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升的要求。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英语入课堂,即汉语教学为主,适时地渗透一些英语单词和词汇,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断扩大知识面,有利于他们今后适应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需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改革 英语 渗透 新的气息 双赢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升的要求。我国教育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尽不如人意。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英语学了十多年,成了纯粹应付考试和升学的一种工具,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单纯把英语只作为一门学科学习的观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新教材中部分名词加注了英文注释,外语向非外语学科的渗透成为学科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高中历史课标在知识与能力部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些外语史料,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名词,有利于他们今后适应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需要,也符合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沉闷的历史课堂、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试着引英语入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尝试英语渗透式教学——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我采用渗透式教学,即以汉语教学为主,适时地渗透一些英语单词和词汇,以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下面我选用必修二专题六“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节,谈谈在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本课内容属于经济史,学生对于经济史的生活体验有限,要領会经济大危机及其根源和影响有一定难度,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常规不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根源和影响”,以求在较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段材料如下: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This is happening in the early thirty's, an American coal worker's home:The cold wind whistling, a wearing unlined girl huddled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Mom, it's so cold, why don't you have a stove?" The little girl was shivering.
Mom sighed, said: "because there is no coal(煤) in our home, your father is unemployed(失业), we do not have the money to buy coal."
"Mom, why are you unemployed?"
"Because coal is too much."
前面的场景我用中英文对照方式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对于后面妈妈与女儿的对话内容也能轻易地理解和翻译:
“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为什么煤太多了要失业?这是因为生产的太多了,不好卖或者卖不出,产品大量积压,导致经济不景气,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失业者,出现经济危机。从而理解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理解了“相对”二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过剩,二是工人购买力低(失业没钱买)。由此得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的存在而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其必然性。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分析这一内容前,我先出示以下三幅图:1、在1929年的纽约街头,一辆汽车上竖着一个销售广告:$100 WILL BUY THIS CAR . MUST HAVE CASH. LOST ALL ON THE STOCK MARKET. “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贱卖汽车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和百姓生活的写照。2、街头的工人身上挂着的一份求职简历:I KNOW 3 TRADES / I SPEAK 3 LANGUAGES /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S/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 I ONLY WANT ONE JOB 学生很快就看懂了:我了解3种贸易行业,会讲3种语言,有3年工作经验(fought 是说在职场奋斗3年了),有3个孩子,已失业3个月,我只想要一份工作。如此高素质又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沦落到这种地步,其他普通工人可想而知! 3、“美国人排起长队领取救济”图中的广告牌上写着:“WORLD'S HIGHEST STANDARD OF LIVING. There'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 这个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幅讽刺画,画面有一辆汽车,车内人物的笑脸与排长队领取救济人群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意思是:世界最高品质生活方式(指一家人开车出行是世界最高品质的生活),世界上没有一条像美国这样的道路。结合这三幅图的内容,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分组讨论,一是这些插图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什么问题?二是当时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三是经济危机造成了什么社会影响?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讨论告一段落,各选派一个代表发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经济危机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最后我引用罗斯福的一句话为下一课留下悬念: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应用英语渗透教学给沉闷的历史课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还可以与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联系起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这种渗透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学生学习历史和英语的兴趣在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历史教学与英语学习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改革 英语 渗透 新的气息 双赢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升的要求。我国教育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尽不如人意。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英语学了十多年,成了纯粹应付考试和升学的一种工具,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单纯把英语只作为一门学科学习的观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新教材中部分名词加注了英文注释,外语向非外语学科的渗透成为学科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高中历史课标在知识与能力部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些外语史料,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名词,有利于他们今后适应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需要,也符合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沉闷的历史课堂、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试着引英语入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尝试英语渗透式教学——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我采用渗透式教学,即以汉语教学为主,适时地渗透一些英语单词和词汇,以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下面我选用必修二专题六“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节,谈谈在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本课内容属于经济史,学生对于经济史的生活体验有限,要領会经济大危机及其根源和影响有一定难度,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常规不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根源和影响”,以求在较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段材料如下: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This is happening in the early thirty's, an American coal worker's home:The cold wind whistling, a wearing unlined girl huddled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Mom, it's so cold, why don't you have a stove?" The little girl was shivering.
Mom sighed, said: "because there is no coal(煤) in our home, your father is unemployed(失业), we do not have the money to buy coal."
"Mom, why are you unemployed?"
"Because coal is too much."
前面的场景我用中英文对照方式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对于后面妈妈与女儿的对话内容也能轻易地理解和翻译:
“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为什么煤太多了要失业?这是因为生产的太多了,不好卖或者卖不出,产品大量积压,导致经济不景气,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失业者,出现经济危机。从而理解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理解了“相对”二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过剩,二是工人购买力低(失业没钱买)。由此得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的存在而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其必然性。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分析这一内容前,我先出示以下三幅图:1、在1929年的纽约街头,一辆汽车上竖着一个销售广告:$100 WILL BUY THIS CAR . MUST HAVE CASH. LOST ALL ON THE STOCK MARKET. “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贱卖汽车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和百姓生活的写照。2、街头的工人身上挂着的一份求职简历:I KNOW 3 TRADES / I SPEAK 3 LANGUAGES /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S/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 I ONLY WANT ONE JOB 学生很快就看懂了:我了解3种贸易行业,会讲3种语言,有3年工作经验(fought 是说在职场奋斗3年了),有3个孩子,已失业3个月,我只想要一份工作。如此高素质又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沦落到这种地步,其他普通工人可想而知! 3、“美国人排起长队领取救济”图中的广告牌上写着:“WORLD'S HIGHEST STANDARD OF LIVING. There'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 这个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幅讽刺画,画面有一辆汽车,车内人物的笑脸与排长队领取救济人群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意思是:世界最高品质生活方式(指一家人开车出行是世界最高品质的生活),世界上没有一条像美国这样的道路。结合这三幅图的内容,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分组讨论,一是这些插图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什么问题?二是当时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三是经济危机造成了什么社会影响?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讨论告一段落,各选派一个代表发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经济危机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最后我引用罗斯福的一句话为下一课留下悬念: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应用英语渗透教学给沉闷的历史课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还可以与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联系起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这种渗透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学生学习历史和英语的兴趣在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历史教学与英语学习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