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粟裕视察炮阵地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jack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初,新建成的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中国革命展览,原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社长康矛召和摄影记者杨玲夫妇应邀前往展会参观,当他们进入“解放战争”厅时,迎面墙上悬挂的巨幅照片就是这张《陈毅、粟裕视察炮阵地》。
  似曾相识的照片立即引起了杨玲的注意,杨玲凝神细看,轻声问康矛召:“这张底片不是在咱们家里吗?”杨玲很纳闷,底片在家保存着,军博是怎么放大的呢?
  很快,她想了起来,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缴获了国民党军大量的大炮和坦克,并迅速组建了特种兵纵队,任命陈锐霆为特种兵纵队司令员。特种兵纵队副参谋长董荛卿为了欢迎陈毅、粟裕首长视察炮阵地,特地请她去照相,当杨玲赶到现场,正好碰上陈毅拿着望远镜、粟裕看地图视察炮阵地的情景,她不由得轻步靠近,不引入注意地摄取了这一既威武雄壮又自然生动的场面。
  当时,这张底片冲出后印了小样,杨玲送给了一位炮兵干部。
  1970年代末,曾任特种兵纵队炮兵二团营长的杨廷槐同志来杨玲家做客,杨廷槐在杨玲和康矛召的相册中看到了这张照片,他说他也曾有杨玲当时送的一张小样,后来被征集到军事博物馆去了。原来,杨玲拍摄的《陈毅、粟裕视察炮阵地》的照片就是这样被翻拍放大成巨幅照片挂在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1980年代,杨玲和康矛召把他们在战争时期所拍的近干张底片,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这张原底片就在其中。
  笔者在查寻中发现,“文化大革命”时期军事博物馆也分了派系,曾因两派对《陈毅、粟裕视察炮阵地》照片的真假看法不一,将这张照片取下。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分管军事博物馆的工作,“文革”初期被揪去批斗,其秘书叶家林就是“小鬼”也要陪斗。
  叶家林曾是华野特种兵纵队的记者,当年就是他和杨玲一同去炮阵地采访的,他亲历过这个场面和这张照片产生的经过。看到派性使这张照片入库,他当时无能为力。
  1973年,因工作原因,叶家林几次去军博办事,都关心着这张照片的命运,为什么还没有挂出?于是,他给当时军事博物馆馆长张景华写了一封信,证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得到军博的感谢。后来,叶家林说到这些事还记忆犹新,逻辑严谨,充满感情,对历史负责,不仅是亲历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责任。
  杨玲和康矛召留下的大量老照片,丰富了中国革命史,丰富了老首长们的回忆录和老战友们的记忆,也丰富了我们这一辈对老一辈流血牺牲打江山的记忆。
  杨玲(1922.7- 2001.10)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她曾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记者,随西线兵团南下,挺进中原,转战苏鲁豫皖,并参加了淮海战役战地采访活动。她拍摄的大量战地摄影作品均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据《军中老照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其他文献
1957年,秦基伟从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在回忆录中,他说:“有一件事使我终生受益,那就是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的接触。”  周总理的修养令人印象深刻  云南是我国西南的边境省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我国通往亚非许多国家的主要空中通道。周总理、陈外长出访,经常路过昆明,在昆明小憩数日,这使我(秦基伟)有较多机会接受他们的言传身教。  周总理一直
期刊
1950年初,全国大陆都几近解放时,海南岛成为蒋介石残兵的据点,毛泽东着手开始了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安排。但是,由谁去解放海南岛呢?朱德总司令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说:“就叫43军及40军准备攻琼崖吧。”  40军和43军都是四野的王牌军,但是,渡海只有木帆船,这要横渡400多里的琼州海峡,并且要登上海岸去,比当年渡长江、打南京作战的难度还要大。为此,防守海南岛的国民党将领薛岳大言不惭地说:“我可不
期刊
1979年,43军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连续作战28天,基本歼灭越军1个团5个营,大部歼灭越军3个营,部分歼灭越军5个营,共歼敌5269名。1979年3月3日,《解放军报》发表战地通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西边防前线某部》,报道了第43军将士前仆后继、英勇作战的情况。文章在篇尾写道:“我们的边防战士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他们像当年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是我们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一篇
期刊
红二十五军中三位赫赫有名的战将,陈先瑞(1914-1996,安徽省金寨县人)、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红安县人)、刘震(1915-1992,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出自一个鲜为人知的战斗班。  该班的战斗编成序列,当时属于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所领导的特务四大队。名为大队,其实也不过一个连,成员都是经过挑选的战斗骨干,武器装备较好,行动神出鬼没。  被称为“老班长”的陈先瑞,那时才18岁。起初
期刊
朱德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像一位老农,温和没有脾气。他对大人如此,对孩子们更是具有博大的爱心,犹如慈父。在中央苏区就流传着许多他关爱儿童的故事。  1929年秋,红四军打下赣南于都县方屋土围子,朱德分到了100个银毫子(约值今人民币500元)。朱德的笠笸(斗笠)破了,不能遮雨,该换顶新的了。  一天,朱德和警卫员来到于都县银坑墟挑选笠笸,突然传来“卖米粿”的叫卖声
期刊
1940年2月25日,杨靖宇牺牲后两天,日本鬼子将杨靖宇的人头在通化示众了3天后,送到了新京(当时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放在二楼医务科用药水浸泡。国民党接收政权后,杨靖宇的头颅被存放到长春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后来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又是如何回到共产党人手中的?2009年,长春市95岁老人王淑茹揭开了一段绝密的历史。  王淑茹嫁给了一个名叫杜文学的医生。杜文学当过军队的医官,两人结婚后,在佳木斯市开办了一
期刊
枪声停了下来,炊事员杨建清挑着饭,爬上了阵地。他放下担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大声喊:“杜兴山——杜兴山——”杨建清接连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杨建清感到心里一沉,往日里,只要他喊谁的名字,谁就会高兴地跑过来。可是,今天不仅没有人应声,而且大家都抱着枪,坐在战壕里,一动也不动……  这是发生在28年前老山前线的真实一幕。28年来,这一幕已经在杨建清的脑海里闪现了无数次。那天,杨建清下了山,手里攥着那封没
期刊
第三任政委 谢镗患  (任职时期:1952,04-1952.07)  (1916-1989)江西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获一级解放勋章。  谢镗忠,江西省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镗忠历任红9军团3师8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红32军教导队代政委、96师政治部宣传科
期刊
战争年代,娇小玲珑的年轻女子,背着药箱疾行于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冒着随时被子弹击中的危险,勇敢地为负伤的战友包扎止血……这样的情景,是发生在“四野”战地医生杨琳身上的真实写照。参加过辽沈战役,之后成为“四野”专门培养战地医生的学校——特种兵青干校医务大队创使人,杨琳称,虽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战友曾将她从炮灰中扒出。但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是幸运的。  虽说是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但1947年参军时,
期刊
1985年,因央视春晚上的一首《小草》,这个20出头的小战士影响了一代人。他是第一位演讲超过2800场次的新中国英雄、第一位军界盲人诗人、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情到浓时:铁血男儿也有泪  1963年,史光柱出生于云南省马龙县一个农村贫困家庭。1982年参军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团九连,之后被提升为班长。1983年底,在一次战斗中,上级把主攻作战任务交给了史光柱所在团。战前,史光柱向连队递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