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泪洒豆满江》中的朝鲜移民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is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世纪初,很多不甘忍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民越过图们江(朝鲜称之为豆满江),来到我国东北,开始了新的生活,并最后形成了今天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本文通过解读长篇小说《泪洒豆满江》,来研究这段朝鲜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民族迁徙,详细阐述了中朝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境内的朝鲜族形成过程、形成方式、民族风俗等历史内容。对于这一段文字记录很少的历史,本文的研究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泪洒豆满江》 朝鲜史 民族迁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源于一定时期的历史,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文面貌的生动再现。即使如《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幻想小说,其中也能找到历史的痕迹。同时,文学作品又是历史事件的一种记录方式,很多无法从史料中找到记载的历史事件却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记述。这就是文学和历史的互文性。
  山水相连的中朝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是一对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岁月变迁,两国政权诸多更迭,但仍然没有阻挡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今天中朝是以东流的图们江和西流的鸭绿江为界河,以长白山为界山,便利的交通为两国的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朝鲜人民或从水路渡过图们江,或从陆路翻越长白山,来到我国东北开始移民生活。这种移民潮流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在20世纪初,日本吞并朝鲜以后,对朝鲜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致使朝鲜人民民不聊生,朝鲜半岛矛盾日益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朝鲜人迁移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定居、繁衍,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可关于这段历史在史料中却鲜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历史的真实。《泪洒豆满江》就是这样一部真实再现当时历史的史诗巨著。研究这部作品,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境内的朝鲜族的民族习惯,理解我国和朝鲜多年形成的兄弟友谊,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从互文的角度研究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二 朝鲜移民文学的演变
  
  作为反映当时朝鲜移民来到中国以后的生活和思想的新兴文学,早期主要是简单描写移民生活的一些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从朝鲜移民最早的迁入期到20年代末的初期阶段,我们在朝鲜移民文学中很难找到与当时的朝鲜文学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朝鲜移民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个时期活跃在朝鲜文坛的作家大多是在朝鲜就已经成名的诗人和作家。他们为了躲避日本残酷的统治才背井离乡来到中国,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大多表现国家灭亡的悲愤情绪和对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从30年代末期开始,受日本帝国主义“开拓移民”政策的影响,许多移民朝鲜作家主要开始尝试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朝鲜民族根源和民族性的认识问题,所以这类作品中大多探寻移民初期的人民生活和民族足迹,其代表人物有金昌杰、安秀吉等小说家和李旭、金昭奎等诗人。后来到中国的许多朝鲜族作家,也就是移民中国并把朝鲜族文化和当地的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最后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移民朝鲜族作家,开始通过更多样的文学形式把朝鲜移民写入文学作品。由于这类作家和中国的民众一起参与了对荒原的开垦,也一起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所以他们和早期的朝鲜移民作家不同,他们把中国也当做自己的另外一个祖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也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类作品中的朝鲜移民渐渐有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这类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群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朝鲜族。这类文学作品区别之前的朝鲜移民文学在于,除了保留了朝鲜文学的一些特性之外,它们还表现了强烈的定居意识和望乡意识。相对于早期的朝鲜移民作品中只把中国当成一个避难所,这类新兴的朝鲜文学无疑更具有时代特色和进步意识。而这类作品中所表现的民族文化也不单纯是传统朝鲜文化,而是将朝鲜文化和中国当地文化结合的别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文化。
  朝鲜移民的过程是异常复杂和艰辛的。很多人把自己的灵魂留在了图们江,留在了长白山。即使移民来到中国,他们的命运也仍然曲折多舛。当时很多农民把移民地点选择在广阔富饶的东北区域,但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士则把移民地点选择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他们认为这些大城市更容易进行民族的复兴运动。正因为如此,能够真正扎根东北,把今天中国朝鲜族形成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思想意识表达完整的作家少之又少。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作品对朝鲜移民历史表述的不完整性和不客观性。
  即使到了解放以后,这种现象仍然延续着。在当代朝鲜文学作品中表现朝鲜移民初期生活的作品很少。直到1982年李根全出版了长篇小说《苦难的年代》才弥补了文学作品中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缺憾。崔红一正是在吸取了《苦难的年代》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的情况下,把20世纪初作为了展现民族性的主要时代背景,完成了移民题材长篇小说《泪洒豆满江》。而这部作品也同《苦难的年代》一样成为了朝鲜族移民文学的代表作。这就是《泪洒豆满江》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开始通过解读这篇小说来追述那段尘封已久却又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 朝鲜移民的过程和垦荒人的思想转变
  
