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善于运用曲问和追问,这样不仅能在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习深度。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追问;曲问
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现状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愈加深入,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起点。因此我们应对文言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更为重视,其独特的艺术性应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提问”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执教难度较大,有极强重要性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已经有意识地摆脱传统文言教学的束缚,提倡文言结合,增强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教”与“学”中仍存在诸多误区,使文言文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教学形式、教学主体单一,注重识记教学和应试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提问”这一能有效打通教师与学生沟壑,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利器”,以更好地落实文言文教学。
追问在文言文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的追问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关联。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在执教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时,我就多次使用了“追问”这一课堂提问方式。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方正”的含义,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方正”,学生查阅课文注释很容易回答出,但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于是下一步,我就引导学生返回课文中,回答:“元方的方正可以體现在课文的哪些字词句中?”这一后续问题,这对于已经疏通了文意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难题,那么我就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字词句中没有读出元方的方正?”从反面对学生进行追问,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我以:“你还能从友人身上读出方正吗?”这一问题结束我的提问。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围绕“何为方正”这一基本问题环状有序地展开,后一问的思维深度逐渐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并记忆问题的实质为止。
其次,追问实际上是很难预设的。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例如当我提问学生,你们发现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语有什么特点吗?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答出“对偶”这一句式上的特点,但这位学生回答的是:“从形式上看,是对偶句。”他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但我从他的答题话语中感知到他还能有所补充,因此展开追问:“从形式上看是对偶句,那么你是否从其他方面也看出了特点?”学生点头后欣喜答:“我还发现他讲话很聪明,厉害。”我便让他展开说说,学生答:“元方并非直接反驳友人,而是在反驳之前都先指出友人的过错,针对他的过错再批评他,”借此我引导学生说出了这种讲话方式是先摆出事实,再讲道理,继而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了元方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本应是我的下一个教学点,但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根据学生思维的行走步伐,灵活变通教学内容,不做学生思维的拦路虎,而是利用好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引导、推动他们顺应思维对课文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曲问在文言文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使用“问误鉴正”的方式,如我在上《咏雪》时,正值周一回校的第一节课,刚导入新课就发现学生的听课状态都不怎么好,于是我便提问:“刘义庆是南宋还是北宋的文学家?”听课状态不好的学生,粗粗扫了一眼注释便告诉我是南宋的,而事实上两者都不对,马上有同学反驳并作出更正,这样看似平常又平淡的一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再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字词时,我会故意提问:“下这么大的雪,谢太傅把儿子女儿召集过来都聊点什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会指出“儿女”并非指“儿子女儿”,而是“小辈”的意思,在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时,我又故技重施,说谢道韫的丈夫王凝是什么身份?学生又马上反驳我谢道韫的丈夫名应为王凝之,这里的“之”并非助词。学生在指出我有意设置的“错问”后,注意力都有明显地集中,听课效率也大大提升。“问误鉴正”是曲问中最常用也收效最及时显著的一种方式,往往都能起到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效果。
曲问的另一种有效形式是“旁敲侧击”,倘若在课堂教学中,从正面无法引导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则可变幻方式,迂回包抄,反面切入,诱导学生作逆向思维。如《咏雪》中“公大笑乐”的原因被各种工具书,辅导用书局限在了“因为谢道韫的回答更好,所以谢太傅高兴地大笑”,但事实上,结合魏晋时期的家风,从宏观的角度看,谢太傅“大笑乐”的原因可以是更多元化的,但学生的思维总是受到禁锢,当我从正面提问“公因何大笑乐”无法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时,我选择从侧面出击,首先询问学生,作者更喜欢哪个答案,这是明确的,学生很快做大,在此基础上接着再提问:“谢太傅也真的更喜欢谢道韫的答案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认为不能因为“公大笑乐”这句话的位置在谢道韫回答完问题之后,就断言他更喜欢谢道韫的答案,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谢太傅高兴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什么,由此顺利过渡拓展到魏晋时期文人世家的家风这一学习要点。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堂课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应广泛深入地思考如何利用好“提问”这一课堂环节,修行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施婕.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2013, (5).
