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境更好地支持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和呈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任务前置,做有备式教研


  为了切实提升研讨活动成效,做有备教研,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提前一个月下发活动预备通知,要求参加研讨活动的幼儿园围绕三项任务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借助文献检索法对“支持性环境”进行广泛学习、研讨,结合本园区域环境创设实践,选择能够代表支持性环境特性的典型图片加以说明,增进对支持性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二是研讨、梳理本园近阶段在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方面(区域规划、环境布置、材料投放等)做了哪些研讨和改进?有效做法有哪些?三是组织教师认真查找本园室内外区域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实施中,各园积极组织教师们围绕研讨内容进行学习、研讨、查找、分析,结合本园真实的研讨和改进历程,梳理具体做法与经验,找准存在问题与困惑,把相关内容制作成PPT,提前十天上报审核。为了确保各园分享内容能够更好地呈现本园在支持性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分享各园好的经验,切实聚焦各园实施中真实的问题与困惑,活动前科研共同体对各园上报的PPT内容进行反复审核、指导与调整,确保分享内容更具借鉴意义。同时,为了给研讨活动提供更有代表性,更有研讨价值的观摩现场,筹备过程中活动策划人与承办幼儿园多次察看活动现场,反复商讨,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真实的室内外游戏区域作为观摩现场,要求幼儿园和班级教师一定要保持研究心态,作常态展示。

二、聚焦现场,做诊断性教研


  各小组(由共同体八所幼儿园代表组成,每组 6~8人)在不打扰幼儿常态游戏活动的前提下,对指定的游戏区域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跟踪式观察,重点观察各游戏区域支持性环境创设情况,具体包括区域规划、环境设置、材料投放、幼儿活动情况等,及时拍摄有研讨价值的照片或视频,为接下来的互动研讨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观摩中,各组教师静心观察、认真记录,试图对所观摩的游戏区域环境创设情况给出恰当的诊断。

