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积极开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应当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立足优秀文化的传承为根基,以着眼师生快乐的成长为目标,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为重点,以完善评价监测的制度为关键,通过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翰墨修身课程、传统美德课程、传统艺术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 课程开发
教育要有根,有根则有所立;教育要有魂,有魂则有所依。教育如果没有根,就会失去定力,就会随波逐流,就会见风使舵、盲从妄求;教育如果没有魂,就会失去分量,就会浮泛肤浅,就会进退失据、自误误人。教育的根是什么?是文化,是经典。教育的魂是什么?是道德,是修养。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是立德树人,是正己化人。
小学阶段是孩子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积极开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但如何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何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管理有机结合?如何开设好国学课程又不增加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当前阻碍广大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特别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建校之初,学校立志于做有根有魂的教育,着力探索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学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的原则是:立足文化,依托经典,涵养德性,培育才情。推进实施的思路是:以立足优秀文化的传承为根基,以着眼师生快乐的成长为目标,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为重点,以完善评价监测的制度为关键。依据以上原则和思路开设了四大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翰墨修身课程、传统美德课程、传统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通过经典诵读课程,以传统文化厚重学生的人文底蕴
经以载道,文以化人。教育的根基在文化,文化的根基在国学,国学的根基在经典。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经典谈文化,不能抛弃经典谈传承。古往今来,那些匡时济世、平治天下的贤者,无不胸藏万卷、学富五车;那些经天纬地、旋乾转坤的社稷栋梁,也往往都贯通经史、学养深厚!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成大器、做大事、有大作为的汗青人物,还得从读经诵典开始。
为此,学校特参照传统私塾教育古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该课程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立足经典,整本推进,不删减、不节选。为此,精选了六部经典、240多首古诗,编制了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二是在次第上,参考私塾古制,按照先蒙学、后经学、间以诗词的顺序进行。三是在学法上,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采用“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的原则,强调诵读遍数,注重自然成诵。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子衿国学社,加强了古诗文吟诵方面的培训和推广。四是在评价上,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都侧重赏识性和激励性,促成诵读兴趣,激发学习潜力。在具体操作上,学校有三点做法:一是明确读经时间,专门拿出30分钟语文早读时间读经诵典,天天坚持。每周安排1节国学课,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也用来读经诵典。二是内容分解,把六部经典、240多首古诗分配到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和每个周,细化读经任务,少量有序推进。三是积极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深入推动学生学习经典,同时带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读经。通过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开发心智、开阔心胸、开阔心界,使学生的德行、文化等素质得到全面熏陶,涵育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翰墨修身课程,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传统的私塾教育基本上只有两项课程:一是读经,二是写仿。读经就是诵读国学经典,写仿就是学些软笔书法。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培养孩子写毛笔字呢?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书法是习字,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二,书法是艺术,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高雅的审美能力;第三,书法是修身,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人的耐心、定力和静气。“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一个孩子小时候把字写得端端正正,将来做事也会有条有理、有板有眼;把字写得美观大方,那他将来对待事务、对待生活,就不会随便、不会放任、不会浮泛,而这也正是自古以来私塾教育特别重视书法的原因所在。另外,临沂作为全国书法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有着传承已久的书法学习氛围和传统。行书和楷书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人物——王羲之和颜真卿都出自临沂,所以临沂的教育有责任把书法教育传承好。
为了真正把书法教学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每周一节大课。每周专门安排一节写字课(一、二年级)或书法课(三至六年级),由语文教师或专职书法教师担任教学。二是每天中午一节写字小课。三是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练字活动,进一步加强书写训练与指导,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四是每年3月启动“写字修身,翰墨育人”书法节,活动贯穿全年,推动提升书法教学的效果。目前,学校写字教学在师资、场地、教材、课程、培训、评价等方面都已逐步完善。一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书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015年9月教育部举办的“人教墨香”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共展出作品50件,山东有5件,临沂有3件,臨沂杏园小学学生的作品就有2件。
