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主题演绎是一个体系,是贯穿一届世博会整体框架、内容和过程的指导思想。每一届世博会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何把这个主题演绎和诠释好,是关系到世博成败的关键问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突出中华智慧,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类理想化为展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生动实践。
用主题变迁回应时代诉求
从1851年创办开始,世博会就定位为一个非商业性质的博览会。在过去的150多年里,世博会坚持以“进步”、“创新”、“交流”為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将倡导文明进步、展示文明成果作为贯穿世博会各项活动的一条主线。历届世博会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表达各个时期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
最初的世博会,其正式名称中都会有两个词汇:工业(或劝业)和艺术。在当时的世博会上都有艺术馆,工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焦点。
以后展示的重心开始向教育转移,并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从19世纪末开始,世博会为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主题是“文化与教育”。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文科馆专门展示了初级教育,显示出当时的主办方对教育的重视。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世博会展示的重心也开始向科技转移。美国为了突出自己在全球科技的领军地位,在1933年大胆尝试用一个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贯穿整个世博会,为此还专门建设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科学馆,用科学来贯穿整个世博会的展示。现在有很多人说,世博会的主题是1933年开始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世博会在1933年以前就有主题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以前面面俱到的展示方式,而是将展示重心聚焦到一个领域。
1933年前后历届世博会聚焦科学技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把原子球置于园区的中央,突出原子技术如何为人类服务。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以五个主题馆生动地表现了“宇航时代的人”的主题。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式。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1974年,美国在斯波坎举办了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1982年举行了第一个以“能源”为主题的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发展课题——“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在全球各国和各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21世纪议程》。从那以后,每一届世博会基本上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如,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人、自然、科技”;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主题“自然的睿智”。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发展。
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意义在于更加突出了世博会关注内容、解决问题的办会宗旨,通过举办世博会达到举全球之力共同探讨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的目的。
“城市”首次成为世博命题
从技术展示到文化交流,在159年中,世博会始终用主题回应和引领着时代的诉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创性地将“城市”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正是对全球凸显的城市问题的积极回应。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确立根源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类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类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失谐必然会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如何建设更佳的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以“城市”为主题,并细化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等五个副主题,可塑性强,可参与度高,不论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有城市可以展示,也都可以从别国的展示中得到启示。
齐聚智慧,演绎“城市”主题
在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通过展示、论坛以及活动,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展示是各国对主题演绎的最直观反映。各国对城市化课题的关注和阐释的不同,促成了世博会展示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主题馆反映世博会主题的全球关注,它必须体现国际眼光和世界语言。根据世博会主题的概念体系,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从空间层面来看,首先是城市人。人是城市的细胞和灵魂。然后是城市生命,它关注的是城市本身,然后是城市星球,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地球、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层面来看,我们既要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要展望未来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五个主题点: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足迹和城市梦想。五大主题点组成五个主题馆。主题馆内将展出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星球馆三个展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梦想馆将分别在D区和E区展出。
发达国家对城市化更为关注的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展馆展示上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自建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因此都力求在建筑外形上突出环保的主题,并在建筑材料上尽量采用自然的、可循环回收的材质。
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作为自己的主题。德国认为“和谐”就是要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和平衡,因此将平衡(Balance)和城市(City)两个英文词汇相加为Balancity,成为在本届世博会上首创的主题词汇。每个馆都有一些“镇馆之宝”,“动力之源”就是该馆的一大亮点。“动力之源”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球面上将显现不同的图像、色彩和图形。“动力之源”的涵义在于它生成的能量维系着都市的生命力。它将成为德国回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象征性作品。
挪威馆以“自然之力”作为自己的主题,突出了将自然作为驱动力的理念。该馆外形由15棵“树”构成,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聚焦扶贫政策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各洲或各区域的关注点也有区别。如非洲,近年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贫民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非洲各国在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方面,更加关心五个副主题中的“城乡互动”。为了给“早熟的”城市化发展降温,不少非洲国家把发展重心或目光转向农村。本届世博会上,几内亚馆推出“留住农村人口也是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理念;莱索托馆强调“农村实现有序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城市”;加蓬馆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均衡互补流动有助于保证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和各自的再生能力”。
一些拥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家更加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比如,埃及馆以“开罗:世界之母”为主题,以“多样与和谐”、“多面之城”、“征服沙漠”、“千村之城”、和“千塔之城”为副主题,聚焦开罗这一千年城市,力求展示埃及人民如何以史为鉴致力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展馆,很多国家馆致力于展示形式的创新。瑞士馆突出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理念,它将展馆平面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实体空间,另一部分是开放的风塔,缆车从建筑内部盘旋而出,升到屋顶,感受阳光和自然,鸟瞰世博会全景后再回到展馆内部,让参观者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体验阴阳的和谐。瑞士馆外部的帷幕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
上海世博会是聚焦全球城市发展的主题盛会,也是凝聚全球智慧的盛大Party。除了园区展示以外,论坛和娱乐活动也是主题演绎的重要载体。本届世博会力图向世界表达这样一个理念:城市的繁荣完全可以与城市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同步。和谐是一个积极的理念,它为不同观点和立场提供了一个达成平衡的解决思路。和谐城市理念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精神遗产。