[2]郑方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5, (10).
兰溪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追问;曲问
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现状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愈加深入,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起点。因此我们应对文言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更为重视,其独特的艺术性应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提问”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执教难度较大,有极强重要性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已经有意识地摆脱传统文言教学的束缚,提倡文言结合,增强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教”与“学”中仍存在诸多误区,使文言文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教学形式、教学主体单一,注重识记教学和应试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提问”这一能有效打通教师与学生沟壑,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利器”,以更好地落实文言文教学。
追问在文言文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的追问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关联。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在执教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时,我就多次使用了“追问”这一课堂提问方式。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方正”的含义,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方正”,学生查阅课文注释很容易回答出,但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于是下一步,我就引导学生返回课文中,回答:“元方的方正可以體现在课文的哪些字词句中?”这一后续问题,这对于已经疏通了文意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难题,那么我就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字词句中没有读出元方的方正?”从反面对学生进行追问,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我以:“你还能从友人身上读出方正吗?”这一问题结束我的提问。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围绕“何为方正”这一基本问题环状有序地展开,后一问的思维深度逐渐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并记忆问题的实质为止。
其次,追问实际上是很难预设的。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例如当我提问学生,你们发现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语有什么特点吗?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答出“对偶”这一句式上的特点,但这位学生回答的是:“从形式上看,是对偶句。”他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但我从他的答题话语中感知到他还能有所补充,因此展开追问:“从形式上看是对偶句,那么你是否从其他方面也看出了特点?”学生点头后欣喜答:“我还发现他讲话很聪明,厉害。”我便让他展开说说,学生答:“元方并非直接反驳友人,而是在反驳之前都先指出友人的过错,针对他的过错再批评他,”借此我引导学生说出了这种讲话方式是先摆出事实,再讲道理,继而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了元方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本应是我的下一个教学点,但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根据学生思维的行走步伐,灵活变通教学内容,不做学生思维的拦路虎,而是利用好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引导、推动他们顺应思维对课文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曲问在文言文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使用“问误鉴正”的方式,如我在上《咏雪》时,正值周一回校的第一节课,刚导入新课就发现学生的听课状态都不怎么好,于是我便提问:“刘义庆是南宋还是北宋的文学家?”听课状态不好的学生,粗粗扫了一眼注释便告诉我是南宋的,而事实上两者都不对,马上有同学反驳并作出更正,这样看似平常又平淡的一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再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字词时,我会故意提问:“下这么大的雪,谢太傅把儿子女儿召集过来都聊点什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会指出“儿女”并非指“儿子女儿”,而是“小辈”的意思,在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时,我又故技重施,说谢道韫的丈夫王凝是什么身份?学生又马上反驳我谢道韫的丈夫名应为王凝之,这里的“之”并非助词。学生在指出我有意设置的“错问”后,注意力都有明显地集中,听课效率也大大提升。“问误鉴正”是曲问中最常用也收效最及时显著的一种方式,往往都能起到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效果。
曲问的另一种有效形式是“旁敲侧击”,倘若在课堂教学中,从正面无法引导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则可变幻方式,迂回包抄,反面切入,诱导学生作逆向思维。如《咏雪》中“公大笑乐”的原因被各种工具书,辅导用书局限在了“因为谢道韫的回答更好,所以谢太傅高兴地大笑”,但事实上,结合魏晋时期的家风,从宏观的角度看,谢太傅“大笑乐”的原因可以是更多元化的,但学生的思维总是受到禁锢,当我从正面提问“公因何大笑乐”无法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时,我选择从侧面出击,首先询问学生,作者更喜欢哪个答案,这是明确的,学生很快做大,在此基础上接着再提问:“谢太傅也真的更喜欢谢道韫的答案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认为不能因为“公大笑乐”这句话的位置在谢道韫回答完问题之后,就断言他更喜欢谢道韫的答案,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谢太傅高兴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什么,由此顺利过渡拓展到魏晋时期文人世家的家风这一学习要点。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堂课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应广泛深入地思考如何利用好“提问”这一课堂环节,修行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施婕.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2013, (5).
[2]郑方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5, (10).
兰溪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