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人世界经济体系。这一对外经济政策因为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所以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欢迎。其实,早在明清之际,中国的晋商群体就开辟了一条万里商路,向北到达俄国的恰克图,向南到达南洋,再经英属东印度公司将货物转手卖到英法所在的西欧。因为这条商路纵横万里,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是茶叶,所以经济学界称之为“万里茶路”。
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还具有抗癌防癌作用。受限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西方人非常喜欢喝茶。因此,古代的东西方贸易之中,茶叶始终是中国商人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明清之际的万里茶路,从福建的武夷山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程达1.3万公里。这条茶路一直由山西人为主导,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在中俄边界的恰克图进行茶叶贸易。
万里茶路的起点在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村中央的人工运河——当溪自1680年开通后就成为一条水运通道,四方商贾通过这条水运通道在下梅进行商贸活动。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乾隆年间,下梅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满载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由水路进鄱阳湖至湖口,再溯长江西至汉口,在汉口经鉴定分装,溯汉水至襄樊,再溯唐河至河南的赊店。茶商们从赊店改陆路北上至祁县。在祁县,将茶叶按商号分配,其中花茶大部分在华北销售,而砖茶和红茶改运到张家口后,改为驼队运输,再运到库伦和恰克图,卖给俄罗斯的大茶商,再由他们转运到欧洲各国。
福建武夷山的茶叶有两条途径流通:一条通过陆上茶葉之路北上(以武夷岩茶为主),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另一条则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南下(以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主),最初由荷兰商人辗转贩卖,后主要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
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购并精致包装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押验之后,雇用当地工匠千余人,用车马运过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今沿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顺信江下鄱阳湖,出九江口人长江,溯江抵至汉口,转汉水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赊店镇,而后用马帮驼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忻州、大同、天镇,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山西商人运往恰克图的茶叶,前期大部分来自福建武夷山,中期办茶多在湖北安化,后期办茶在湖北省的崇阳、蒲圻、通城及湖南省的临湘,以湖北羊楼洞与毗邻的湖南羊楼司为集散中心。其运输路线则为沿长江支流陆水河,入长江达武汉,转汉水至襄樊起岸,沿河南、山西转运到张家口,后期也有少量经山西北部的右玉县过杀虎口关抵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再由归化转运恰克图。
