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明中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在社会商业化、全球经济化的大环境的今天,中国传统书画的这个行业,面临着传统艺术与信息社会融合并进,继承传统书画与创新、繁荣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互联网作为现代传播的新潮流、新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为传播传统书画带来了新的革命。互联网通过对传统书画的传播,突出了传统书画的交流,展示了传统的书画作品,并且用规范化的互联网书画交易的平台,从而把传统书画艺术的特点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关键词:互联网;书画艺术;文化传承;书画传播;书画交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他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英文:internet),和他同义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网际网、英特网等等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相连接,形成一个逻辑性完整的大的国际网络,然后在这个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可以完全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的网络,我们称作他为我们现代生活常用的互联网,就是相互链接在一起的网络,我们可以用互联网通讯、社交、学习与交流或者进行网络交易等等,我们以往要出门的事情已经完全被网上操作所替代,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方便。可以说,你一打开生活就是一个互联网桌面!但是,有一件事情还是千古不变,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书画,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之一。依然是要用传统的笔墨纸砚、而且画家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笔墨和其他国家在造型上色彩上的全部理解,构建中国画的精气神,扩展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都是要为内心感受而服务的,抓住这些才能实现延续与创新,这些都无法用电脑和互联网替代的一种艺术行为。但是,传统书画作品的展览、书画交流都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传统书画艺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平台。虽然,它给现在的书画爱好者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使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在互联网的平台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让传统书画与现代书画融合与借鉴,让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得以传承与创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实现一种新型的文化革命,就是使书画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互联网已经把全球变成了一个思想文化交流的会场,变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的沙龙。互联网对于传统书画的信息的浏览量与日俱增,使更多的非傳统书画爱好者们对其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互联网有利于迅速普及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理念,它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交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也为复杂多元以及错误丑恶的思想文化的蔓延,洞开了方便之门。由于网络使文化变得“快餐化”,类型文学和娱乐文化将替代纯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娱乐至死”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要秉承着对传统书画文化的责任感摒弃互联网中对传统书画的错误理解,使之永驻正能量。
网络给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要在发扬互联网文化的同时,需要更多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书画文化走向国际化。这不仅只是涉及到国内传播,更重要的是发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国外更了解我们的文化,促进我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并不断提升自己,让在线艺术市场不断扩大。在扩大影响的同时要弥补我们的市场空白,联合和鼓励各界的艺术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提高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大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我们的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我们要积极善用网络更好的展现积极的一面。
艺术鉴赏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我们要结合互联网与传统书画的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条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对艺术鉴赏的能力,让互联网与艺术鉴赏的结合加速改变世界,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偏见和冷漠,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容量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宝贵财富。
互联网时代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盛行、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它已经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活动中。在互联网与传统书画的完美结合中,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交流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人们不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来共享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的传统书画,从而更好的提高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的能力,让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和身边每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话题的人连接上,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大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我们祖国最优秀文化的书画艺术,以及现代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对弘扬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让中国和艺术走出国门,走出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一个正在实现并值得期待的目标。
指导老师:阮宾
参考文献:
[1] 曾凡忠.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书法艺术网络传播城[J].2016.
[2] 田生湖 赵学敏 段海波.[M]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年第九期.
[3] (英)约翰诺朱萍.科普中国[M].美国:阿帕网社,1969.
[4] 杨乐.网络: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途径.[J].2010(10)
[5] 王镛.美术.中国历史画传统与当代历史画创作.[J].2017.04
[6] 张绍兴.永恒的美[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 刘金荣.不可称量物侵害制度立法模式选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
关键词:互联网;书画艺术;文化传承;书画传播;书画交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他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英文:internet),和他同义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网际网、英特网等等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相连接,形成一个逻辑性完整的大的国际网络,然后在这个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可以完全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的网络,我们称作他为我们现代生活常用的互联网,就是相互链接在一起的网络,我们可以用互联网通讯、社交、学习与交流或者进行网络交易等等,我们以往要出门的事情已经完全被网上操作所替代,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方便。可以说,你一打开生活就是一个互联网桌面!但是,有一件事情还是千古不变,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书画,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之一。依然是要用传统的笔墨纸砚、而且画家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笔墨和其他国家在造型上色彩上的全部理解,构建中国画的精气神,扩展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都是要为内心感受而服务的,抓住这些才能实现延续与创新,这些都无法用电脑和互联网替代的一种艺术行为。但是,传统书画作品的展览、书画交流都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传统书画艺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平台。虽然,它给现在的书画爱好者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使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在互联网的平台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让传统书画与现代书画融合与借鉴,让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得以传承与创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实现一种新型的文化革命,就是使书画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互联网已经把全球变成了一个思想文化交流的会场,变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的沙龙。互联网对于传统书画的信息的浏览量与日俱增,使更多的非傳统书画爱好者们对其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互联网有利于迅速普及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理念,它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交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也为复杂多元以及错误丑恶的思想文化的蔓延,洞开了方便之门。由于网络使文化变得“快餐化”,类型文学和娱乐文化将替代纯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娱乐至死”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要秉承着对传统书画文化的责任感摒弃互联网中对传统书画的错误理解,使之永驻正能量。
网络给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要在发扬互联网文化的同时,需要更多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书画文化走向国际化。这不仅只是涉及到国内传播,更重要的是发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国外更了解我们的文化,促进我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并不断提升自己,让在线艺术市场不断扩大。在扩大影响的同时要弥补我们的市场空白,联合和鼓励各界的艺术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提高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大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我们的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我们要积极善用网络更好的展现积极的一面。
艺术鉴赏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我们要结合互联网与传统书画的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条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对艺术鉴赏的能力,让互联网与艺术鉴赏的结合加速改变世界,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偏见和冷漠,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容量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宝贵财富。
互联网时代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盛行、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它已经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活动中。在互联网与传统书画的完美结合中,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交流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人们不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来共享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的传统书画,从而更好的提高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的能力,让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和身边每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话题的人连接上,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大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我们祖国最优秀文化的书画艺术,以及现代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对弘扬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让中国和艺术走出国门,走出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一个正在实现并值得期待的目标。
指导老师:阮宾
参考文献:
[1] 曾凡忠.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书法艺术网络传播城[J].2016.
[2] 田生湖 赵学敏 段海波.[M]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年第九期.
[3] (英)约翰诺朱萍.科普中国[M].美国:阿帕网社,1969.
[4] 杨乐.网络: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途径.[J].2010(10)
[5] 王镛.美术.中国历史画传统与当代历史画创作.[J].2017.04
[6] 张绍兴.永恒的美[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 刘金荣.不可称量物侵害制度立法模式选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