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因为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中国正因为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较快,使原来贫困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世界经济、文化强国。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探析
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遗产。它凝结积累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创造的结晶。
中国历代各大家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和作用,就其影响来说,其中道、佛、儒等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清元明理学以及清学,他们都十分注重礼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注重人伦政治,把礼学神学化、理学化,并强调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显然,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作用。
2.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经常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绝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文化本身就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正是由于它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优良成果,所以它能長期地独立发展。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引进、消化外来文化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11世纪,由印度传入佛教文化;第二次是17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实施的大规模文化扩张。而这两次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曾使中国本土文化显得十分仓皇,完全处在尴尬应对的窘境之中。中国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经过大规模文化渗透以后,甚至是遭到了外来文化的肆虐,才萌生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举措。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在发展阶段,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抵触。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发展,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环境
1.文化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知识、信息和人的创新活动提升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正在向世界性的文化转变,并在文化的时代主题、国际潮流、传播形式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文明共存共嬴,每个民族的文化进步都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第二,文化多样化对政治形成了强大的反作用;第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软力量”,增强文化的贡献力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第四,全球化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全球文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第五,文化传播走向信息科技时代,创新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杠杆。
2.加入WTO
中国文化制度与WTO的对接也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一方面西方文化最为优秀和先进的部分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它包括现代商业管理、企业管理、财政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等等。另一方面,西方又把他们的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渠道塞进了中国的文化市场。
3.中国文化的内在桎梏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必须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同时,我国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三、中国文化发展策略浅析
1.牢牢把握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应当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理念吸收进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强大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来提高文化生产力,提高中国教育、新闻、传播、文艺等事业的综合实力,还要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工作,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反科学、反文明、反现代化的愚昧迷信意识的能力。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要求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比如,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文艺下乡”活动,就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典范。我国广袤的山区,特别一些偏远地区群众文娱生活贫乏。富裕地区可以拿出资金请高档专业团体来演出,而贫困山区却难以企及,因而具有较高水平演出较少涉足山区。文艺下乡活动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喜闻乐见的作品,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准。
2.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市场管理
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不但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现阶段,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化较快,而广播电视事业和文化娱乐业步子较慢,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民族文化产业更是还不成气候,难以提供大规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群众需求。就拿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来说,由于资金来源较为缺乏,创作人才相对偏少,所以演来演去还是那些老剧目,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少,一些年轻演员纷纷转行,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行内人士担忧,老百姓更是担忧。与此相反的是,好来坞的娱乐业、意大利的歌剧和英国的古典音乐等,由于引导得当、管理先进,得以蓬勃发展,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3.博采众长,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文化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四个创新”。第一,内容创新。特别是重大文化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创新,提出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有意义的重大文化主题;第二,形式创新,如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题材、体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宝库等;第三,技术创新。采用新的创造手段和文化宝库等;第四,体制创新。这种文化体制,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具有强大的创新机制。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作为岭南文化代表之一的粤剧,例如把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改编成中国传统的粤剧在澳大利亚著名剧院上演,在澳大利亚引起了中国粤剧的轰动,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驱。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使中国的文化事业得以充分繁荣,一定程度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探析
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遗产。它凝结积累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创造的结晶。
中国历代各大家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和作用,就其影响来说,其中道、佛、儒等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清元明理学以及清学,他们都十分注重礼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注重人伦政治,把礼学神学化、理学化,并强调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显然,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作用。
2.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经常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绝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文化本身就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正是由于它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优良成果,所以它能長期地独立发展。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引进、消化外来文化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11世纪,由印度传入佛教文化;第二次是17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实施的大规模文化扩张。而这两次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曾使中国本土文化显得十分仓皇,完全处在尴尬应对的窘境之中。中国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经过大规模文化渗透以后,甚至是遭到了外来文化的肆虐,才萌生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举措。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在发展阶段,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抵触。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发展,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环境
1.文化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知识、信息和人的创新活动提升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正在向世界性的文化转变,并在文化的时代主题、国际潮流、传播形式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文明共存共嬴,每个民族的文化进步都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第二,文化多样化对政治形成了强大的反作用;第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软力量”,增强文化的贡献力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第四,全球化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全球文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第五,文化传播走向信息科技时代,创新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杠杆。
2.加入WTO
中国文化制度与WTO的对接也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一方面西方文化最为优秀和先进的部分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它包括现代商业管理、企业管理、财政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等等。另一方面,西方又把他们的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渠道塞进了中国的文化市场。
3.中国文化的内在桎梏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必须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同时,我国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三、中国文化发展策略浅析
1.牢牢把握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应当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理念吸收进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强大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来提高文化生产力,提高中国教育、新闻、传播、文艺等事业的综合实力,还要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工作,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反科学、反文明、反现代化的愚昧迷信意识的能力。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要求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比如,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文艺下乡”活动,就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典范。我国广袤的山区,特别一些偏远地区群众文娱生活贫乏。富裕地区可以拿出资金请高档专业团体来演出,而贫困山区却难以企及,因而具有较高水平演出较少涉足山区。文艺下乡活动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喜闻乐见的作品,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准。
2.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市场管理
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不但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现阶段,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化较快,而广播电视事业和文化娱乐业步子较慢,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民族文化产业更是还不成气候,难以提供大规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群众需求。就拿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来说,由于资金来源较为缺乏,创作人才相对偏少,所以演来演去还是那些老剧目,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少,一些年轻演员纷纷转行,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行内人士担忧,老百姓更是担忧。与此相反的是,好来坞的娱乐业、意大利的歌剧和英国的古典音乐等,由于引导得当、管理先进,得以蓬勃发展,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3.博采众长,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文化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四个创新”。第一,内容创新。特别是重大文化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创新,提出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有意义的重大文化主题;第二,形式创新,如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题材、体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宝库等;第三,技术创新。采用新的创造手段和文化宝库等;第四,体制创新。这种文化体制,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具有强大的创新机制。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作为岭南文化代表之一的粤剧,例如把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改编成中国传统的粤剧在澳大利亚著名剧院上演,在澳大利亚引起了中国粤剧的轰动,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驱。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使中国的文化事业得以充分繁荣,一定程度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