  和很多反映民族迁徙的小说一样,《泪洒豆满江》一开篇就描写了一场凄凉动人的“越江曲”,表达了背井离乡的人们对故土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忐忑。小说穿插描写了越江前的定居生活,人们在当时大清国的图们江边进行耕种,既道出了两国的历史渊源,也道出了移民的原因。
  小说接下来围绕着几个个性迥异、经历不同的家族和人物展开叙述。如朴七星夫妇和他们的儿子朴八龙、儿媳妇以及女儿朴玉女等;教书先生崔林父女和崔林的弟弟崔龙达;此外,还有董老爷一家,不同于上述两家的是,董老爷是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一个地主家庭。
  朴七星等人历尽艰辛渡过豆满江(也就是我们说的图们江)逃到了当时大清国的龙井村,开始了移民生活。他们开荒耕地,慢慢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后来,逃难至此的朝鲜移民越来越多了,朴七星等人又开始帮助这些后来的老乡,帮助他们开荒定居。朝鲜的移民越来越多地到龙井村定居生活,但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移民生活不会平静。不久,清政府颁布法令要求这些朝鲜移民剃发易服,朝鲜移民和清朝政府的矛盾开始慢慢变得尖锐。虽然,朝鲜垦民们不愿意剃掉头发和改变装束,但为了能够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不得不有人站出来剃发易服。这样,剃发易服的朝鲜垦民和没有剃发易服的朝鲜垦民又无形中把当年的移民大军分为两半。其中龙达代表新思想的朝鲜垦民,他们见风使舵,率先剃发易服,龙达更是成为了地主董老爷家的上门女婿,并成为了龙井村第一代的朝鲜地主;而坚决抵制剃发易服的朝鲜垦民的生活,却越发的贫苦。一次土匪的抢劫更是加剧了这种两极分化。
  和其他小说一样,《泪洒豆满江》通过不同时期的一些大事件串联起整部小说的故事结构。如上文提到的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而引发的朝鲜垦民的分化,还有因土匪抢劫而造成的人们生活更加贫困、命运更加悲惨,以及董老爷和金三秀之间的明争暗斗等。除此之外,小说中大多讲述的是这群朝鲜垦民和当地人们的一些平常生活。这样的叙述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贴近那个时代的历史。
  作为小说中的一条主要的线索,淳朴老实的朴七星一家人由于没有受过教育,所以终日与土地打交道。他们勤劳耕作、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温饱的生活。他们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与邻里相处融洽。他们一方面不背叛祖先,恪守自己的家族信条;另一方面,却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地爱着、恨着,宣泄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小说中的八龙以及崔先生父女都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朝鲜移民初期朝鲜垦荒人的道德意识水平的真实写照。
  而作为垦荒人思想意识转变的代表人物龙达,在小说中的形象无疑是鲜明的。作为众多移民中的一员,他起初并没有和大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比别人多读了一点儿书,有点儿小聪明,爱做梦而已。在大家眼里,龙达的富贵梦根本就是海市蜃楼。而这一切在地主董老爷相中龙达并且要招他入赘做上门女婿时,变得不同了。当龙达看到他的富贵梦从遥不可及变成唾手可得时,他内心的贪婪和狡猾慢慢压倒了内心的淳朴和善良。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人性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淳朴、善良的一面,但也都有贪婪、狡猾的一面。一个人道德的好坏就在于在诱惑面前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展现人性的哪一面。
  
  四 朝鲜移民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部反映某个时代民族历史的小说,文化传统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泪洒豆满江》做了很好的表现。如小说中多才多艺的姜书房和各种民间小调都是对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
  姜书房因口才好、脑子快,见什么唱什么,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如朴七星盖新房时,他唱了一首祭神歌:“在此地建房,万寿无疆,打好地基,建好大房子,住上干万年。”类似的民间小调在小说中经常见到。如小说开始部分的船夫与江边女子的一段对唱。船夫:“河对岸随风飘动的树林,呼唤我沉寂的心灵,但是过江就犯越境罪。”河边女子:“新春以过数月,还不见君来信。今秋怎耐寂寞,豆满江冰雪己化成水。”简单的唱词却至真至切地反映了迁徙者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故乡亲人的留恋。
  《泪洒豆满江》中不单单表现了当时当地朝鲜民族的语言特色,还详细地表述了很多民族风俗,比如小说中关于端午节的一段描述就完整地再现了朝鲜端午节特有的民族传统。端午节是朝鲜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到端午节这天,村民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做最美味的饭菜,并且上街游园进行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小伙子们在沙滩上兴高采烈地进行朝鲜族的传统摔跤,姑娘们则身着艳丽的韩服跳朝鲜舞、荡秋千、玩跳板等游戏。到了晚上,节日的气氛被推上高潮。大家聚在一起吃着打糕、冷面、烤猪等传统美食,边吃边笑,这是一年中最放松、开心的一个晚上。除了端午节,小说中还对一场祈雨祭祀做了详细的记述。小说中的龙井村面临一场严重的干旱灾难。朴七星作为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人物,责无旁贷地主持祭祀祈雨。朴七星带领全体村民跪在柱石地下,口中一边念着祭语一边做着祭拜。旁边有人宰掉一头小猪,并把猪血洒在柱石上,全体村民跟着朴七星大声祈雨……两段民俗记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朝鲜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是对文化传承最好的一种贡献方式。
  