晋商最开始的收茶地点,选在了福建的武夷山脉。武夷山脉位于福建省北部偏西,总面积近10万公顷,处于潮湿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区,是喀斯特地形的丹霞地貌。这里云雾缭绕,生长着一片片生气勃勃的灌木丛,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福建山区农民开始种植茶叶,在高山斜坡、冈陵缓冲地带开垦了许多成片的茶山,在宅旁、田垄和山麓也开辟许多小片的茶园。武夷山的茶在宋代就在江南驰名遐迩了。清康熙初年,晋商资本进入武夷山开始时,武夷山岩茶还只是小有名气,产量并不大,与当时浙江的阳羡茶相比,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大气候,但由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着连接长江的便利交通,以及上百年的茶叶栽培技术,茶源比较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之其经济环境比较闭塞,预期利润比较高,使得晋商首先看好武夷山茶。随着清代后期对外通商口岸的开通,中外茶叶贸易量日益增加,晋商大规模地进入武夷山采买茶叶。他们来到闽北茶叶集散地的下梅、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据《崇安县志·物产篇》记载:“道光、咸丰年问,下梅废,而赤石兴,盛时每日竹筏三百张,转运不绝。红茶、青茶有山西客到县来办,运到关外销售,一水之通,运费节约。”可见此时晋商已经在这一地区兴盛起来。
崇安县东南20公里的下梅村,早在清康熙初年就已经形成有规模的茶市,这里是公认的万里茶路的起点。清初沿袭明代的茶法,茶政管理很严,至今在武夷山我们还能看到至少七处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有关茶令的摩崖石刻。崇安县茶叶外销主要有三个市场:清代初年最早开市的是下梅村,到乾隆以后,随着恰克图市场茶叶出口的逐年增加,下梅村茶市逐渐衰落,被赤石和星村取代。所有茶叶通过河运到达崇安县城,由脚夫挑担或者用独轮的“鸡公车”艰难前行40公里,推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经过石塘镇到达铅山县(今永平镇),脚夫们将茶包装上小船(可装1.5吨),从铅山河顺流向北20公里,即到达信江边的河口镇(今铅山县城)。从福建的崇安下梅村到江西铅山县的河口镇共130公里,水陆行程大体各半,昼夜兼程,只要两日即可抵达。据《上饶交通志》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名沙湾市,明宣德年间改为河口,明万历年间定为河口镇。因河口处于信江之口,上通上饶、玉山,下达弋阳、贵溪、余干。过鄱阳湖人长江,通武汉、上海。”清乾隆、嘉庆年间,河口已经成为“八省码头,一时商贾云集,人口号称十万,极盛时期有栈店两千家,沿河十余码头,货船多达两千余艘,船到河口三天不能靠岸,故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誉。江西四大名镇(其余为景德镇、吴城、樟树),河口为码头商埠之冠”。在河口码头堆积如山的货物中,茶叶为第一大宗。清末,仅铅山县从事茶叶加工、运输的人数即多达二三万人,河口镇的茶行多达四十八家,外销每年不下百万金。在雍正、嘉庆、道光的100年间,从河口起运的茶叶几乎全部销往北方,这些茶船驶出之后进入信江,顺流而下,开始万里茶路的水运航程。
因茶包的体积大,在信江上行驶的茶船船身比较大,长达12-15米,宽达2.5米,吃水0.8米。因船身像乌鸦尾巴,当地人称为“鸭艄子”。这种船头部高而宽,船中有4/卜仓装货,驾驶室在船尾,第三仓两边有桨柱挂桨,三、四仓交界处有竖桅杆的根,这样顺风挂帆,逆行划桨,一艘船可以装载30-50吨茶叶。船从河口出发,可以直行长江,不需换舟。茶船从河口镇进入常年通航的信江,顺流出黄沙港,西经弋阳、贵溪往西行,过黄金埠,从余干县的瑞洪镇驶入鄱阳湖,出九江。从九江经武穴,过陡峭的西塞山,过黄石、鄂州,到黄冈,西行华容,到达汉口。逆水上行共计1 80公里,行程约6-8天。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蔓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战火燃烧到长江中下游一带,长江沿岸的重镇汉口、九江、安庆、南京相继被太平军攻陷,整个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被迫完全停止。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也随之中断,晋商苦心经营的百年茶叶贸易严重受挫,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俄国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这迫使晋商开始寻找新的茶源——湖北羊楼洞和湖南安化。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闽赣等东南省份的茶路受阻,晋商于是转向两湖交界的洞庭湖地区,将武夷山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在这里大力推广。晋商群体迅速在两湖地区投资,扩大茶山和茶园面积,精心传授茶叶的栽培技术和北方游牧民族及俄国、欧洲需求量大的红茶、砖茶加工技术,很快在以洞庭湖边的安化,两湖交界的临湘、赤壁为中心建立起了外输红茶、砖茶的中心产区加工制作基地。
其实早在清嘉庆年间,由山西祁县组成的西路晋商(以大盛魁为主)开始进入安化,他们开设茶庄收购茶叶,但以青茶为主。收购茶叶后装船,运到临湘或湖北赤壁的茶厂加工,然后通过长江、汉水北运,销往外蒙古、新疆一带。到了咸丰初年,东路晋商大批进入湖南,开辟新的茶源区。这些晋商大多数在张家口设总号,在临湘、赤壁设立分庄,茶叶销往内外蒙古,并占有了俄国边境的恰克图市场销售的大头。他们认识到了安化茶的销售前景,大大促进了安化茶叶生产的发展。
