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高僧传》范围副词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lo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范围副词是汉语副词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范围副词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考察研究的不多,因此专书研究对汉语史中范围副词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范围副词是位于主谓之间,对范围、数量表示总括或限定以及表示动作行为是若干行为主体共同发出或是同时施及若干受事者等的副词。范围副词分为四类:表总括、表协同、表限定和表类同。本文将对《续高僧传》范围副词中表限定的这类副词进行考察研究。
  【关键词】:《续高僧传》;语法;范围副词
  唐代是汉语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朝代,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语法、词汇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续高僧传》中表限定的副词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拓展《续高僧传》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相关语法研究补充资料。《续高僧传》是在梁慧皎《高僧传》之后撰写的一部僧人传记,由于前有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以唐道宣(596~667)所著的《高僧传》又称《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唐代是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之一,《续高僧传》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俗语词、口语词以及大量的唐代特色词汇。并且受史官文化和丧葬文化的影响,《续高僧传》的文体和语体既不同于传统文献,又区别于汉译佛典,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一、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副词是对事物的范围、数量或动作行为的限定。语义指向也比较自由,可以是谓语动词自身,亦可是主语、宾语和定语。这类范围副词可以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和数量名短语。范围副词分为四类:表总括、表协同、表限定和表类同。
  二、表限定的范围副词
  这类副词表示对事物的范围、数量或动作行为的限定,可译为“只,仅”。一般位于动词性谓语或数量结构形式的谓语前,在语义上可以指向谓语动词本身,也可以指向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续高僧传》中表限定的范围副词有:唯(惟)、徒、但、独、仅、止、才、单、劣、正当,共10个,其中一个复音词。
  (一)、唯(惟)
  “唯(惟)”是作表限定范围副词,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和名词或名词词组之前,限定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在上古汉语就已经出现。如:
  1、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义,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2、又惟开悟士俗。要以通济为先,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庄、易,略通大义。
  (二)、徒
  “徒”的作表限定范围副词出现在上古汉语中,文言色彩较浓,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所述事实仅限于事态的一个方面。如:
  后每思之,言辄凄泫,曰:”本公若乘龙之游,濯足云表,吾虽攀恋,自恨萦身嚣俗,升沉相异,徒为悲矣。
  (三)、但
  “但”广表限定范围副词,意思相当于“只要”或“只”。如:
  行至外野,少非游践,莫知投造,但念观音。
  (四)、独
  “独”表限定范围副词,后面可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唯一性,还可以接名词限制事物的范围,意义为“只”“仅”。如:
  及具足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四遍虽周,未曾注记,结袟而反,亭然独悟,莫与为群。
  (五)、仅
  “仅”作表限定范围副词,其后多接动词或动词词组和名词或名词词组,限定动作所支配的对象或范围。如:
  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六)、止
  “止”作表限定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动词词组,用以限定宾语的范围,表示动作仅及于某个对象。如: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
  (七)、才
  “才”表限定范围副词可追溯至東汉时期,表“仅、不过、至少”。“才”时可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和数量名词,且所修饰的动词结构中必然包括数量成分。如: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诵咒,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八)、单
  “单”作表限定范围副词,用来限定动作行为或事物的范围,说明范围的狭窄。 如:
  而生常清洁,不畜门人,单己自怡,食无余粒。
  (九)、劣
  “劣”表示“只”“仅”的意思。如:
  至寺北五里,小谷东出,劣通人迳,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十)、正当
  “正当”作表限定范围副词出现在中古时期。如:
  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
  三、结语
  《续高僧传》共三十一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间,历时较长,内容丰富,记录了大量传承词,也涌现了大量新词语,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目前学界在语言学方面对《续高僧传》的研究尚且屈指可数,相对其他佛典文献而言较为薄弱。目前对于《续高僧传》的研究还倾向于词汇学、文献学和文学,因此对于《续高僧传》的语法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曹小云.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唐)道宣著.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0.
  [5][11]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6]鲍金华.《高僧传》副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其他文献
【摘要】:中外原始时期的美术作品受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局限,本文从分类,技法,主题来比较中国原始时期美术作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作品。分类上分为岩壁艺术与独体艺术。从技法上来看中国原始岩画多描绘抽象的形状或是简单的几何体而且造型简练。通常这些图案被寄予美好的希望。  【关键词】:原始时期;美术;异同  第一章原始时期概说  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从猿类分化出来之后所建立
期刊
李元吉荒诞中篇小說《空想的宠儿》研究
期刊
常想起你,你站在  古老郢都的城墙上  握一卷《楚辞》,一脸凄凉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你的心中变成了  家国的迟暮     我的愛国老诗人,在我心中  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人中之龙  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两千多年过去了  我不希望你是举世皆浊  唯你独清,众人皆醉  唯你独醒,一直  在汨罗江上的一叶扁舟  说古道今  一个澄澈可鉴的
期刊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主要描写二战中一支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生活故事。小说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下表达了严肃的思想主题。将军们勾心斗角,校官们尔虞我诈,所有上级人物逐名逐利,而小人物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中心人物尤索林不堪忍受现状,渴望离开战场平安地生活下去。  【关键词】:黑色幽默;存
期刊
【摘要】:作为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在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而阎连科聚焦现实的小说《风雅颂》与之在艺术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共同选取的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分析这一手法为小说主题的深化和艺术的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聚焦两部作品中叙述环境,阐释其中的象征意味。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环境;象征性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
期刊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症候式分析法分为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也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在深入理解蓝棣之先生对文本的症候式分析之下,也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显层结构;潜在结构;双重性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聚焦一个封建社会下典妻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的底层妇女形象。作者
期刊
【摘要】:“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是表结果的关联词;“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中的“后”是“继其后”的意思。  【关键词】:“故”;“后”;训诂  一  《季氏将伐颛臾》有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该句中的“故”究竟该如何理解,一直颇有争议。  唐遇春(1996)认为,“故”当训为“则”;曾平东(1998)认为“故”当训为“
期刊
【摘要】:《燕台四首》的创作动机和命题原因历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考证此组诗的创作源于李商隐年少的风流轶事,或是拖喻之作。詩中春夏秋冬的时序交错的设定,也是考证不断。读《燕台四首》,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文字中,又蕴藏着李商隐典型的深幽冶艳的光彩。笔者不认为义山风格严重的《燕台四首》是单纯的爱情诗歌或对于政治的托喻之作。这是一个青年诗人的心电感应图画,他通过意象的堆积、地域的转化,幽微窈渺的情
期刊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仅具有普通语言的指义性,更具有超越语言本身的审美价值,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以此探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引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文学语言是指作家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话语。文学语言
期刊
【摘要】:我们常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没见过世面的人在大的场合出丑”刘姥姥在《红楼梦》前80回里共上回目三次,分别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妪醉卧怡红院》。曹雪芹将贾宝玉和刘姥姥每每安排在一起,大有深意。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手法,从曹雪芹的两个“影子”,大观园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