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础,也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幼儿游戏活动中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有关知识。利用幼儿极为喜欢的游戏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运用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
游戏活动要有利于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一个游戏,教育目标不同,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如“抢椅子”的游戏。第一次游戏:准备比幼儿人数少1的椅子,幼儿听到信号后,每人找一把椅子,这可以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反映的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个游戏,使幼儿懂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当老师提出:“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总有一个幼儿找不到椅子?”幼儿由于有了切身的体验,就会明白数量的多与少。第二次游戏:5把椅子,5个幼儿。结果每个幼儿都找到了椅子,孩子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就以“检查是否每个幼儿都找到了椅子”为名,进行一把椅子一个小朋友的对应示范,椅子与小朋友对应比较,没有坐不上椅子的小朋友。于是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游戏,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很容易比较出数量的多少。这样“找椅子”的游戏便能在玩中发展幼儿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如果说在比较多少时,运用的是“开飞机”的游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开飞机的动作,虽然满足了幼儿四散跑的要求,但达不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甚至有时会引起幼儿过度的兴奋,干扰知识的学习。
二、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必须与各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相符合
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有较明显的差异。如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对游戏的过程感兴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到大班的幼儿对活动的结果十分重视。
根据这一特点,小班和中、大班的游戏设计与运用应有差别。小班的游戏活动宜设计单一的教育内容,并尽可能让全体幼儿参加。如:区别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区别“1”和“许多”的“拔萝卜”的游戏。中班可把这个教育内容通过游戏活动以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如“小猫钓鱼”,把钓的鱼收起来,放进桶里,让猫妈妈比比谁钓的鱼多,使幼儿在带有故事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的形成、数数和数的多少等。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多带有竞赛的成分,如“登高山”、“夺阵地”,以满足幼儿的竞赛心理,促进他们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游戏活动能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幼儿的情绪高涨,容易把抽象的概念记在脑子里。
三、游戏活动的安排稍作变化,教学要求逐步提高
在安排上,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加大难度条件,容易吸引幼儿对游戏全过程持续地关注。
如:大班常用“翻卡片”游戏,就是将写有数字的卡片翻转贴,游戏本身的要求是翻得快、翻得准。第一次,将卡片按从左到右、从大到小的顺序贴;第二次,将卡片按从左到右、从小到大的顺序贴;第三次,将单数贴左边,将双数贴右边;第四次,找数字的相邻数。贴卡片的方法有所改变,教学要求也逐步提高。
四、游戏活动的应用要配合必要的教具,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想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来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如大班幼儿在进行拼圆和拆圆(把一个圆拆成不同两部分)的游戏后,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告诉老师:三个数中有一个大数、两个小数,这个大数正巧分成两个小数,两个小数合起来正巧是这个大数。再如:学倒数时,把15块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积木提供给幼儿,要求取一定数量的积木搭成楼梯,让幼儿在帮助小动物“下楼”的游戏活动中,多次反复地练习5以内倒着数,使得“走楼梯”这一游戏活动为幼儿倒数的学习发挥了作用。
幼儿生活在游戏世界之中,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并不是难事,只要目的明确,运用得当,便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运用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
游戏活动要有利于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一个游戏,教育目标不同,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如“抢椅子”的游戏。第一次游戏:准备比幼儿人数少1的椅子,幼儿听到信号后,每人找一把椅子,这可以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反映的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个游戏,使幼儿懂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当老师提出:“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总有一个幼儿找不到椅子?”幼儿由于有了切身的体验,就会明白数量的多与少。第二次游戏:5把椅子,5个幼儿。结果每个幼儿都找到了椅子,孩子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就以“检查是否每个幼儿都找到了椅子”为名,进行一把椅子一个小朋友的对应示范,椅子与小朋友对应比较,没有坐不上椅子的小朋友。于是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游戏,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很容易比较出数量的多少。这样“找椅子”的游戏便能在玩中发展幼儿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如果说在比较多少时,运用的是“开飞机”的游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开飞机的动作,虽然满足了幼儿四散跑的要求,但达不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甚至有时会引起幼儿过度的兴奋,干扰知识的学习。
二、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必须与各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相符合
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有较明显的差异。如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对游戏的过程感兴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到大班的幼儿对活动的结果十分重视。
根据这一特点,小班和中、大班的游戏设计与运用应有差别。小班的游戏活动宜设计单一的教育内容,并尽可能让全体幼儿参加。如:区别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区别“1”和“许多”的“拔萝卜”的游戏。中班可把这个教育内容通过游戏活动以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如“小猫钓鱼”,把钓的鱼收起来,放进桶里,让猫妈妈比比谁钓的鱼多,使幼儿在带有故事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的形成、数数和数的多少等。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多带有竞赛的成分,如“登高山”、“夺阵地”,以满足幼儿的竞赛心理,促进他们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游戏活动能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幼儿的情绪高涨,容易把抽象的概念记在脑子里。
三、游戏活动的安排稍作变化,教学要求逐步提高
在安排上,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加大难度条件,容易吸引幼儿对游戏全过程持续地关注。
如:大班常用“翻卡片”游戏,就是将写有数字的卡片翻转贴,游戏本身的要求是翻得快、翻得准。第一次,将卡片按从左到右、从大到小的顺序贴;第二次,将卡片按从左到右、从小到大的顺序贴;第三次,将单数贴左边,将双数贴右边;第四次,找数字的相邻数。贴卡片的方法有所改变,教学要求也逐步提高。
四、游戏活动的应用要配合必要的教具,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想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来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如大班幼儿在进行拼圆和拆圆(把一个圆拆成不同两部分)的游戏后,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告诉老师:三个数中有一个大数、两个小数,这个大数正巧分成两个小数,两个小数合起来正巧是这个大数。再如:学倒数时,把15块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积木提供给幼儿,要求取一定数量的积木搭成楼梯,让幼儿在帮助小动物“下楼”的游戏活动中,多次反复地练习5以内倒着数,使得“走楼梯”这一游戏活动为幼儿倒数的学习发挥了作用。
幼儿生活在游戏世界之中,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并不是难事,只要目的明确,运用得当,便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