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枪声停了下来,炊事员杨建清挑着饭,爬上了阵地。他放下担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大声喊:“杜兴山——杜兴山——”杨建清接连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杨建清感到心里一沉,往日里,只要他喊谁的名字,谁就会高兴地跑过来。可是,今天不仅没有人应声,而且大家都抱着枪,坐在战壕里,一动也不动……
这是发生在28年前老山前线的真实一幕。28年来,这一幕已经在杨建清的脑海里闪现了无数次。那天,杨建清下了山,手里攥着那封没有人领取的信,心里酸酸的。由于战地潮湿,信封已经腐烂。杨建清展开信,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真情跃然纸上。在信的结尾,那位母亲写道:“如果兴山有不测,哪位战友能看到这封信,请务必把兴山的情况告诉我。”
杨建清也有母亲,他知道一位母亲失去儿子的痛苦。战友牺牲了,他有义务有责任安慰母亲,完成战友生前没有完成的任务。他含着眼泪,开始给那位母亲写回信。他在信的开头写道:“虽然我不是兴山,但是,请允许我喊你一声娘——”
这位被杨建清称为娘的母亲名叫李华云。杨建清是江苏太仓人,李华云是山东招远人,两地相距遥远。可是,因为这声娘,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亲情穿越了时空,融进了彼此的血液里。1986年,杨建清离开老山前线,部队准许他回家探亲。可是,杨建清没有回江苏太仓老家,而是坐上了前往山东招远的列车。因为,他觉得山东的爸爸妈妈更需要安慰。
这是杨建清第一次与山东妈妈见面。当他踏进那个家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由于痛失儿子的打击,李华云和老伴儿的身体都不大好。次子在上高中,女儿只有13岁。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家中的农活儿没有人干。杨建清看到这个萧条的家,一面安慰李华云,一面主动承担起家中的活儿。他扫地、劈柴、做饭……就像一个离家多日的儿子尽着自己的责任,一点都不生分。面对这个陌生而又孝顺的儿子,李华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
杨建清转业后,分配到江苏太仓农行工作。结婚前,他告诉即将成为妻子的女友说:“我在山东还有一双爹娘需要照顾,你要是嫌他们是累赘,咱们的婚事就别提了!”女友听了杨建清的叙说,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紧紧地拉着杨建清的手,对他说:“我愿意与你共同承担!”就这样,夫妻俩共同肩负起了照顾山东妈妈的重任。于是,在妻子的关照下,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太仓邮寄到了招远。有旅游鞋、羊毛衫、羽绒服,还有弟弟妹妹的学习用品。
不仅如此,每年春节,杨建清总要带着妻子一起到山东招远陪李华云过春节。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妻子不适应北方的严寒,冻伤了脚,李华云看了心疼不已,要他们以后春节就不要再来回跑了。可是,杨建清却憨厚地笑了笑,说:“娘,我们天天都有机会照顾自己的父母,而你距离我们远,孝敬的机会不多呀。有我在,你就不会想起兴山!”听了杨建清的话,李华云感动得泪流满面。
杨建清在老山前线负过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落下了后遗症。李华云听说大枣小米粥可以治疗杨建清的伤病,就在自己的屋前种了一棵枣树,在自己的田里种了小米。每年,她总要坐上火车,把收获的大枣和小米给杨建清送去。杨建清看着这些大枣和小米,感受到了暖暖的母爱。
2012年9月,李华云因病住进了医院。为了不让杨建清担心,她不让家人告诉杨建清。可是,在上手术台的前一天夜里,李华云有点后悔了。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下手术台,心里特别想见“儿子”一面。但是,手术时间已经定了下来,再通知杨建清已经来不及了。
李华云让儿女们拿来纸和笔,给“儿子”杨建清写“遗言”。她写道:“别怪娘,娘最想你!”第二天,杨建清得知李华云做手术的消息后,急忙带着妻子赶到招远。他看到李华云留下的“遗言”,蹲在手术室外,禁不住失声痛哭。
好人自有好报,李华云从鬼门关走了一道,奇迹般地康复了。经过这一场劫难,杨建清更加珍惜他与李华云之间的母子深情。他竭尽全力照顾李华云,好让“娘”安度晚年。