三、针对研讨,做接地气教研


  研讨环节一:结合典型图片谈谈对“支持性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主持人(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王敏园长):区域活动是支持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有效方式。在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环境、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凸显。下面,请小组发言人结合一些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典型图片阐述对“支持性环境”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组:支持性环境是幼儿愉悦、感兴趣、需要的环境;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环境;是能够唤起幼儿当下经验,调动园所资源的环境;是能够引发教师持续观察与调整的动态环境。环境中师幼、幼幼是平等的,该环境尊重、鼓励每一个幼儿的表达方式,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注重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第二组:支持性环境的氛围是安全的、愉悦的、开放的;材料是自然的、生活的、丰富的、有挑战的;时间是宽松的、不被打断的;游戏是自主的、投入的、被尊重的。
  第三组:支持性环境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当下幼儿活动的兴趣点和需要,根据季节、幼儿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创设形成的活动环境。幼儿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及活动自主权,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学习。
  其他几个小组也各自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支持性环境的理解、认识与思考,通过交流起到了相互借鉴、学习的研讨目的。
  研讨环节二:各园针对“本园在支持性区域环境创设方面做了哪些研讨和改进?有效的做法有哪些?在支持性环境创设中遇到哪些问题与困惑”进行专题分享交流。
  主持人:各园前一段时间在支持性区域环境创设方面做了哪些研讨和改进?有效的做法有哪些?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惑是什么?
  分享中,各园以图片及视频形式,介绍了本园在支持性区域环境创设方面的真实研讨、改进历程及做法。
  宿豫区第一实小幼儿园王小兰副园长首先以“中小班读写区”为例,分享了如何借助小组研讨、班级案例分享等形式,对读写区支持性环境创设的反复实践、研讨及改进历程。
  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刘宁副园长介绍了本园“借助专题讲座和研讨,学习环境理论;借助试点班的深挖和推广,直击环境现场;借助观察记录与分享,推动环境改造;借助教研跟进与探索,丰富环境材料等不断调整、改进班级支持性区域环境的做法与思考。
  宿迁市第一实小幼儿园马娟园长从整体思考、课程审议、专家指导、班级反思——梳理——调整等方面介绍了本园的具体做法。
  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孙维侠副园长介绍了针对部分薄弱区域环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体教研、现场分析,形成改造方案的经验和做法。
  研讨中各园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亮点,提出自己的困惑。当问题和困惑提出时,主持人及时引导大家分析原因,引领大家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去思考问题,探讨适宜的解决策略。
  研讨环节三:各组参会教师围绕现场观摩情况分组讨论,商讨、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现场上传至QQ群,并推选发言代表进行小组点评和分析。
  主持人:观摩中各园老师对观摩的区域环境创设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观察与诊断,下面先用10分钟时间,请每组进行讨论汇总,并將甄选的照片发至QQ群,然后推选一位代表汇报本组点评意见,同组其他老师可及时补充。
  现场点评环节,各组代表结合精选的一组照片,汇报本组的点评意见,其中既有对游戏现场的感悟与思考,更有诚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三组王慧老师:(1)美术区位置设在活动室中间,虽然靠近水源,但缺乏墙面展示环境。建议调整位置,增加墙面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2)材料投放要便于幼儿操作,工具性材料、辅助性材料、操作性材料、自然类材料等归类摆放,做到通透、开放、直观,方便幼儿自主取用。工具性材料的种类要进一步丰富,更好地支持幼儿不同方式的创作和表现。(3)作品如何呈现?成品和半成品、平面和立体的作品等都要充分考虑。(4)各区域应结合活动内容针对性地投放各类图书(绘本、工具书、电子书等),供幼儿自主查阅,给予幼儿经验层面的支持与引导。
  第六组郑世先老师:区域整体布局中较好地利用了场地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区域,营造出真实、自然、开阔、自由的游戏氛围。场地上游戏材料丰富多样,原生态材料处处可见,有稻草、砖头、木棍、轮胎等,很好地创设了供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观摩中,小班幼儿在自主地利用各种材料开展多样游戏,积极投入。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游戏材料是否越多越好?材料投放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不同的游戏材料投放在什么位置更加适宜?
  第七组张威老师:丰富的自然材料能够极大地吸引幼儿建构的兴趣,但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关于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在十分钟的活动中瓦片和青砖就相继碎了三块,一名幼儿将碎瓦片重新放回材料区,另一名幼儿对材料破碎产生了兴趣,把青砖放到地上不停地敲。建议教师能够投放一些质量好的砖头和瓦片,让材料更加安全和实用。(2)关于半成品作品保留问题。游戏结束后有的建构作品尚未完成,建议班级教师是否可以和幼儿一起想办法,让作品在场地上继续保留,下一次延续建构,从而提高幼儿的持续性建构水平。(3)关于活动的计划性问题。我们认为该建构活动缺少计划性。在区域中活动的是大班孩子,游戏前老师没有引导孩子设计游戏计划,也没有提供一些书写材料支持孩子设计建构图纸。建议可以先引导幼儿做计划,游戏结束后再引导幼儿回去总结分享。
  冯鑫(市教科所,幼教教研员):关于游戏计划的问题,大家需要思考,什么情况下需要做?不要将之作为硬性的活动流程,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今天的砖瓦建构区刚开放不久,重点是提供一些真实的青砖、瓦片等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支持孩子們自主游戏。此时,若再要求孩子们先行制作计划,是否适宜?
  章兰(宿迁市第一实小幼教集团园长):游戏计划不能强求孩子一定要做,不能把计划环节结构化、模式化,不然游戏就变味了。什么时候需要计划?如当几个孩子有共同的话题,需要合作商量时,可能他们就会聚到一起说一说,这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他们的计划,不一定非要落在纸上。关于游戏分享是在现场分享还是回去分享,取决于孩子们的活动和天气情况,如果是想呈现孩子操作过程中的连续性行为,建议可用回放的方式,用多媒体进行呈现;如果是想分享材料、作品等方面内容,听取孩子的想法,最后的分享应该在活动区现场,参加分享的孩子应是本区域参加活动的幼儿。
  第四组何倩老师:班级的空间布局方面,考虑到了每个区域的特殊需要,选择了相对合适的空间位置,创设了丰富的游戏区域。区域设置体现了动静分离、干湿分区等原则,避免了相互干扰和影响。各区域吊挂了醒目的标志牌,帮助幼儿明确游戏区域,增添了游戏的氛围。我们在对建构区幼儿游戏的持续性观察中发现,两名幼儿总是喜欢摆弄化妆品瓶子等物品,积木则是胡乱地堆积在地上。因此,提醒大家思考:积木建构区投放化妆品瓶子这样的辅助材料是否合适?
  冯鑫:请老师们思考一下区域标志牌存在的必要性,它究竟是在帮助成人更好地分辨游戏区域,还是在为幼儿服务呢?如果区域中工具、材料、环境都到位了,自然会引发孩子相应的活动,而不是有了这些标志牌孩子才会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建议还有标志牌的幼儿园回去可以试试取消区域标志,观察一下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游戏。
  章兰:关于规则标志问题。活动区规则应该是师幼一起商量的,需不需要贴?贴给谁看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如果活动规则孩子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未必还要贴出来。
  第二组王敏园长:分享了美术坊活动中如何引领新教师和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在尽情地观察、探究和游戏中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引发、支持幼儿去大胆想象、自主表现。鲜活的案例、真实的过程、灵动的作品,很好地阐释了只要大胆放手,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环境,孩子们就会有自己的创造和收获,再次向与会人员诠释了不同视角的“支持性环境”的内涵。
  章兰:从分享中感受到了大家的观念都有了很好的转变,从开始的远离孩子到现在的慢慢走进孩子。“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落实在具体操作中有的老师就会不相信,就会怀疑,因此忍不住会去帮忙、会去干预。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真正地去相信孩子,用自己的心走进孩子。首先,关于材料投放问题。材料投放要从孩子角度考虑,多思考材料放置真的做到有准备了吗?这些材料可能引发孩子什么活动?大家要学会从孩子和材料的互动中观察、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引发他们主动使用不同的材料。另外,我们幼儿园在材料管理中还倡导做到“前检查、后归位”,就是活动前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检查、清理各区域游戏材料,做到有准备投放;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用自身行动带领孩子们一起收拾、整理,迅速让环境归位。其次,关于经验丰富问题。我们在有些区域看到环境中张贴的图片和孩子们当下的游戏内容不相符合,我们是否要问一下:这些图片是谁贴的?为什么要贴这些图片?最后,关于游戏内容问题。有的区域孩子出现游离状态,我们需要作深度思考:这些活动内容是谁发起的?谁让他来这里的?相信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决定,他们一定会有自己想法的,也一定不会出现游离状态。只有真正去关注幼儿当下活动的兴趣与需求,才能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研讨环节四:结合典型图片对支持性区域环境创设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诸多问题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与分析。
  冯鑫教研员从区域设置、环境布置、材料投放等方面,结合精心选择的一些代表性图片,不断地抛出思考性问题:建构区周边环境中可以展示什么?这样的展示对小班孩子当下的建构活动有支持意义吗?随着孩子们建构活动的不断深入,周边环境中的展示需要变化吗?怎样调整可能对孩子们的后续活动有更好的引发作用呢?这里展示的美术作品是孩子们自发的、真正的自我表达吗?美术区周边环境中要展示谁的作品?为什么?还需要提供哪些支持性的工具和材料?等等。用直击现场的困惑与问题引发大家去思考、去体味、去感悟、去关注,引领每位教师在观念、思想的不断碰撞中获得经验的重建和理念的重塑。