安化茶经益阳至甘溪港进入洞庭湖,此后南穿风平浪静的南洞庭,再北向东洞庭,直抵巴陵(今岳阳),由此进入长江,全程大约500多公里。茶船在顺风顺水时期,昼夜兼程10天可达汉口,如果遇到枯水或逆风而行就要多一些时间。咸丰年后,这条两湖地区的新茶路比较先前的武夷山为起点的茶路行程减少了500多公里,耗时也减少半个多月。闽、赣、皖、鄂的茶叶运到汉口后,住在山陕会馆的各家晋商将茶叶进行分类分级,由汉口码头分发各地。在清代,各地实行的是一种落地税。本来晋商运输的茶叶在汉口不属于征税范围,但是地方官在此征收厘金。晋商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经常疏通官商关系。由于汉口商号众多,商事广泛,行当齐全,人口众多,晋商群体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垄断势力。据《武汉交通志》记载:邻县和外省破产农民大批流向汉口码头作苦力,大致有10万之众。晋商的茶叶要能够及时运出,必须与这些码头和船户的行帮主打交道,沟通关系。由于既需要同官府打交道,又要同徽商、粤商群体竞争,还需要管理和雇佣大批的工人,驻汉口的晋商群体非常繁忙。在晋商的主打业务中,茶号和票号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两大支柱,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各批茶船才能够从汉水出发北上。
茶船从汉口进入汉水,开始向西航行,由于流量充足,河面较宽,又有常年保持10米以上的水深,起初一路顺畅。但是在航行三四十公里后,水浅沙多,浅滩弯道渐多,航道的水深降到只有2米以下,大船不能通过,因此在汉江行驶的是一种叫“襄阳楸子”的船。据《武汉交通志》记载:“襄阳楸子,来自襄阳,往返于老河口与汉口之间,船长64英尺,宽14英尺,仓深4.5英尺,载重30吨,最大吃水3英尺。船体为杉木结构。船头装有防撞器,船尾呈椭圆形,龙骨突出,由吃水线往上弯曲。”这种船在汉水上要依据不同的水段、风向确定扬帆、划桨等作业。由于载重量大,而且是逆水行舟,首先经过两江交汇的蔡甸,过汉江平原的腹地汉川和沔阳(今仙桃市),再从岳口古镇到达“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茶船经过天门,进入潜江的泽口,再折向北,过沙洋镇,到达钟祥的石牌镇,再经过转斗镇,往宜城。这里的河道弯曲,沙滩淤泥多,在枯水季节茶船上行困难,流沙量加大,逆水行舟,几乎完全依靠纤夫们拉纤了。欧阳修《汉水行》曾这样记载这里的河道:“襄阳下来滩复滩,七十二回相见湾。南风乍停北风起,愁杀行船牵水人。”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条河道是在汉江中逆水行舟最艰难的河段。从汉口出发逆水行舟700里到达古城襄阳,历时约20天。
茶船到达襄阳后,在襄阳的官方码头卸货,再装上体积较小的船驶入汉江的支流继续北上。在豫南有两条河水汇入湖北,注入汉水,一条叫唐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七峰山,流经方城、社旗、唐县由襄阳石台镇进入襄阳。另一条叫白河,发源于嵩县的伏牛山,经南阳、新野至襄阳东瞿湾进入湖北。这两条河在襄阳的豆腐湾汇合注入汉水,所以又称它们为唐白河。比起干流的汉水来,唐白河的水量小多了,在一般中水期河道的宽度只有20-30米,水深1-2.5米;在枯水期,河道只有12-20米,水深只有0.6-0.8米。在漢江行驶的“襄阳楸子”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必须换上叫“扁子”的小木船,它的载重量只有10-15吨,其船身长,底平,吃水浅,航速较快,适合在小河里运输。茶商们一般选择河道弯曲较少、河道较深的唐河。具体路线为:在宜城县(今宜城市)岛口码头进入襄阳境内,经过汉江沿线的流水沟、牙(雅)口、茅草洲、关庄、酉家巷、石灰窑、东津湾、樊城港等9个码头后,再转入汉水支流唐白河,经龙儿坑(龙坑,今张湾)、刘家集、双沟儿、程家河、阎家埠口等6个码头进入河南境内,其全长116公里,它的终点就是河南社旗县的赊店古镇,即万里茶路水运的终点。如果从武夷山崇安的下梅村到赊店,全程为1400公里,行程为40天左右;如果从湖南安化起程,全程为1270公里,行程约为36天左右;如果从湖北羊楼洞起程,全程为900余公里,行程为25天左右。到达赊店后,茶船的水运航程就结束了。舍船登陆后,晋商会在更加艰难的豫晋进行陆路运输,直到中俄边境。
综上所述,在清朝的前期与中期,万里茶路几乎垄断了华茶对俄贸易的出口,但是随着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条传统的茶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自汉口至张家口便捷的铁路交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取道山西的商路,“汉口方面之运俄红茶,由京汉车运赴张家口,汉口红茶商家在张家口设分庄,收理运张之茶,转运俄国”。不过,由于张家口附近治安情况比较严峻,商路时常受到打扰,因此被商人视为畏途而不得不时常转走他路,传统的万里茶路依旧没有完全停滞。万里茶路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内的政治原因,茶路进行了些许改变,但是也由于这些改变,使得晋商运往恰克图的茶叶运期更短,茶叶的质量反而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清朝后期,由于铁路运输的成本相对低廉,速度快,安全性更高,逐渐取代了晋商的驼队运输,晋商的万里茶路也就逐渐走到了尽头。
