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味语言中学习言语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一篇课文如何确定其教学核心价值,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策略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就成了备课时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谈谈自己如何根据学段目标,依据文本特点处理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细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价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所记叙的事件虽小,但情节跌宕起伏,颇有“无巧不成书”的味道。字里行间洋溢的人间真情,感人至深。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大陆与台湾两个不同的地点,文中的表达具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特点。“同一时刻”一词把海峡西岸小钱、小钱的家人以及所有关心小钱的人和海峡东岸的骨髓志愿者、李博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围绕主线有条不紊讲述发生在同一时刻两个不同的场景,是这篇课文“特有”的结构,这样的表达形式别具一格。基于以上解读,本课教学要立足整体,以故事的推进为线,以“生命桥”“在同一时刻”等重点词、关键句为点,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悟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高尚品质,进而领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时要在了解叙事性课文的一般特点外,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的“特别之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讲述同一时刻不同场景发生的故事。
  二、立足实践,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1. 联系“文意”学生词。
  词语教学在中年段尤为重要。可以从理解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的角度,把本课的生词分为“杭州、白血病、凋零、骨髓移植、幸运、辗转”“台湾、袭击、突如其来、余震、空旷、沉着、暂停、奔波”“骨肉同胞、生命桥、血脉亲情”这样三组,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理解词义。将生词理解紧密地联系课文,感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两个场景的主要事件,并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分组,找出相应的段落,厘清叙述顺序。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辗转”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有两个解释,课文里应该是第二个意思“经过许多人或许多地方”。
  师:你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这个方法好。如果我们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个词语,也许有更多的收获。请看,(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3个句子)谁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其他同学看看读懂了什么?
  生: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谈何容易,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小钱很幸运!
  师:大家听,大约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找到一个,而且还是有可能,不能完全确定,这可真叫——
  生:谈何容易!
  师:试想一下,小钱也许嘱托医生在杭州市内寻找匹配的骨髓,可是——
  生:没找到。
  ……
  师:甚至通过网络在国外找,可还是——
  生:没找到。
  师:最后终于——
  生:在台湾找到了!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那样四处地找,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就叫——
  生:辗转,几经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请你们用适当的语气读出辗转的意思来。
  2. 把握情节学复述。
  课标针对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能够复述大意”的要求。本课在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复述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将以上三组词语连起来,试着复述课文;接着,提示学生尝试抓住几个重点词,概括地说一说,同桌互相听听;最后,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如此层层铺垫,步步引导,让学生由繁到简地复述故事,学生既提高了复述能力,也领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3. 研读人物学探究。
  阅读叙事性作品,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探究人物的表现手法。首先引导关注3~5自然段,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自主阅读、批注与交流,扣紧关键词,由内容想开去,体会人物心情,并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接着,着重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个同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不同的遭遇,感受这种因骨髓移植手术将“两岸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巧合”,领会这种跨越海峡的“血脉亲情”,进而从内容上理解这座跨越海峡两岸、用爱心架设起来的“生命桥”的内在含义。请看教学片段:
  师:读读描写青年的句子“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说说你的感受。
  生1:读这句话,我感到这个台湾青年是个有爱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
  (生2、生3发言略)
  师:是啊,青年虽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可是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
  生4:自己居住的房子是否损坏,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师: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
  生(齐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起来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课件出示填空: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 。)
  生5: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
  生6: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
  师:正是想到这些,即使是大地仍在摇晃,但是——
  (生有感情地读相应的段落: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
  师:现在,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生:是生命之源、是爱心、是希望……
  师:这涓涓流出的是两岸同胞的——
  生(齐):血脉亲情。
  师:此刻,你知道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吗?
  生(齐):爱心。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
  生(齐):生命桥!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略)
  4. 关注结构学表达。
  在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上的“桥”——仅以一个短语“在同一时刻”就把两个地点的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把整篇课文的脉络介绍得一清二楚,展现两个极其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场景,形成了文章别具一格的结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的揣摩也应跟随着语言的品读而层层递进:首先在词语理解和复述课文环节提醒学生关注作者写了哪些场景,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事件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接着在研读人物、品味语言时引导深入探究,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在同一时刻”一词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两个有梯度的小练笔,一是创设情境,设计随堂小练笔:也许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想象一下,小钱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得的语言”“悟得的情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运用,从而“习得方法”。二是启发想象,设计课后练笔:继续展开想象,两人见面前会是怎样的情景,彼此会在怎样不同的场景、有着怎样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举动呢,请用上‘在同一时刻’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两人相遇的故事写完整,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训练,强化写法运用。这样,理解感悟与尝试练笔同步,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实现了从语言习得到语言运用的跨越。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九小学)
其他文献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目标是“第一要素”。它是课堂的定海神针、指挥棒,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与调控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心,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课堂才能高效。下面笔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谈备课时对几个目标的把握。  一、扣住课程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有人说,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因为文以载道,文章正是因为道,
期刊
近年来,我校参与了“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以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众所周知,“先学后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如此一来,学生怎样“先学”就成了关键。但笔者以为,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先学”过程中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当好“引桥”与“路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方能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先学”并能充分地“先学”。  一、回首“预习”——之前“先学”徒具形式
期刊
一、天平模型强力支撑  在认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方程思想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写出等式,二是学生在写等式时怎样才能把未知量当作已知量。由于学生受到长达四年的小学算术思想影响,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解法。为解决学生这一认知矛盾与困难,吴老师以天平模型引领学生从直观上感悟等量关系,由此生成关系表达式,为建构方程的概念奠定厚实的背景经验。  【教学
期刊
创建特色学校并非“名校”“重点校”的专利。若新办学校、薄弱学校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切入点,以形成特色文化为目标,充分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由此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以下简称“莲前小学”)加入了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课题实验的行列,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探索。  一、分析自身个性,凝聚特色理念  根据现代管理SWOT(从企业引入的一种
期刊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一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对认识数字的相对范围与绝对范围的能力培养。这是对之前数的认识感悟进一步升华,即数感的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种属性——感知和领悟。从另一个侧面让教师明白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像知识
期刊
一、深入新旧对比,剖析教材  “角”是学生继一年级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后的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具体的“角”转变为数学中抽象的“角”的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材关注学生认知思维特点,从生活实例引入,并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同时还进行多次删改。现就新旧教材进行对比,深入剖析编者的设计意图。  1. 增加“画角”环节,体
期刊
本册《生活中的大数》单元中的《数一数》,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与“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课时编排,更关注学生的经验  旧版教材中的这节课以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数的范围的扩大,本课一开始就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我国的珠穆朗玛峰,
期刊
认识整万数,其实质是对数位结构的整体把握。从万以内数到整万数,这是认数的一次飞跃,也是数级的一次拓展。不管是认数、读数,还是写数,都与数位结构息息相关。课前,周老师设计了四个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小研究,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师生都在交流展示,看似随意,但形散而神不散,适时的点拨透露着深意。教师抓住了一条无形的“线”——数位结构,以数位结构的拓展、对应、分隔贯穿始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一、
期刊
王老师和张老师曾经遇到过同样的情景:某日走在路上,迎面碰到校长,但校长没与她打招呼就走了过去。对此王老师想:“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就算是看见我而没理我,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吧。”而张老师可能会对此事产生另一个看法:“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对我有意见。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对同样的事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嘛就干嘛去;而后者则可能越想越生气,
期刊
一、抓住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推理  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概念又比较抽象,面对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不宜直接出现概念,教师如何抓住概念特点,合理调控课堂,通过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发展推理能力的同时获得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例如,人教版六下《正比例》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以及利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