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阐述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文章认为,要提高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解答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而应该是自主性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变化,文章提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情景、设计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情节和塑造创造思维的学生课堂形象。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探索与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当今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2、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3、如何较为准确地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技能考核问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如果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往往只能以单个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构思和设计具有高效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下述三个基本环节。
(一)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情景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主张以任务驱动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目标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力求用具体任务充实每一节课。在每节课开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示一个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然后将该总体目标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对于每一个子任务,我们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操作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完成各个子任务的方法,通过探索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应掌握什么”,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可能的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多下功夫。我们不应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做”,“怎么做才更好”,“你期待软件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将道德教育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
(二)设计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情节
课堂教学情节的设计,是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思考力的重要因素。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新问题的引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与突破以及新知识的应用等等这一系列的课堂情节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上的“同步”。基于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情节的设计更应体现出新颖和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课堂情节时,首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继而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加以分析、综合、提出假设,给学生指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和方法,最后将问题上升为概念并转化成新的能力。
(三)塑造创造思维的学生课堂形象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老师满堂灌而采用讨论班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自己讲解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塑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的学生课堂形象。待学生讲解完毕以后,教师应对其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评价并顺势开拓其思维范畴,这样一来,迎合了当代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生就会以一种崭新的课堂形象,去品味自己所取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探索与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当今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2、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3、如何较为准确地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技能考核问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如果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往往只能以单个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构思和设计具有高效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下述三个基本环节。
(一)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情景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主张以任务驱动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目标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力求用具体任务充实每一节课。在每节课开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示一个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然后将该总体目标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对于每一个子任务,我们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操作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完成各个子任务的方法,通过探索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应掌握什么”,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可能的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多下功夫。我们不应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做”,“怎么做才更好”,“你期待软件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将道德教育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
(二)设计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情节
课堂教学情节的设计,是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思考力的重要因素。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新问题的引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与突破以及新知识的应用等等这一系列的课堂情节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上的“同步”。基于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情节的设计更应体现出新颖和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课堂情节时,首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继而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加以分析、综合、提出假设,给学生指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和方法,最后将问题上升为概念并转化成新的能力。
(三)塑造创造思维的学生课堂形象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老师满堂灌而采用讨论班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自己讲解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塑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的学生课堂形象。待学生讲解完毕以后,教师应对其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评价并顺势开拓其思维范畴,这样一来,迎合了当代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生就会以一种崭新的课堂形象,去品味自己所取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