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借助感官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注重基础知识、结合学科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培养;思维;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联系密切。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教育就必须要求每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探究出一条综合渠道,让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迁移、互相渗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综合体,如环境的研究涉及了好多因素,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涉及历史、生态、人地、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凭借可视直觉资料,巩固言语表达能力
思维的起点就是感官材料引起的感性认识,就是对具体、形象的可视材料进行调整、切割、加工、组合,提升到对感知事物的本质、特性、规律周期的理智考虑。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教师必须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的形象或不同地区的同一事物特点通过形象资料和实物进行展示,随时随地进行必要的讲解、点拨,激起学生的欲望。同时,必须让学生用恰到的词语进行表达,这样既达到了强化巩固语言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水系”的课程中,比较电子白板和截图,明显能看出长江下游的流域面积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与常态不同的现象可作为学生从直觉到抽象的一种训练素材。大家都知道长江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长江三角洲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长江干道。如果从流域的平面图中观察,学生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现实的结论。事实上教师在讲解长江中游特点时,已经把原因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
二、重视基础知识训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培养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就是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考试不能脱离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因此,学生对基础知识必须记得牢固、仔细,才能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灵活解答。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能力,能力是结果,知识是基础,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自然也就没有了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在循环的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点的巩固复习。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分类、分章、分节建立知识体系,不断深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网络的结构系统,让智慧的大脑逐渐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地理知识储存库和处理器,做到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灵活。其次,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陈述性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既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又要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还要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这些系统梳理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又使之掌握了地理知识。
三、结合学科特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学科知识丰富,上至天文星空,下至飞禽走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山水、节日自然等多种角度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兴奋、活跃,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是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都是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学会思考,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热点焦点
新课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所以,这几年的中考出题方向也发生了改变,逐渐由理论到实际。许多生活中的现实問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立意命题,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又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然后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判。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键词:培养;思维;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联系密切。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教育就必须要求每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探究出一条综合渠道,让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迁移、互相渗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综合体,如环境的研究涉及了好多因素,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涉及历史、生态、人地、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凭借可视直觉资料,巩固言语表达能力
思维的起点就是感官材料引起的感性认识,就是对具体、形象的可视材料进行调整、切割、加工、组合,提升到对感知事物的本质、特性、规律周期的理智考虑。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教师必须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的形象或不同地区的同一事物特点通过形象资料和实物进行展示,随时随地进行必要的讲解、点拨,激起学生的欲望。同时,必须让学生用恰到的词语进行表达,这样既达到了强化巩固语言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水系”的课程中,比较电子白板和截图,明显能看出长江下游的流域面积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与常态不同的现象可作为学生从直觉到抽象的一种训练素材。大家都知道长江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长江三角洲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长江干道。如果从流域的平面图中观察,学生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现实的结论。事实上教师在讲解长江中游特点时,已经把原因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
二、重视基础知识训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培养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就是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考试不能脱离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因此,学生对基础知识必须记得牢固、仔细,才能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灵活解答。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能力,能力是结果,知识是基础,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自然也就没有了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在循环的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点的巩固复习。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分类、分章、分节建立知识体系,不断深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网络的结构系统,让智慧的大脑逐渐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地理知识储存库和处理器,做到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灵活。其次,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陈述性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既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又要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还要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这些系统梳理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又使之掌握了地理知识。
三、结合学科特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学科知识丰富,上至天文星空,下至飞禽走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山水、节日自然等多种角度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兴奋、活跃,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是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都是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学会思考,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热点焦点
新课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所以,这几年的中考出题方向也发生了改变,逐渐由理论到实际。许多生活中的现实問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立意命题,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又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然后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判。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