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历史语境中,“最优化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有效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内涵不仅意味着对已往密切关注教学效果与时间消耗的“最优化”有效教学实践的继承性把握,更指向于以科学理性为支撑,实现人类生存关怀的有效教学实践新的系统性、超越性认知与发展。本文依托当代基础教育实践场景,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资源建设四方面,再次系统地对有效教学的“最优化发展”理念作了理性探讨与诠释。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最优化发展 生存关怀 科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117-02
“最优化发展”是自较为成熟的有效教学理念提出以来一直推动有效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其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把将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定义为对师生所拥有的现实条件来说,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过程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生存环境在转换,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视域中,有效教学的“最优化发展”内涵更指向于教学实践在生命关怀视角下以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需要的尊重为前提,提供其生命最优化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为其灵动、自主、和富于创造性的健康个性形成与发展奠定最适宜的基础。这不仅意味着对已往教学效果与时间消耗密切关注的“最优化”有效教学实践的继承性把握,更指向于以科学为支撑,实现人类生存关怀的有效教学实践新的超越性认知与发展。
一、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发展
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言,“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存在,教育整体过程便常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活动则主要成为教师将预定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这直接使得教学实践常常过分关注以分数为主要参考标准的学生知识资格和技术水平造就的层次,却淡化了教育对于生命本身丰富精神世界与内在发展需求的重视。而当代知识观中,知識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为此,教育应转向培养学生知识质疑与批判、鉴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生生命本体的求知需求而言,只有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与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才可能被真正激发和升华,在多元、动态的知识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感悟、理解习得知识的过程、方法及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培育学生将历史语境中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意义世界中加以审视、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为其生命自由成长、创造潜能开发赋予最充分的心灵体验与表达空间,既是当代基础教育实践关注的教育目标,也是有效教学“最优化发展”理想转为实践现实的必要途径。
二、教学方式:从权威控制到专业引导
由于传统教育如洛克的“白板说”那样将学生的心灵视为可任由教育者描绘的“白纸”或盛装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的约束、控制取向较为明显,学生的精神自由、创新意识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当代基础教育实践更重视创造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强调教育存在的本体意义在于为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求知需求而提供专业性教育场景、资源,因而其教学方式亦追求从传统的权威控制转变为当代教育场景下的专业引领。这种专业引领意味着以科学理性为指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关联,充分满足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在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1]。
三、管理方式:从人才培养到生命关怀
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管理层面还是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人才培养”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承载了太多“工具性”教育色彩,它因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为主要目的而常常忽视了学生诸多的权利存在和生命需求。而当代历史语境中,“解放理性”唤醒着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意识,这种发展意识更强调生命自主与责任相统一。提升教学管理理性水平,树立以科学理性为支撑的人性化教育“最优化发展”管理理念,理应为当代教育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学校管理作为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教育性因素,不仅要为促进其成功学习的生成提供有效环境支持,而且要通过友善、民主的管理文化和协调过程本身去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只有给予教师人本意义上的关照与支持,教师的生命活力才会在教育实践中焕发,教育事业才能在改革中不断推进,发展。教育管理环境意在保障教学实践更富效率、活力与生机。只有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生存质量受到科学、高效的管理环境支持,教学的最大效益、学校的“最优化”持续发展才会由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可能。
四、资源配置:从被动组建到创设生成
如前所述,教学资源系统的积极构建、创设是有效教学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必要支撑条件。这种资源系统涵盖了能促使学校有效教学得以施行的学校教学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师生所需的必要教学时间、空间,资料、设备等硬性保障条件,也包括科学、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软性支撑环境。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基础教育实践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更新过程,而非新的静态存在。因此,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应积极把握人类教育发展前沿知识、理念,使变革中的学校教育发展从传统的被动组建、适应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创设生成的持续发展过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思考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而根据学校教育整体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力为革新中的有效教学实践提供、创设相适宜的最优条件保障与最真实的“最优化”持续发展之可能性。让兼具人文与科学理性的有效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努力实现教学“最优化发展”,这不仅是有效教学研究的诚挚理想,也是全部有效教学工作不断践行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0.
