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非传统的经济保护主义思想和事件,其保护手段日益聚变、异化和偏激。较之传统的经济保护主义,这种保护主义在手段、形式、范围和危害上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新经济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 F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1-0028-02
2004年9月,在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市发生了一起西班牙人焚烧华人鞋店的暴力事件。大约数百名西班牙人冲入华商聚集的街道举行游行示威,高喊"中国人出去"并投掷石块砸毁华商鞋店橱窗,拦截装有中国鞋子的集装箱货车,烧毁里面的货物,并焚烧装满中国鞋的仓库。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中国鞋商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形式和过程尽管各不相同,但结果如出一辙:中国商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首先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损失大批货物,商店被砸;其次是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丧失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如不得不从这些经营多年的地方撤出,另谋出路。从现象上看,这些事件的起因,似乎都与华商在当地被认为进行了“不公平竞争”有关,这种竞争通常被当作导致本地企业濒临倒闭,工人面临失业的“罪魁祸首”。然而,深究起来,这些事件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打击中国商人,保护和巩固宗主国商家与企业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利益,事件的影响和深度,都已远远超出肇事者标榜的“讨回公道”和“伸张正义”的范围和限度,而表现出一种新的经济保护主义的姿态和企图,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由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逐渐转变为保护夕阳产业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一个国家可以对本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幼稚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完成它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转变。一般地,大多数国家也倾向于保护本国的朝阳产业免受外界冲击;然而,新经济保护主义却大有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向保护夕阳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丧失竞争能力的行业和部门。这些行业一方面受到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冲击,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受到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后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外流的负面影响,企业濒临倒闭,大量工人处于实际或潜在失业状态。例如,西班牙的制鞋行业,就是一个有着上百年传统的老行业,特别是埃尔切市素有“欧洲鞋都”的美称,只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以后,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工艺水平,在当代都已略显陈旧,尤其是在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面前,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二)由传统的普遍性排外逐渐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排外
自古至今,许多国家都曾主张过经济保护主义,即通过不同的贸易壁垒和差别政策,对本国的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重商主义时代,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明确而公开的措施“奖出限进”,一度将这种贸易保护推向顶峰。战后一段时期,各国出于国内经济重建、百废待兴的考虑,也普遍选择了侧重于保护的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超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各国大量运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直接数量限制和进口配额等,来保护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行业和外向经济。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保护都是普遍性的,即对任何国家的任何商品和服务,都予以程度不一的限制;即使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国开始实行差别性或区域性的关税安排,来进行贸易保护,这种安排也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然而,新的经济保护主义,却开始由传统的普遍性排外,逐渐向有针对性的排外转变,尤其是针对一些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日益崛起的大国,相应的集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经济保护中的歧视性特征日益明显。这种歧视性排外的兴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大国的商品和服务直接冲击东道国的夕阳产业(其夕阳产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很高的替代和相似性)。而且,这种冲击与在同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遭遇不等价和不公正的经济剥削不同;它们的影响更外露,视觉刺激更强烈,涉及范围更广,人数更多,更容易激发东道国的排斥倾向。另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这部分产业与东道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生产技术水平往往比较接近,彼此进行双边贸易的商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和争夺也就十分的直接。这种竞争关系一旦被引导到东道国国内,便会转化为东道国对竞争国激烈的排斥。事实上,中国遭遇外国经济排斥的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西班牙,同样以制鞋业为例,中国与墨西哥就曾进行过多年的“拉锯较量”。前些年,墨西哥就一直指责中国的鞋子冲击了墨西哥在美国鞋类商品市场上的绝对地位,造成了其国内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中国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墨西哥也制造过不少麻烦。又比如,中国近年来轻工产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就曾一度被周边国家视为强大“威胁”而倍加防范。因此,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有针对性的经济排斥事件还会发生。如果无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还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损失。
