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小说教学初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笔者根据自己和同行在这些年教学中摸索的经验,现就此谈谈笔者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小说教学 人物刻画 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对情节的总体把握、对人物形象的领悟以及对小说本身的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着手,逐步深化小说教学,用发展创新的观点看待小说教学环节。当然这中间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因为小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地具体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并刻画有血有肉的、独具个性特色而又有一定社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名家小说作品,就课本入选的名家名篇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培养青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比如鲁迅先生创作于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刻画这个典型形象,作者虽然综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但最突出最成功的要数肖像描写。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每位读过《祝福》的同学都不会忘记小说中对祥林嫂向“我”提问魂灵有无时的那一段肖像描写:“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祥林嫂被鲁四赶出来以后,沦为乞丐,活不能生存,死又害怕被阎罗大王处罚,精神肉体完全垮下来时的一段描写,传神准确地刻画了这位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了成功地刻画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小说多次对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尤其突出对她的眼睛进行描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表现了她安分耐劳的特点;嫁夫夫死,阿毛也被狼吃掉后再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当听了柳妈关于阴间分尸的理论以后,她就陷入了非常的苦闷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为了求得解脱,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回到鲁四家,自以为无罪了,“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是,当鲁四老爷仍不让她沾手供品时,扑灭了她最后一线希望,“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生前受摧残,死后还要带罪受处罚,这使她陷入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极度悲哀中。及至当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祥林嫂正是带着死后或许可以免除像柳妈所说的那种苦痛与恐惧而在鲁镇的祝福声中离开人间的。鲁迅先生就是用如此精当的动态的肖像描写,成功地为我们刻画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并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中人物肖像的描写就是通过人物外貌、衣着和表情而反映出来的,即个体区别与他人的最重要的特征。《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笑,以及出场时对她雍容华贵衣着和对“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描绘,前者反映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后者则显示出她的贪婪、阴险、精明能干的特性。提到王熙凤的眼睛,就要和林黛玉的眼睛作一下对比,“宝玉见黛玉”部分,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句话将林黛玉独特的气韵神情表现出来,同时“含情目”具有灵性之光,但是却是“似喜非喜”的,暗示其悲剧命运。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比较法,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需要教师能找准一个点来进行分析,无论是《祝福》还是《红楼梦》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对眼睛的描写都十分传神。当然这只是分析人物形象时的一个方面。
  高中生在阅读小说时,应该做到对小说作品作“总体阅读”,即将这部小说的情节理出一个线索后,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画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学生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小说部分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心智活动。理想中的作文教学课堂是师者一词既出便如一石击起浪千层,思维与思维互相撞击,灵感与灵感相互碰撞,师生文思如泉,绝妙美文应时而生,字字珠玑如白居易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个性无限张扬的魅力语言灵光不经意间乍现。整个作文课堂应如一个磁场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心醉神迷,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说辞毫不夸张与张扬,也更不是空中楼阁,没有构建
不少教师反映:初三语文课堂“一直很安静”,面对强大的“安静势力”缺乏作为。其实不作为的态度来源有二:一,基于年龄考虑。学生渐形成了自我意识,有人担心看法不正确会招致耻笑;有人怕频繁回答会被冠以“爱出风头”的名号。教师无解决之道。二,基于学段考虑。初三只求复习时间充裕,学生答案一致。教师无解决必要。这些成了愿意让课堂保持沉默的初三教师不能说的秘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就目前看,小处说,一部分学生过于依
如果政府在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不作为就会使得政府公信力丧失、政民关系的紧张错位,进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以民为本"、"为政以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有其教学规律,应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学习基本的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课堂上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也不管涉及何种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应怎样进行语言实践呢?   一、情境演说,丰富语言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
教师课堂巡视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它不仅能使教师捕捉和发现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生动、鲜活的教学问题,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还能很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老师授课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们独立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更要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让学生敢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激扬青春梦,实现自身远大抱负的素质支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