晋商主导的茶贸商路
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还具有抗癌防癌作用。受限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西方人非常喜欢喝茶。因此,古代的东西方贸易之中,茶叶始终是中国商人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明清之际的万里茶路,从福建的武夷山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程达1.3万公里。这条茶路一直由山西人为主导,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在中俄边界的恰克图进行茶叶贸易。
万里茶路的起点在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村中央的人工运河——当溪自1680年开通后就成为一条水运通道,四方商贾通过这条水运通道在下梅进行商贸活动。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乾隆年间,下梅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满载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由水路进鄱阳湖至湖口,再溯长江西至汉口,在汉口经鉴定分装,溯汉水至襄樊,再溯唐河至河南的赊店。茶商们从赊店改陆路北上至祁县。在祁县,将茶叶按商号分配,其中花茶大部分在华北销售,而砖茶和红茶改运到张家口后,改为驼队运输,再运到库伦和恰克图,卖给俄罗斯的大茶商,再由他们转运到欧洲各国。
福建武夷山的茶叶有两条途径流通:一条通过陆上茶葉之路北上(以武夷岩茶为主),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另一条则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南下(以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主),最初由荷兰商人辗转贩卖,后主要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
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购并精致包装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押验之后,雇用当地工匠千余人,用车马运过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今沿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顺信江下鄱阳湖,出九江口人长江,溯江抵至汉口,转汉水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赊店镇,而后用马帮驼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忻州、大同、天镇,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山西商人运往恰克图的茶叶,前期大部分来自福建武夷山,中期办茶多在湖北安化,后期办茶在湖北省的崇阳、蒲圻、通城及湖南省的临湘,以湖北羊楼洞与毗邻的湖南羊楼司为集散中心。其运输路线则为沿长江支流陆水河,入长江达武汉,转汉水至襄樊起岸,沿河南、山西转运到张家口,后期也有少量经山西北部的右玉县过杀虎口关抵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再由归化转运恰克图。
运输艰难的贩茶过程
晋商最开始的收茶地点,选在了福建的武夷山脉。武夷山脉位于福建省北部偏西,总面积近10万公顷,处于潮湿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区,是喀斯特地形的丹霞地貌。这里云雾缭绕,生长着一片片生气勃勃的灌木丛,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福建山区农民开始种植茶叶,在高山斜坡、冈陵缓冲地带开垦了许多成片的茶山,在宅旁、田垄和山麓也开辟许多小片的茶园。武夷山的茶在宋代就在江南驰名遐迩了。清康熙初年,晋商资本进入武夷山开始时,武夷山岩茶还只是小有名气,产量并不大,与当时浙江的阳羡茶相比,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大气候,但由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着连接长江的便利交通,以及上百年的茶叶栽培技术,茶源比较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之其经济环境比较闭塞,预期利润比较高,使得晋商首先看好武夷山茶。随着清代后期对外通商口岸的开通,中外茶叶贸易量日益增加,晋商大规模地进入武夷山采买茶叶。他们来到闽北茶叶集散地的下梅、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据《崇安县志·物产篇》记载:“道光、咸丰年问,下梅废,而赤石兴,盛时每日竹筏三百张,转运不绝。红茶、青茶有山西客到县来办,运到关外销售,一水之通,运费节约。”可见此时晋商已经在这一地区兴盛起来。