(三)由政府的贸易保护思想逐渐转变为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
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潮流的今天,任何国家公开主张经济保护主义,事实上都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主动或被动开放本国经济和市场的压力。因此,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各国政府公开宣称进行贸易保护的声音已经明显减少。但是,这并不表明,各国希望进行贸易保护以及经济保护的思想灭绝了。尽管当今世界上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减少,有形的贸易壁垒逐渐拆除,但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却不断高涨,特别是由此产生的有组织的民间集体排外事件不断发生,程度更激烈,目标更明确。这种集体事件,由于还夹杂着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反经济全球化主义的成分,参加者的构成十分复杂,经济保护的意图更隐蔽,破坏性也更大。
(四)由传统的经济保护手段逐渐转变为非经济手段
新经济保护主义,由于起源于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其手段势必更加异化和偏激。从多次事件来看,这种变异中的经济保护主义,所采用的手段逐渐由传统的经济保护手段向非经济手段转变,有时候甚至直接使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如在针对华商的暴力事件中,几乎都是有人事先利用劳资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来挑起事端,制造混乱,最终打击中国商品和服务,保护其本地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利益。其中,大量使用了打、砸、烧、掠夺等过激手段。因此,说这种行为是一种经济保护主义,就在于其最终目的是打垮外来的商品和服务,挤走外国的商人和企业,保护其本国相关产业的生存与延续;而说它是新的经济保护主义,就在于它的实现形式(实现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甚至根本就是借助于非经济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力事件。这种变异,类似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所惯用的对外扩张手段和伎俩,那个时期,各国纷纷借助于自己的坚船利炮,来打开别国的市场,保全国内的市场。从本质上说,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种倒退,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段不和谐的音符。
(五)由传统的行业排斥逐渐转变为国家排斥
这种新的经济保护主义,由于大多数的参与者系当地民众,从而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特征,很容易使一个行业简单的经济冲突事件,迅速蔓延到其他行业,最终上升为东道国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抵制和排斥事件,经济保护逐渐由传统的行业排斥转变为国家排斥。例如,西班牙一些极右分子在煽动民众焚烧中国鞋城之后,还准备到首都马德里去集会和游行,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排华势力和浪潮,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无疑变得更大了。虽然,这种企图没有变成现实,但其趋势是值得警惕的。(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新经济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 F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1-0028-02
2004年9月,在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市发生了一起西班牙人焚烧华人鞋店的暴力事件。大约数百名西班牙人冲入华商聚集的街道举行游行示威,高喊"中国人出去"并投掷石块砸毁华商鞋店橱窗,拦截装有中国鞋子的集装箱货车,烧毁里面的货物,并焚烧装满中国鞋的仓库。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中国鞋商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形式和过程尽管各不相同,但结果如出一辙:中国商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首先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损失大批货物,商店被砸;其次是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丧失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如不得不从这些经营多年的地方撤出,另谋出路。从现象上看,这些事件的起因,似乎都与华商在当地被认为进行了“不公平竞争”有关,这种竞争通常被当作导致本地企业濒临倒闭,工人面临失业的“罪魁祸首”。然而,深究起来,这些事件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打击中国商人,保护和巩固宗主国商家与企业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利益,事件的影响和深度,都已远远超出肇事者标榜的“讨回公道”和“伸张正义”的范围和限度,而表现出一种新的经济保护主义的姿态和企图,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由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逐渐转变为保护夕阳产业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一个国家可以对本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幼稚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完成它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转变。一般地,大多数国家也倾向于保护本国的朝阳产业免受外界冲击;然而,新经济保护主义却大有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向保护夕阳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丧失竞争能力的行业和部门。这些行业一方面受到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冲击,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受到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后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外流的负面影响,企业濒临倒闭,大量工人处于实际或潜在失业状态。例如,西班牙的制鞋行业,就是一个有着上百年传统的老行业,特别是埃尔切市素有“欧洲鞋都”的美称,只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以后,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工艺水平,在当代都已略显陈旧,尤其是在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面前,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二)由传统的普遍性排外逐渐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排外