三、通过传统美德课程,以传统文化润育学生的人格品质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弘扬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当代的青少年而言,传统美德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引导孩子传承美德、学会做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真正的教育是人品的塑造,是精神的培养,是人生格局的奠基。 为此,学校依托每月的重大传统节日,适时、系统地推出了传统美德系列课程,让孩子在活动中学做人、学做事。具体包括:每年3月,依托“雷锋节”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和奉献品质;每年“三八”节、教师节,推出“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每年清明节,组织“祭奠英烈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每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传统美德系列课程,推出“养正主题月”活动。每月围绕一个节日,聚焦一个美德,利用现有平台,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主题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每月重大传统节日或有影响力的纪念日,结合学校工作的需要等,為每月确定一个德育主题,统一主题,集中力量,立体开展,深度影响学生。每月一个主题,月月开展,坚持六年。目前一共设计了八次“养正主题月”活动,依次为:3月“善德美行”,4月“连根养根”,5月“孝亲尊长”,6月“童心同乐”,9月“亲师敬学”,10月“家国天下”,11月“知恩报恩”,12月“热爱生命”。主题确定后,动员年级、班级、社团、教师、学生等所有力量,利用升旗仪式、班会、文字、板报、视频、征文、演讲、表演等各种平台和途径全面开展。让孩子在全方位、立体式、主题化的系列德育活动中,学做事、学做人。
四、通过特色艺术课程,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高雅爱好
优秀传统艺术是最外显的、最接地气的、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教育的视角看传统艺术,它既是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掌握一项传统艺术,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休闲怡情,对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情和高雅兴趣都有奠基性的作用。
传统艺术项目种类繁多,如何选取项目、开设课程呢?在这方面,学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哪些传统艺术具有教育的特性和价值?二是哪些传统艺术适合通过学校来传承?三是学校具不具备传承传统艺术的条件和师资?基于这些考虑,学校最终面向学生开设了陶笛、竖笛、绘画和剪纸课程,并适时地开展了传统艺术微课程,如学做中国结、画脸谱、太极拳、泥塑、扎风筝、放风筝、跳绳、踢毽子等传统艺术活动。选择民族乐器陶笛、竖笛进行教学,是希望从陶笛、竖笛开始,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民族音乐的世界,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开设绘画、剪纸课程和其他传统艺术微课程,是想通过欣赏、学习这些精美的传统艺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其创新意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课程、活动的开展,拉近传统文化与孩子的距离,通过不断地熏陶,从而健全人格、开智启慧、培养定力和耐力、积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进而通过孩子带动家庭,通过家庭逐步影响社会。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有传承的教育,做有根有魂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 课程开发
教育要有根,有根则有所立;教育要有魂,有魂则有所依。教育如果没有根,就会失去定力,就会随波逐流,就会见风使舵、盲从妄求;教育如果没有魂,就会失去分量,就会浮泛肤浅,就会进退失据、自误误人。教育的根是什么?是文化,是经典。教育的魂是什么?是道德,是修养。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是立德树人,是正己化人。
小学阶段是孩子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积极开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但如何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何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管理有机结合?如何开设好国学课程又不增加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当前阻碍广大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特别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建校之初,学校立志于做有根有魂的教育,着力探索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学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的原则是:立足文化,依托经典,涵养德性,培育才情。推进实施的思路是:以立足优秀文化的传承为根基,以着眼师生快乐的成长为目标,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为重点,以完善评价监测的制度为关键。依据以上原则和思路开设了四大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翰墨修身课程、传统美德课程、传统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通过经典诵读课程,以传统文化厚重学生的人文底蕴
经以载道,文以化人。教育的根基在文化,文化的根基在国学,国学的根基在经典。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经典谈文化,不能抛弃经典谈传承。古往今来,那些匡时济世、平治天下的贤者,无不胸藏万卷、学富五车;那些经天纬地、旋乾转坤的社稷栋梁,也往往都贯通经史、学养深厚!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成大器、做大事、有大作为的汗青人物,还得从读经诵典开始。