  五 结语
  
  《泪洒豆满江》是朝鲜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小说,无论在朝鲜文学还是在朝鲜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立足于生活的现实,通过移民中普通农民的命运和思想意识的转变,真实地还原了朝鲜移民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小说平民化的叙述更加贴近历史,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少数民族文学中特殊题材的移民文学,决定其艺术价值的是作者写作的视角。《泪洒豆满江》作者的视角选择无疑是准确的,他摆脱了陈腐的政治视角和历史视角,从文化视角对朝鲜移民这段历史进行了新的阐述。通过普通朝鲜垦民的生活艰辛反映了历史、政治、地域文化对人们思想造成的影响。这种独特的视角成就了小说在文学上和历史学上的价值。朝鲜移民史既是属于朝鲜人民的历史,也是属于我们的历史,它对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形成、生活方式、民族风俗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朝鲜族,对现代与传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判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红一:《泪洒豆满江》,延边人民出版,1996年版。
   [2] 张春植:《解放前朝鲜族移民小说研究》,北京民族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金允植、金宇钟等:《韩国现代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 吴相顺:《中国朝鲜族文学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玄千秋,男,1966—,吉林和龙人,延边大学朝韩学院200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韩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历代画家都非常注重意象的表现艺术。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以写生为基础,并强调“图识心记”,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把写意作为归依的传统,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意象是中国花鸟画的本质观念形态。它把大自然物化为美好的精神感受,感动观赏者,影响人们的审美,提升人的灵魂。本文探讨了中国写意花鸟画意境中内蕴的意象、意象造型形式,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表现与把握以及中国人对写意花鸟画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
期刊
摘要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灵魂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和睦、平衡的关系。广西侗族民歌飄扬在青山绿水之间,萦绕在村寨鼓楼之间,传递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之间,无不彰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广西侗族民歌歌声优美动听,表现出恬淡、平和、宁静、淳朴、单纯之美感,歌声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歌重于真、歌重于善、歌重于美的审美情感、审美价
期刊
摘要 图文关系是图画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图画书图文关系不仅具有同一性,疏离性也是图文关系的本质属性。图文关系的疏离性有三个层次的体现:图画对文字的限定;图画对文字的丰富;图画与文字间的创意性背离。  关键词:图画书 图文关系 疏离性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一 疏离性——图文关系的本质属性  图画书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即以图画、文字两套系统共同来叙述故事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对当代水彩静物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进而对水彩画的特殊肌理、绘画语言、画面内容等独特审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当代水彩静物画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彩艺术 作品创作 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康德曾指出,对审美的判断、人的感性对自然和艺术的反应,构成了美学的关注对象。针对审美的判断问题,德国哲学家莫西斯·门德尔松(
期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她,失意时想到她。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乡土作为我们的物质、精神家园,成为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乡思,乡愁,乡情,乡恋,成为一代又一代作家不倦的诗情源泉。  铁凝,这个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在上山下乡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注定一生与乡村结缘。在其30年的创作
期刊
摘要 中国结艺术历史久远,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是中国民间传达祝愿的吉祥符号。本文在对中国结的艺术形式和吉祥寓意进行归纳分析,并挖掘其文化精髓,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中国结 艺术特征 吉祥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结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郁的民族特征和豐富的
期刊
摘要 绿色设计作为新兴的设计理念,以其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特点,很快成为了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其应用于产品包装上更是大势所趋。但绿色设计理论还不够完善,将其运用于实际更是举步维艰。本文针对绿色设计的特点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分析给产品的设计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绿色设计 包装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最原始的
期刊
摘要 高校校园入口是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联系体,对高校教育环境和城市文化景观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营造高质量的校园入口环境需要以开放的思路解决功能问题;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创作理念及发展原则;整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品格。  关键词:高校校园入口 空间环境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校园入口空间是以高校入口(主入口)为核心的内外
期刊
摘要: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态文学思潮以其广阔的生态视野、浓厚的生态意识,不仅提升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主题价值,增强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厚度,也为科学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将知识性与艺术性、真实性与虚构性完美地结合提供了一个广袤的试验田野。本文通过分析郑小凯在科学童话《追捕女巫》中叙事结构的搭设,超人体、拟人体和常人体三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插图与文字两个系统的设置与阐释,探讨了作家在科学童话作品中体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中华性”超越“现代性”的主张越来越引人瞩目,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因此变得异常的紧迫。李伯勇的中篇小说集《孤烟·繁嚣》通过对两个乡村女性(石凤和赖芹英)的塑造,展示了他重铸民族魂的坚实努力,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孤烟·繁嚣》 全球化 “中华性” 民族灵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人对席卷全球的“现代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