自古至今,许多国家都曾主张过经济保护主义,即通过不同的贸易壁垒和差别政策,对本国的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重商主义时代,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明确而公开的措施“奖出限进”,一度将这种贸易保护推向顶峰。战后一段时期,各国出于国内经济重建、百废待兴的考虑,也普遍选择了侧重于保护的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超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各国大量运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直接数量限制和进口配额等,来保护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行业和外向经济。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保护都是普遍性的,即对任何国家的任何商品和服务,都予以程度不一的限制;即使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国开始实行差别性或区域性的关税安排,来进行贸易保护,这种安排也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然而,新的经济保护主义,却开始由传统的普遍性排外,逐渐向有针对性的排外转变,尤其是针对一些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日益崛起的大国,相应的集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经济保护中的歧视性特征日益明显。这种歧视性排外的兴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大国的商品和服务直接冲击东道国的夕阳产业(其夕阳产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很高的替代和相似性)。而且,这种冲击与在同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遭遇不等价和不公正的经济剥削不同;它们的影响更外露,视觉刺激更强烈,涉及范围更广,人数更多,更容易激发东道国的排斥倾向。另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这部分产业与东道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生产技术水平往往比较接近,彼此进行双边贸易的商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和争夺也就十分的直接。这种竞争关系一旦被引导到东道国国内,便会转化为东道国对竞争国激烈的排斥。事实上,中国遭遇外国经济排斥的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西班牙,同样以制鞋业为例,中国与墨西哥就曾进行过多年的“拉锯较量”。前些年,墨西哥就一直指责中国的鞋子冲击了墨西哥在美国鞋类商品市场上的绝对地位,造成了其国内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中国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墨西哥也制造过不少麻烦。又比如,中国近年来轻工产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就曾一度被周边国家视为强大“威胁”而倍加防范。因此,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有针对性的经济排斥事件还会发生。如果无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还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损失。
(三)由政府的贸易保护思想逐渐转变为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
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潮流的今天,任何国家公开主张经济保护主义,事实上都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主动或被动开放本国经济和市场的压力。因此,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各国政府公开宣称进行贸易保护的声音已经明显减少。但是,这并不表明,各国希望进行贸易保护以及经济保护的思想灭绝了。尽管当今世界上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减少,有形的贸易壁垒逐渐拆除,但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却不断高涨,特别是由此产生的有组织的民间集体排外事件不断发生,程度更激烈,目标更明确。这种集体事件,由于还夹杂着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反经济全球化主义的成分,参加者的构成十分复杂,经济保护的意图更隐蔽,破坏性也更大。
(四)由传统的经济保护手段逐渐转变为非经济手段
新经济保护主义,由于起源于民间的经济排外情绪,其手段势必更加异化和偏激。从多次事件来看,这种变异中的经济保护主义,所采用的手段逐渐由传统的经济保护手段向非经济手段转变,有时候甚至直接使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如在针对华商的暴力事件中,几乎都是有人事先利用劳资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来挑起事端,制造混乱,最终打击中国商品和服务,保护其本地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利益。其中,大量使用了打、砸、烧、掠夺等过激手段。因此,说这种行为是一种经济保护主义,就在于其最终目的是打垮外来的商品和服务,挤走外国的商人和企业,保护其本国相关产业的生存与延续;而说它是新的经济保护主义,就在于它的实现形式(实现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甚至根本就是借助于非经济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力事件。这种变异,类似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所惯用的对外扩张手段和伎俩,那个时期,各国纷纷借助于自己的坚船利炮,来打开别国的市场,保全国内的市场。从本质上说,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种倒退,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段不和谐的音符。
(五)由传统的行业排斥逐渐转变为国家排斥
这种新的经济保护主义,由于大多数的参与者系当地民众,从而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特征,很容易使一个行业简单的经济冲突事件,迅速蔓延到其他行业,最终上升为东道国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抵制和排斥事件,经济保护逐渐由传统的行业排斥转变为国家排斥。例如,西班牙一些极右分子在煽动民众焚烧中国鞋城之后,还准备到首都马德里去集会和游行,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排华势力和浪潮,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无疑变得更大了。虽然,这种企图没有变成现实,但其趋势是值得警惕的。(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