四、梳理总结,做持续式教研


  研讨结束后给每所幼儿园留下了三项“作业”:一是每位点评代表将本组的点评内容及现场互动研讨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整理,发至QQ群供大家共享学习。二是每个参会教师认真梳理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收获、感悟及思考,以园为单位进行汇总、上报。三是各园结合本次研讨收获与思考,继续对本园室内外游戏支持区域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地研讨和改进,不断为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本次研讨聚焦现场、聚焦问题、聚焦困惑,有理念的触动、有实践经验的分享、有现场诊断分析、有专家的点评引领,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园长、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感悟良多。这样接地气、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各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对幼儿园支持性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
其他文献
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新时代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没有迎来生育的高峰,相反,人们的生育意愿持续低迷。对儿童父母进行的调查表明:“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仅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高达53.3%。”[1]人们生育意愿低迷和托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达86.5%
以“工艺劳动”为切入点,组织幼儿开展“泥制铜浮雕”劳动体验活动,从劳动体验中学习、认知、思考、感知和行动,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劳动经验。本文围绕“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生发自我生成、自我坚持、自我批判、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五个维度,剖析和解读幼儿工艺劳动中的深度学习。一、自我生成——唤醒劳动兴趣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占
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群体性、组织性、制度化等特点,为确保幼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和质量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策划、组织者,有时会设立“小先生”来协助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小先生”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教师把幼儿看作是学习生活的主体,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先生”制的功能和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小先生”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作用。
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系统的相关资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以及相关教育的效益和价值作出客观、全面、合理判断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发展评价起着监控、检测、导向与促进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呈现可喜局面,但难掩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滞后的尴尬,如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园课程建构应站在幼儿立场,回归幼儿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幼儿园生成了一系列“疫情课程”。然而,很多所谓的“从儿童的起点”建构的课程,实则只关注到了幼儿表面的兴趣点,而非幼儿的真需要,甚至有些课程离幼儿的生活有距离。疫情下课程在哪里?如何将课程紧扣幼儿真生活、真需要?这些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思考。下面以中班主题活动“居家运动小达人”为例,阐述教师是如何将新冠疫情作为资源话题进行课程建构
按照后勤计划安排,开学第一个月保育老师的教研活动为“让爱从‘头’开始”扎辫子比赛。计划此活动有三个理由:一是保育人员的爱心直接关系到保育工作的质量,这里的从“头”开始,一语双关,不仅仅是指头发,同时也是新学期一次师德教育活动,保育老师要带着满满的爱开启新的学期征程。二是在平时观摩中发现,不少保育老师在起床整理环节先忙着整理床铺,教师承担起为女孩子梳理辫子的任务,导致班级幼儿不能及时投入游戏环节。我
截至2020年4月,南通市幼儿园中有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7对,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48对。经过五年多艰苦努力,项目园均建立了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本地区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积极聚焦并有效开发利用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筛选、改造、整合,各园形成了幼儿园、年级、班级三级资源库,并适时补充与丰富,初步建立了适宜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
在当下,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仔细观察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或几个“不协调”角色。虽然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不协调”角色不至于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但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和“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关注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
“盒”玩具六:手影小屋(大班)庄燕华设计  设计意图  考虑到手影游戏需要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进行,而幼儿白天在幼儿园,一直处于明亮的环境,于是就想到用大纸箱制作一间封闭的小屋,让幼儿能够在小黑屋这样一个真实的黑暗空间内玩手影游戏,增强游戏效果。  制作材料  大纸箱,黑色即时贴,内置灯,夜光贴,手影图示。  外形尺寸:70cm×90cm×120cm。  制作要点  1.黑色封闭环境:用大纸箱制作一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