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二)偏离服务“三农”政策目标与行业风险集中并存。2011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20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仅7.7%,其中,存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海口苏南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14.5%,琼海、保亭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00%,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8.1%。农信社涉农贷款71.3%。与苏南、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低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票据贴现占比分别为68.7%和81.9%,且票据贴现对象为中小企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方面,海口苏南、文昌村镇银行地处周边商贸发达环境,在利益驱动下逐渐偏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办行宗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尤其是琼海、保亭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充分体现了“小额、分散”原则,但由于目前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渠道,难以掌握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真实借贷情况,因此,以农户为主体发放贷款虽然从形式上分散了个体风险,却实质上积聚了行业风险,如何在服务三农政策目标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生的市场风险。海南省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规模小,农信社、村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3%和3.1%,而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18.0%;二是手段单一,在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占22.3%,代理业务占24.2%,其他如担保业务、证券信托保险业务、理财、咨询顾问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很少,甚至为0。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存贷款利差将缩小,而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信贷资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不利于今后参与银行业竞争。
三、地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改进存贷比考核指标,可以考虑限制其前3年存贷比指标不得高于200%,第4、5年逐年降至150%和100%,第6年达到75%的监管标准,以避免出现村镇银行因前期指标过高,从而影响后续合规性考核的情况[2]。
(二)地方央行:研究实施差别化的考评激励政策。一是研究出台类似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目前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主要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挂钩,地方央行可研究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模式,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村镇银行、县域农信社实行低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对地方银行进行正向激励。二是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额度、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三)地方政府:推动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收集和整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以及非银行信用信息等,全方位体现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历史记录和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查询利用。
(四)地方银行:多举措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激励机制。一是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明细的考评激励机制。二是结合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争取在代收水电费、移动电话费、下拨各种涉农资金、代征划税款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合理的代理权,并逐步开展代理保险、代理国债类、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实现从传统结算代理业务向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转变。
参考文献:
[1]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发起人助推欠发达地区村银行发展的有益尝试[J].中国农村金融,2011(5).
[2]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货币银行,2011(5).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二)偏离服务“三农”政策目标与行业风险集中并存。2011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20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仅7.7%,其中,存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海口苏南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14.5%,琼海、保亭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00%,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8.1%。农信社涉农贷款71.3%。与苏南、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低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票据贴现占比分别为68.7%和81.9%,且票据贴现对象为中小企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方面,海口苏南、文昌村镇银行地处周边商贸发达环境,在利益驱动下逐渐偏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办行宗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尤其是琼海、保亭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充分体现了“小额、分散”原则,但由于目前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渠道,难以掌握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真实借贷情况,因此,以农户为主体发放贷款虽然从形式上分散了个体风险,却实质上积聚了行业风险,如何在服务三农政策目标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生的市场风险。海南省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规模小,农信社、村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3%和3.1%,而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18.0%;二是手段单一,在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占22.3%,代理业务占24.2%,其他如担保业务、证券信托保险业务、理财、咨询顾问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很少,甚至为0。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存贷款利差将缩小,而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信贷资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不利于今后参与银行业竞争。
三、地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改进存贷比考核指标,可以考虑限制其前3年存贷比指标不得高于200%,第4、5年逐年降至150%和100%,第6年达到75%的监管标准,以避免出现村镇银行因前期指标过高,从而影响后续合规性考核的情况[2]。
(二)地方央行:研究实施差别化的考评激励政策。一是研究出台类似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目前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主要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挂钩,地方央行可研究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模式,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村镇银行、县域农信社实行低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对地方银行进行正向激励。二是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额度、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三)地方政府:推动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收集和整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以及非银行信用信息等,全方位体现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历史记录和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查询利用。
(四)地方银行:多举措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激励机制。一是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明细的考评激励机制。二是结合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争取在代收水电费、移动电话费、下拨各种涉农资金、代征划税款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合理的代理权,并逐步开展代理保险、代理国债类、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实现从传统结算代理业务向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转变。
参考文献:
[1]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发起人助推欠发达地区村银行发展的有益尝试[J].中国农村金融,2011(5).
[2]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货币银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