崇安县东南20公里的下梅村,早在清康熙初年就已经形成有规模的茶市,这里是公认的万里茶路的起点。清初沿袭明代的茶法,茶政管理很严,至今在武夷山我们还能看到至少七处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有关茶令的摩崖石刻。崇安县茶叶外销主要有三个市场:清代初年最早开市的是下梅村,到乾隆以后,随着恰克图市场茶叶出口的逐年增加,下梅村茶市逐渐衰落,被赤石和星村取代。所有茶叶通过河运到达崇安县城,由脚夫挑担或者用独轮的“鸡公车”艰难前行40公里,推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经过石塘镇到达铅山县(今永平镇),脚夫们将茶包装上小船(可装1.5吨),从铅山河顺流向北20公里,即到达信江边的河口镇(今铅山县城)。从福建的崇安下梅村到江西铅山县的河口镇共130公里,水陆行程大体各半,昼夜兼程,只要两日即可抵达。据《上饶交通志》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名沙湾市,明宣德年间改为河口,明万历年间定为河口镇。因河口处于信江之口,上通上饶、玉山,下达弋阳、贵溪、余干。过鄱阳湖人长江,通武汉、上海。”清乾隆、嘉庆年间,河口已经成为“八省码头,一时商贾云集,人口号称十万,极盛时期有栈店两千家,沿河十余码头,货船多达两千余艘,船到河口三天不能靠岸,故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誉。江西四大名镇(其余为景德镇、吴城、樟树),河口为码头商埠之冠”。在河口码头堆积如山的货物中,茶叶为第一大宗。清末,仅铅山县从事茶叶加工、运输的人数即多达二三万人,河口镇的茶行多达四十八家,外销每年不下百万金。在雍正、嘉庆、道光的100年间,从河口起运的茶叶几乎全部销往北方,这些茶船驶出之后进入信江,顺流而下,开始万里茶路的水运航程。
因茶包的体积大,在信江上行驶的茶船船身比较大,长达12-15米,宽达2.5米,吃水0.8米。因船身像乌鸦尾巴,当地人称为“鸭艄子”。这种船头部高而宽,船中有4/卜仓装货,驾驶室在船尾,第三仓两边有桨柱挂桨,三、四仓交界处有竖桅杆的根,这样顺风挂帆,逆行划桨,一艘船可以装载30-50吨茶叶。船从河口出发,可以直行长江,不需换舟。茶船从河口镇进入常年通航的信江,顺流出黄沙港,西经弋阳、贵溪往西行,过黄金埠,从余干县的瑞洪镇驶入鄱阳湖,出九江。从九江经武穴,过陡峭的西塞山,过黄石、鄂州,到黄冈,西行华容,到达汉口。逆水上行共计1 80公里,行程约6-8天。
茶路起点的重心偏移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蔓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战火燃烧到长江中下游一带,长江沿岸的重镇汉口、九江、安庆、南京相继被太平军攻陷,整个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被迫完全停止。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也随之中断,晋商苦心经营的百年茶叶贸易严重受挫,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俄国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这迫使晋商开始寻找新的茶源——湖北羊楼洞和湖南安化。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闽赣等东南省份的茶路受阻,晋商于是转向两湖交界的洞庭湖地区,将武夷山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在这里大力推广。晋商群体迅速在两湖地区投资,扩大茶山和茶园面积,精心传授茶叶的栽培技术和北方游牧民族及俄国、欧洲需求量大的红茶、砖茶加工技术,很快在以洞庭湖边的安化,两湖交界的临湘、赤壁为中心建立起了外输红茶、砖茶的中心产区加工制作基地。
其实早在清嘉庆年间,由山西祁县组成的西路晋商(以大盛魁为主)开始进入安化,他们开设茶庄收购茶叶,但以青茶为主。收购茶叶后装船,运到临湘或湖北赤壁的茶厂加工,然后通过长江、汉水北运,销往外蒙古、新疆一带。到了咸丰初年,东路晋商大批进入湖南,开辟新的茶源区。这些晋商大多数在张家口设总号,在临湘、赤壁设立分庄,茶叶销往内外蒙古,并占有了俄国边境的恰克图市场销售的大头。他们认识到了安化茶的销售前景,大大促进了安化茶叶生产的发展。