[2]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王会亭.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5]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陈彩虹等.全球教育展望,2016(1)
作者简介:柴蕴梅(1978-),女,山西朔州人,山西省山阴县第一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最优化发展 生存关怀 科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117-02
“最优化发展”是自较为成熟的有效教学理念提出以来一直推动有效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其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把将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定义为对师生所拥有的现实条件来说,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过程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生存环境在转换,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视域中,有效教学的“最优化发展”内涵更指向于教学实践在生命关怀视角下以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需要的尊重为前提,提供其生命最优化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为其灵动、自主、和富于创造性的健康个性形成与发展奠定最适宜的基础。这不仅意味着对已往教学效果与时间消耗密切关注的“最优化”有效教学实践的继承性把握,更指向于以科学为支撑,实现人类生存关怀的有效教学实践新的超越性认知与发展。
一、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发展
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言,“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存在,教育整体过程便常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活动则主要成为教师将预定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这直接使得教学实践常常过分关注以分数为主要参考标准的学生知识资格和技术水平造就的层次,却淡化了教育对于生命本身丰富精神世界与内在发展需求的重视。而当代知识观中,知識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为此,教育应转向培养学生知识质疑与批判、鉴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生生命本体的求知需求而言,只有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与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才可能被真正激发和升华,在多元、动态的知识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感悟、理解习得知识的过程、方法及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培育学生将历史语境中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意义世界中加以审视、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为其生命自由成长、创造潜能开发赋予最充分的心灵体验与表达空间,既是当代基础教育实践关注的教育目标,也是有效教学“最优化发展”理想转为实践现实的必要途径。
二、教学方式:从权威控制到专业引导
由于传统教育如洛克的“白板说”那样将学生的心灵视为可任由教育者描绘的“白纸”或盛装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的约束、控制取向较为明显,学生的精神自由、创新意识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当代基础教育实践更重视创造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强调教育存在的本体意义在于为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求知需求而提供专业性教育场景、资源,因而其教学方式亦追求从传统的权威控制转变为当代教育场景下的专业引领。这种专业引领意味着以科学理性为指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关联,充分满足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在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1]。
三、管理方式:从人才培养到生命关怀
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管理层面还是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人才培养”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承载了太多“工具性”教育色彩,它因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为主要目的而常常忽视了学生诸多的权利存在和生命需求。而当代历史语境中,“解放理性”唤醒着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意识,这种发展意识更强调生命自主与责任相统一。提升教学管理理性水平,树立以科学理性为支撑的人性化教育“最优化发展”管理理念,理应为当代教育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学校管理作为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教育性因素,不仅要为促进其成功学习的生成提供有效环境支持,而且要通过友善、民主的管理文化和协调过程本身去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只有给予教师人本意义上的关照与支持,教师的生命活力才会在教育实践中焕发,教育事业才能在改革中不断推进,发展。教育管理环境意在保障教学实践更富效率、活力与生机。只有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生存质量受到科学、高效的管理环境支持,教学的最大效益、学校的“最优化”持续发展才会由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可能。
四、资源配置:从被动组建到创设生成
如前所述,教学资源系统的积极构建、创设是有效教学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必要支撑条件。这种资源系统涵盖了能促使学校有效教学得以施行的学校教学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师生所需的必要教学时间、空间,资料、设备等硬性保障条件,也包括科学、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软性支撑环境。在当代历史语境中,基础教育实践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更新过程,而非新的静态存在。因此,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应积极把握人类教育发展前沿知识、理念,使变革中的学校教育发展从传统的被动组建、适应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创设生成的持续发展过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思考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而根据学校教育整体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力为革新中的有效教学实践提供、创设相适宜的最优条件保障与最真实的“最优化”持续发展之可能性。让兼具人文与科学理性的有效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努力实现教学“最优化发展”,这不仅是有效教学研究的诚挚理想,也是全部有效教学工作不断践行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0.
[2]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王会亭.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5]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陈彩虹等.全球教育展望,2016(1)
作者简介:柴蕴梅(1978-),女,山西朔州人,山西省山阴县第一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