为此,学校特参照传统私塾教育古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该课程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立足经典,整本推进,不删减、不节选。为此,精选了六部经典、240多首古诗,编制了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二是在次第上,参考私塾古制,按照先蒙学、后经学、间以诗词的顺序进行。三是在学法上,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采用“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的原则,强调诵读遍数,注重自然成诵。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子衿国学社,加强了古诗文吟诵方面的培训和推广。四是在评价上,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都侧重赏识性和激励性,促成诵读兴趣,激发学习潜力。在具体操作上,学校有三点做法:一是明确读经时间,专门拿出30分钟语文早读时间读经诵典,天天坚持。每周安排1节国学课,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也用来读经诵典。二是内容分解,把六部经典、240多首古诗分配到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和每个周,细化读经任务,少量有序推进。三是积极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深入推动学生学习经典,同时带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读经。通过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开发心智、开阔心胸、开阔心界,使学生的德行、文化等素质得到全面熏陶,涵育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翰墨修身课程,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传统的私塾教育基本上只有两项课程:一是读经,二是写仿。读经就是诵读国学经典,写仿就是学些软笔书法。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培养孩子写毛笔字呢?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书法是习字,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二,书法是艺术,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高雅的审美能力;第三,书法是修身,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人的耐心、定力和静气。“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一个孩子小时候把字写得端端正正,将来做事也会有条有理、有板有眼;把字写得美观大方,那他将来对待事务、对待生活,就不会随便、不会放任、不会浮泛,而这也正是自古以来私塾教育特别重视书法的原因所在。另外,临沂作为全国书法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有着传承已久的书法学习氛围和传统。行书和楷书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人物——王羲之和颜真卿都出自临沂,所以临沂的教育有责任把书法教育传承好。
为了真正把书法教学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每周一节大课。每周专门安排一节写字课(一、二年级)或书法课(三至六年级),由语文教师或专职书法教师担任教学。二是每天中午一节写字小课。三是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练字活动,进一步加强书写训练与指导,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四是每年3月启动“写字修身,翰墨育人”书法节,活动贯穿全年,推动提升书法教学的效果。目前,学校写字教学在师资、场地、教材、课程、培训、评价等方面都已逐步完善。一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书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015年9月教育部举办的“人教墨香”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共展出作品50件,山东有5件,临沂有3件,臨沂杏园小学学生的作品就有2件。
三、通过传统美德课程,以传统文化润育学生的人格品质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弘扬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当代的青少年而言,传统美德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引导孩子传承美德、学会做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真正的教育是人品的塑造,是精神的培养,是人生格局的奠基。 为此,学校依托每月的重大传统节日,适时、系统地推出了传统美德系列课程,让孩子在活动中学做人、学做事。具体包括:每年3月,依托“雷锋节”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和奉献品质;每年“三八”节、教师节,推出“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每年清明节,组织“祭奠英烈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每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传统美德系列课程,推出“养正主题月”活动。每月围绕一个节日,聚焦一个美德,利用现有平台,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主题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每月重大传统节日或有影响力的纪念日,结合学校工作的需要等,為每月确定一个德育主题,统一主题,集中力量,立体开展,深度影响学生。每月一个主题,月月开展,坚持六年。目前一共设计了八次“养正主题月”活动,依次为:3月“善德美行”,4月“连根养根”,5月“孝亲尊长”,6月“童心同乐”,9月“亲师敬学”,10月“家国天下”,11月“知恩报恩”,12月“热爱生命”。主题确定后,动员年级、班级、社团、教师、学生等所有力量,利用升旗仪式、班会、文字、板报、视频、征文、演讲、表演等各种平台和途径全面开展。让孩子在全方位、立体式、主题化的系列德育活动中,学做事、学做人。
四、通过特色艺术课程,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高雅爱好
优秀传统艺术是最外显的、最接地气的、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教育的视角看传统艺术,它既是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掌握一项传统艺术,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休闲怡情,对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情和高雅兴趣都有奠基性的作用。
传统艺术项目种类繁多,如何选取项目、开设课程呢?在这方面,学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哪些传统艺术具有教育的特性和价值?二是哪些传统艺术适合通过学校来传承?三是学校具不具备传承传统艺术的条件和师资?基于这些考虑,学校最终面向学生开设了陶笛、竖笛、绘画和剪纸课程,并适时地开展了传统艺术微课程,如学做中国结、画脸谱、太极拳、泥塑、扎风筝、放风筝、跳绳、踢毽子等传统艺术活动。选择民族乐器陶笛、竖笛进行教学,是希望从陶笛、竖笛开始,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民族音乐的世界,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开设绘画、剪纸课程和其他传统艺术微课程,是想通过欣赏、学习这些精美的传统艺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其创新意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课程、活动的开展,拉近传统文化与孩子的距离,通过不断地熏陶,从而健全人格、开智启慧、培养定力和耐力、积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进而通过孩子带动家庭,通过家庭逐步影响社会。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有传承的教育,做有根有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