安化茶经益阳至甘溪港进入洞庭湖,此后南穿风平浪静的南洞庭,再北向东洞庭,直抵巴陵(今岳阳),由此进入长江,全程大约500多公里。茶船在顺风顺水时期,昼夜兼程10天可达汉口,如果遇到枯水或逆风而行就要多一些时间。咸丰年后,这条两湖地区的新茶路比较先前的武夷山为起点的茶路行程减少了500多公里,耗时也减少半个多月。闽、赣、皖、鄂的茶叶运到汉口后,住在山陕会馆的各家晋商将茶叶进行分类分级,由汉口码头分发各地。在清代,各地实行的是一种落地税。本来晋商运输的茶叶在汉口不属于征税范围,但是地方官在此征收厘金。晋商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经常疏通官商关系。由于汉口商号众多,商事广泛,行当齐全,人口众多,晋商群体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垄断势力。据《武汉交通志》记载:邻县和外省破产农民大批流向汉口码头作苦力,大致有10万之众。晋商的茶叶要能够及时运出,必须与这些码头和船户的行帮主打交道,沟通关系。由于既需要同官府打交道,又要同徽商、粤商群体竞争,还需要管理和雇佣大批的工人,驻汉口的晋商群体非常繁忙。在晋商的主打业务中,茶号和票号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两大支柱,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各批茶船才能够从汉水出发北上。
中转枢纽的赊店古镇
茶船从汉口进入汉水,开始向西航行,由于流量充足,河面较宽,又有常年保持10米以上的水深,起初一路顺畅。但是在航行三四十公里后,水浅沙多,浅滩弯道渐多,航道的水深降到只有2米以下,大船不能通过,因此在汉江行驶的是一种叫“襄阳楸子”的船。据《武汉交通志》记载:“襄阳楸子,来自襄阳,往返于老河口与汉口之间,船长64英尺,宽14英尺,仓深4.5英尺,载重30吨,最大吃水3英尺。船体为杉木结构。船头装有防撞器,船尾呈椭圆形,龙骨突出,由吃水线往上弯曲。”这种船在汉水上要依据不同的水段、风向确定扬帆、划桨等作业。由于载重量大,而且是逆水行舟,首先经过两江交汇的蔡甸,过汉江平原的腹地汉川和沔阳(今仙桃市),再从岳口古镇到达“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茶船经过天门,进入潜江的泽口,再折向北,过沙洋镇,到达钟祥的石牌镇,再经过转斗镇,往宜城。这里的河道弯曲,沙滩淤泥多,在枯水季节茶船上行困难,流沙量加大,逆水行舟,几乎完全依靠纤夫们拉纤了。欧阳修《汉水行》曾这样记载这里的河道:“襄阳下来滩复滩,七十二回相见湾。南风乍停北风起,愁杀行船牵水人。”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条河道是在汉江中逆水行舟最艰难的河段。从汉口出发逆水行舟700里到达古城襄阳,历时约20天。
茶船到达襄阳后,在襄阳的官方码头卸货,再装上体积较小的船驶入汉江的支流继续北上。在豫南有两条河水汇入湖北,注入汉水,一条叫唐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七峰山,流经方城、社旗、唐县由襄阳石台镇进入襄阳。另一条叫白河,发源于嵩县的伏牛山,经南阳、新野至襄阳东瞿湾进入湖北。这两条河在襄阳的豆腐湾汇合注入汉水,所以又称它们为唐白河。比起干流的汉水来,唐白河的水量小多了,在一般中水期河道的宽度只有20-30米,水深1-2.5米;在枯水期,河道只有12-20米,水深只有0.6-0.8米。在漢江行驶的“襄阳楸子”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必须换上叫“扁子”的小木船,它的载重量只有10-15吨,其船身长,底平,吃水浅,航速较快,适合在小河里运输。茶商们一般选择河道弯曲较少、河道较深的唐河。具体路线为:在宜城县(今宜城市)岛口码头进入襄阳境内,经过汉江沿线的流水沟、牙(雅)口、茅草洲、关庄、酉家巷、石灰窑、东津湾、樊城港等9个码头后,再转入汉水支流唐白河,经龙儿坑(龙坑,今张湾)、刘家集、双沟儿、程家河、阎家埠口等6个码头进入河南境内,其全长116公里,它的终点就是河南社旗县的赊店古镇,即万里茶路水运的终点。如果从武夷山崇安的下梅村到赊店,全程为1400公里,行程为40天左右;如果从湖南安化起程,全程为1270公里,行程约为36天左右;如果从湖北羊楼洞起程,全程为900余公里,行程为25天左右。到达赊店后,茶船的水运航程就结束了。舍船登陆后,晋商会在更加艰难的豫晋进行陆路运输,直到中俄边境。
综上所述,在清朝的前期与中期,万里茶路几乎垄断了华茶对俄贸易的出口,但是随着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条传统的茶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自汉口至张家口便捷的铁路交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取道山西的商路,“汉口方面之运俄红茶,由京汉车运赴张家口,汉口红茶商家在张家口设分庄,收理运张之茶,转运俄国”。不过,由于张家口附近治安情况比较严峻,商路时常受到打扰,因此被商人视为畏途而不得不时常转走他路,传统的万里茶路依旧没有完全停滞。万里茶路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内的政治原因,茶路进行了些许改变,但是也由于这些改变,使得晋商运往恰克图的茶叶运期更短,茶叶的质量反而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清朝后期,由于铁路运输的成本相对低廉,速度快,安全性更高,逐渐取代了晋商的驼队运输,晋商的万里茶路也就逐渐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