一声娘,一世情。采访中,李华云对记者说:“建清就是我的儿,他比我的亲儿子还要好!”血缘并不是亲情的唯一,这种不是母子胜过母子的亲情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
(据《当代老年》)
这是发生在28年前老山前线的真实一幕。28年来,这一幕已经在杨建清的脑海里闪现了无数次。那天,杨建清下了山,手里攥着那封没有人领取的信,心里酸酸的。由于战地潮湿,信封已经腐烂。杨建清展开信,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真情跃然纸上。在信的结尾,那位母亲写道:“如果兴山有不测,哪位战友能看到这封信,请务必把兴山的情况告诉我。”
杨建清也有母亲,他知道一位母亲失去儿子的痛苦。战友牺牲了,他有义务有责任安慰母亲,完成战友生前没有完成的任务。他含着眼泪,开始给那位母亲写回信。他在信的开头写道:“虽然我不是兴山,但是,请允许我喊你一声娘——”
这位被杨建清称为娘的母亲名叫李华云。杨建清是江苏太仓人,李华云是山东招远人,两地相距遥远。可是,因为这声娘,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亲情穿越了时空,融进了彼此的血液里。1986年,杨建清离开老山前线,部队准许他回家探亲。可是,杨建清没有回江苏太仓老家,而是坐上了前往山东招远的列车。因为,他觉得山东的爸爸妈妈更需要安慰。
这是杨建清第一次与山东妈妈见面。当他踏进那个家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由于痛失儿子的打击,李华云和老伴儿的身体都不大好。次子在上高中,女儿只有13岁。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家中的农活儿没有人干。杨建清看到这个萧条的家,一面安慰李华云,一面主动承担起家中的活儿。他扫地、劈柴、做饭……就像一个离家多日的儿子尽着自己的责任,一点都不生分。面对这个陌生而又孝顺的儿子,李华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
杨建清转业后,分配到江苏太仓农行工作。结婚前,他告诉即将成为妻子的女友说:“我在山东还有一双爹娘需要照顾,你要是嫌他们是累赘,咱们的婚事就别提了!”女友听了杨建清的叙说,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紧紧地拉着杨建清的手,对他说:“我愿意与你共同承担!”就这样,夫妻俩共同肩负起了照顾山东妈妈的重任。于是,在妻子的关照下,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太仓邮寄到了招远。有旅游鞋、羊毛衫、羽绒服,还有弟弟妹妹的学习用品。
不仅如此,每年春节,杨建清总要带着妻子一起到山东招远陪李华云过春节。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妻子不适应北方的严寒,冻伤了脚,李华云看了心疼不已,要他们以后春节就不要再来回跑了。可是,杨建清却憨厚地笑了笑,说:“娘,我们天天都有机会照顾自己的父母,而你距离我们远,孝敬的机会不多呀。有我在,你就不会想起兴山!”听了杨建清的话,李华云感动得泪流满面。
杨建清在老山前线负过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落下了后遗症。李华云听说大枣小米粥可以治疗杨建清的伤病,就在自己的屋前种了一棵枣树,在自己的田里种了小米。每年,她总要坐上火车,把收获的大枣和小米给杨建清送去。杨建清看着这些大枣和小米,感受到了暖暖的母爱。
2012年9月,李华云因病住进了医院。为了不让杨建清担心,她不让家人告诉杨建清。可是,在上手术台的前一天夜里,李华云有点后悔了。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下手术台,心里特别想见“儿子”一面。但是,手术时间已经定了下来,再通知杨建清已经来不及了。
李华云让儿女们拿来纸和笔,给“儿子”杨建清写“遗言”。她写道:“别怪娘,娘最想你!”第二天,杨建清得知李华云做手术的消息后,急忙带着妻子赶到招远。他看到李华云留下的“遗言”,蹲在手术室外,禁不住失声痛哭。
好人自有好报,李华云从鬼门关走了一道,奇迹般地康复了。经过这一场劫难,杨建清更加珍惜他与李华云之间的母子深情。他竭尽全力照顾李华云,好让“娘”安度晚年。
一声娘,一世情。采访中,李华云对记者说:“建清就是我的儿,他比我的亲儿子还要好!”血缘并不是亲情的唯一,这种不是母子胜过母子的亲情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
(据《当代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