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围绕课文中三个人物所说的三句话,进行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读的方式多样,学生读得声势浩大,但让听者感觉那读书声平平淡淡,好似齐声喊口号。读者口干舌燥,听者却觉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读出了什么?该如何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对朗读教学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并充满灵性。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
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这样几种朗读教学现象:1.重在声音大小。这种观点就如上例子所描述的那样,认为只要声音洪亮,“雷声”大点,就是感情朗读。2.重在读顺。这种观点不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理解,认为把课文读通顺就能做到有感情。3.重在怎么读。这种观点认为朗读指导重在教给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自然就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4.无法将学生带入意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在或舒展优美,或如泣如诉的字里行间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如果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和作者的心、文中主人公的心不能连在一起,怎么去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
二、对深入研究朗读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把那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如何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其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以为,要特别重视以下四个要素。
朗读指导要素一:范读
许多名家大师都说,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而模仿是人们最爱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学生最初的朗读都是靠模仿来学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具备很高的朗读水平,但一定要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样才足以让学生模仿。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中写“潮来了”的句子:“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用绘形绘色的范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要素二:传技
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得有感情,正确理解内容是前提,而恰当的语句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则是基础。这些技巧是朗读中的“小雨点”,只有把它们较恰当地融入到学生的“雷声”里,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当然,正确把握停顿的长短、重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抑扬顿挫、语调的不同变化,对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备“读”,只有自己把握清楚了,指导时才能从容、到位。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就如本文开头所提到《半截蜡烛》一课教例,朗读的形式虽然很多,整堂课读书声此起彼伏,学生虽读得不亦乐乎,却不知所以然。倘若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教给一些技巧性的知识,学生必定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
朗读指导要素三:悟情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语感不强时,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用精妙方法指点下的朗读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中积累理性的东西,形成语感,掌握读的技能,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小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又如教学“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一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热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声音不能高哟,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朗读指导要素四:留位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给足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当今,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普遍存在一些不当地方,如流于形式上的读。有些教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就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实效性。有些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时间根本不够,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朗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位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腾出时间来,让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读,用心地读,投入地读。只有读得充分了,学生才能读出味来,读出情来,才能使文本的主旨得以升华。
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必能读出课文的精彩,读出课文的“味道”。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玉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对朗读教学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并充满灵性。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
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这样几种朗读教学现象:1.重在声音大小。这种观点就如上例子所描述的那样,认为只要声音洪亮,“雷声”大点,就是感情朗读。2.重在读顺。这种观点不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理解,认为把课文读通顺就能做到有感情。3.重在怎么读。这种观点认为朗读指导重在教给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自然就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4.无法将学生带入意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在或舒展优美,或如泣如诉的字里行间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如果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和作者的心、文中主人公的心不能连在一起,怎么去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
二、对深入研究朗读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把那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如何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其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以为,要特别重视以下四个要素。
朗读指导要素一:范读
许多名家大师都说,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而模仿是人们最爱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学生最初的朗读都是靠模仿来学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具备很高的朗读水平,但一定要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样才足以让学生模仿。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中写“潮来了”的句子:“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用绘形绘色的范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要素二:传技
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得有感情,正确理解内容是前提,而恰当的语句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则是基础。这些技巧是朗读中的“小雨点”,只有把它们较恰当地融入到学生的“雷声”里,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当然,正确把握停顿的长短、重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抑扬顿挫、语调的不同变化,对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备“读”,只有自己把握清楚了,指导时才能从容、到位。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就如本文开头所提到《半截蜡烛》一课教例,朗读的形式虽然很多,整堂课读书声此起彼伏,学生虽读得不亦乐乎,却不知所以然。倘若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教给一些技巧性的知识,学生必定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
朗读指导要素三:悟情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语感不强时,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用精妙方法指点下的朗读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中积累理性的东西,形成语感,掌握读的技能,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小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又如教学“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一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热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声音不能高哟,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朗读指导要素四:留位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给足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当今,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普遍存在一些不当地方,如流于形式上的读。有些教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就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实效性。有些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时间根本不够,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朗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位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腾出时间来,让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读,用心地读,投入地读。只有读得充分了,学生才能读出味来,读出情来,才能使文本的主旨得以升华。
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必能读出课文的精彩,读出课文的“味道”。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玉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