吴建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
用主题变迁回应时代诉求
从1851年创办开始,世博会就定位为一个非商业性质的博览会。在过去的150多年里,世博会坚持以“进步”、“创新”、“交流”為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将倡导文明进步、展示文明成果作为贯穿世博会各项活动的一条主线。历届世博会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表达各个时期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
最初的世博会,其正式名称中都会有两个词汇:工业(或劝业)和艺术。在当时的世博会上都有艺术馆,工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焦点。
以后展示的重心开始向教育转移,并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从19世纪末开始,世博会为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主题是“文化与教育”。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文科馆专门展示了初级教育,显示出当时的主办方对教育的重视。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世博会展示的重心也开始向科技转移。美国为了突出自己在全球科技的领军地位,在1933年大胆尝试用一个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贯穿整个世博会,为此还专门建设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科学馆,用科学来贯穿整个世博会的展示。现在有很多人说,世博会的主题是1933年开始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世博会在1933年以前就有主题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以前面面俱到的展示方式,而是将展示重心聚焦到一个领域。
1933年前后历届世博会聚焦科学技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把原子球置于园区的中央,突出原子技术如何为人类服务。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以五个主题馆生动地表现了“宇航时代的人”的主题。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式。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1974年,美国在斯波坎举办了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1982年举行了第一个以“能源”为主题的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发展课题——“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在全球各国和各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21世纪议程》。从那以后,每一届世博会基本上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如,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人、自然、科技”;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主题“自然的睿智”。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发展。
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意义在于更加突出了世博会关注内容、解决问题的办会宗旨,通过举办世博会达到举全球之力共同探讨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的目的。
“城市”首次成为世博命题
从技术展示到文化交流,在159年中,世博会始终用主题回应和引领着时代的诉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创性地将“城市”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正是对全球凸显的城市问题的积极回应。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确立根源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类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类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失谐必然会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如何建设更佳的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以“城市”为主题,并细化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等五个副主题,可塑性强,可参与度高,不论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有城市可以展示,也都可以从别国的展示中得到启示。
齐聚智慧,演绎“城市”主题
在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通过展示、论坛以及活动,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展示是各国对主题演绎的最直观反映。各国对城市化课题的关注和阐释的不同,促成了世博会展示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主题馆反映世博会主题的全球关注,它必须体现国际眼光和世界语言。根据世博会主题的概念体系,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从空间层面来看,首先是城市人。人是城市的细胞和灵魂。然后是城市生命,它关注的是城市本身,然后是城市星球,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地球、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层面来看,我们既要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要展望未来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五个主题点: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足迹和城市梦想。五大主题点组成五个主题馆。主题馆内将展出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星球馆三个展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梦想馆将分别在D区和E区展出。
发达国家对城市化更为关注的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展馆展示上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自建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因此都力求在建筑外形上突出环保的主题,并在建筑材料上尽量采用自然的、可循环回收的材质。
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作为自己的主题。德国认为“和谐”就是要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和平衡,因此将平衡(Balance)和城市(City)两个英文词汇相加为Balancity,成为在本届世博会上首创的主题词汇。每个馆都有一些“镇馆之宝”,“动力之源”就是该馆的一大亮点。“动力之源”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球面上将显现不同的图像、色彩和图形。“动力之源”的涵义在于它生成的能量维系着都市的生命力。它将成为德国回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象征性作品。
挪威馆以“自然之力”作为自己的主题,突出了将自然作为驱动力的理念。该馆外形由15棵“树”构成,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聚焦扶贫政策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各洲或各区域的关注点也有区别。如非洲,近年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贫民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非洲各国在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方面,更加关心五个副主题中的“城乡互动”。为了给“早熟的”城市化发展降温,不少非洲国家把发展重心或目光转向农村。本届世博会上,几内亚馆推出“留住农村人口也是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理念;莱索托馆强调“农村实现有序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城市”;加蓬馆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均衡互补流动有助于保证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和各自的再生能力”。
一些拥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家更加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比如,埃及馆以“开罗:世界之母”为主题,以“多样与和谐”、“多面之城”、“征服沙漠”、“千村之城”、和“千塔之城”为副主题,聚焦开罗这一千年城市,力求展示埃及人民如何以史为鉴致力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展馆,很多国家馆致力于展示形式的创新。瑞士馆突出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理念,它将展馆平面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实体空间,另一部分是开放的风塔,缆车从建筑内部盘旋而出,升到屋顶,感受阳光和自然,鸟瞰世博会全景后再回到展馆内部,让参观者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体验阴阳的和谐。瑞士馆外部的帷幕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
上海世博会是聚焦全球城市发展的主题盛会,也是凝聚全球智慧的盛大Party。除了园区展示以外,论坛和娱乐活动也是主题演绎的重要载体。本届世博会力图向世界表达这样一个理念:城市的繁荣完全可以与城市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同步。和谐是一个积极的理念,它为不同观点和立场提供了一个达成平衡的解决思路。和谐城市理念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精神遗产。
吴建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