7=18。笔者问,通过活动大家发现什么没有?学生说,两排学生交换了位置,总数不会变;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率。
2.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应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笔者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等。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二、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种“体验”之法能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使学生在趣中学、学中玩、玩中悟,体验主动探索的预约。
1.动手操作
例如:①分一分: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小组提供1个苹果、6 捆小棒、8个圆片等,通过参与分一分这些物体的活动,看能得到哪些分数。②摆一摆: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倍”的概念,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数。③量一量: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分别用手掌、双臂张开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实地量一量实物。接着让学生目测,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④剪一剪: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剪一个轴对称图形。⑤拼一拼:如学习“圆的面积”时为学生提供几个16等份的圆,让学生自己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体验转化的过程。⑥掂一掂。教学“千克、克”时让学生掂一掂1克砝码、1千克物品。体验1克及1千克的轻重,然后再进行估测。
2.数学制作
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每学习完一种几何图形,笔者都让学生用纸壳、泥巴、橡皮泥等材料制作自己头脑中的图形。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不仅记住图形的特征,而且容易在头脑中烙下有关图形的表象。
3.数学游戏
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和复习时,可以设计小鸟归家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小鸟,在黑板上画好0—10号小鸟巢,请全班同学送小鸟回家。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准又快。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在情境中体验
儿童深层次的任职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乐于交流的话题,创造能充分合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相互交流、沟通、探讨,从中得到不同的想法。如学习完“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把31.4厘米长的绳子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算算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顿时,整个课室有序地沸腾起来,学生有的商量,有的探讨,有的围,有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同学介绍,台下同学不停地争着补充、修改。最后达成共识:周长相等,面积不等,且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笔者认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四、开放评价,在愉悦中体验
我们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身心愉悦的气氛,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放飞思绪,保持自由与开放。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数学水平、情感、态度、自信等综合评价,要善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赞许、鼓励,其意殷殷,其言谆谆,既能搭设心桥,融洽教学气氛,又能刺激学生的情绪区,让学生蠢蠢欲动:想体验,能体验,敢体验,乐体验,善体验,会体验。我们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多维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的作用,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们教师应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富有情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构筑体验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这方热土中体验生活、体验乐趣、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使数学学习成为他们乐于领受的“宝贵的礼物”,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