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业青年為大陆13亿人写「家书」
在2008年之前,廖信忠只是一个普通的台湾青年,从大学开始游歷大陆,经歷过感情上失利、工作中失业,与不少同辈一样,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但他庆倖在自己成长的30年裡,刚好赶上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30年:
1977年出生时,台湾正处於被赶出联合国后的「风雨飘摇」中;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他刚好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他则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他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时,他在成功岭参加集训。
而2008年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获胜,陈水扁随后鋃鐺入狱,廖信忠亦开始在网路论坛上发贴,介绍这30年变化下台湾普通人的生活,在大陆掀起一股「台湾热」,一时间成為畅销书籍的作者。
往返两岸烙下「大陆情结」印记
在东吴大学读大叁时,哲学专业的廖信忠报名参加学校与北京大学的暑期交流活动,从小一直深植「大陆广大,神州壮美,但大陆人却很可怕」宣传教育的廖信忠回忆刚到大陆时,就被北京的现代化建设给「惊呆」了。
「以為就是胡同、故宫之类的,没有想到北京发展得这麼好,有很多高楼大厦,那个时候开始对大陆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关心大陆的新闻,以及大陆的新闻怎麼报导台湾。」
出於对大陆的兴趣,在那几年他不断往返大陆多次,到处走,到处看,并尝试报考大陆学校的研究生,可惜后来并没有考上,只好回到台湾服兵役。
遭遇讯息不同欲传达真实情况
在服完两年兵役后,他又来大陆游玩了将近半年才回台湾工作,直到2007年,挥舍不去的「大陆情结」趋使下,為了心仪的大陆女友,他索性来到上海的一家台资零售企业,负责市场行销工作。
「刚来的时候也跟一般台湾人一样,用一种俯视的角度看大陆。」但很快的,他开始纠正自己的态度,「后来觉得既然来了这个地方,就要了解并融入其中,跟这裡的人一样生活。」
在他的朋友圈子中,台湾朋友反而很少,大部分都是本地的朋友。「最大的收穫是认识了很多叁教九流的朋友,从他们的生活中了解到蛮多大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在想什麼,怎麼看待现在的大陆,怎麼看待台湾,这些都增加了我的视野。」
之前台湾对大陆的看法呈两极化,媒体会报导上海陆家嘴很繁荣,很多没有来过的台湾人以為大陆就像陆家嘴那样;也有新闻媒体报导一些负面的新闻,令一些台湾人心有餘悸。
「在大陆的旅行过程中,学到也看到不少新东西。」他发现,大陆实在太大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件事情来概括这片土地。「大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到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了解大陆。」
大陆的不少媒体亦是直接拿台湾合作媒体的新闻来播,「其实台湾的媒体已经商业化、娱乐化,甚至有点恶趣化,政治也只占台湾人生活很少的部分。」
因此来到大陆工作、生活后,廖信忠亦经常被人问起台湾的事。「大家对真正的台湾完全不了解,台湾对大多数大陆朋友而言,往往只是个空洞的政治概念。」
问及一般身边的朋友想了解台湾什麼事情?他略带抱不平的表示:「老实说大家并不关心政治的事情!」
他与朋友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陆朋友对台湾会有文化上的想象,认為台湾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等,这并没有错,但他觉得应该要打破一些过分的「幻想」,「他们没有想到台湾也是有很急噪、急功近利的一面。」
「他们对台湾会有美好的憧憬,很向往,因為大家接受最多是一些文化戏剧或电视上的讯息,以及政治新闻。台湾在他们心裡其实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最缺少生活化方面的印象。」这令他觉得有必要向大陆朋友传达台湾普通人的生活,令彼此可以换位思考。
讲述30年台湾普通人生活受热捧
2007年6月回台期间,廖信忠开始进行一些资料收集和人物访谈工作,寻访隐藏在大事件背后的普通台湾人,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及家人的经歷。
2008年,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两岸关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行销工作出身的他亦敏感的捕捉到台湾会成為热点的机会,选择同年5月30日在大陆网路论坛「天涯社区」发表以《一个台湾70后眼中的30年社会变迁》為题的帖子。
「我想写这个系列很久了,但一直到马英九就职后才写,用了一些行销手法来包装标题、内容,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帖子,关注台湾普通人的真正生活。」
帖子以一个平民的视角讲述了30年政治巨变下,台湾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几月之内就受到数百万「感同深受」的线民们的热烈追捧,不少网友称他為「忠哥」。
廖信忠亦不掩饰自己的「虚荣心」:「看到有读者回帖,越来越多,就会很高兴的继续写下去。而且关注的人多了后,我觉得我的人生就要改变了,所以也越写越认真。」当时正处失业状态的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向网友讲述那些年的故事。
在他的叙述中,以编年体的方式,「儘量选择在这叁十年中对台湾社会有广阔影响的事件」,「眷村」、「戒严」、「江南案」、「美丽岛事件」、「汤英伸杀人案」、「选举」、「上海热」以及「9•21大地震」、「SARS」等大背景下的普通台湾人生活一一呈现。
「我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可以浅显易懂的向大陆朋友表述台湾这叁十年来一般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正是这些最细微末节的生活化内容,才能够引起彼此更多的共鸣。」
这种亲切讲故事的感觉,亦是他所追求的。「好像旁边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跟你在聊天,跟你家常裡短,好像他这几十年遇到、看到什麼事,然后相聚的时候跟你讲这几十年他有什麼见闻。」
书籍热销期望更多不同声音
帖子受到热捧后不久,有超过30家出版商与他接洽出版实体书,几经波折后,最终由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与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合作,将网路内容集结成书,於2009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目前售出近50万册,短短叁月内陆续登上不少图书畅销排行榜单。
半年时间裡,廖信忠依靠这一封被誉為写给大陆13亿人的「家书」,从「倒楣的失业男青年」变身成為畅销书作者,「很多事情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书本出来后,需要接受一些採访,参加讲座,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逼我要去想更多的事情。」
在台湾,有不少媒体亦有报导这样一位在大陆走红的无名小卒。「我妈妈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报导后,打电话问我现在到底在干嘛,知道后又担心我应酬时乱喝酒。」
廖信忠并不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会认為「台湾原来就是书中写的这样」,「现在介绍台湾的书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讨论一些很严肃的话题。我这本书写得其实很浅显,但也只是我的成长背景下所理解的台湾,不是严谨的歷史,希望至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有乐趣。」
他更希望不论是在网路上还是市面上,《我们台湾这些年》都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争议性。「有更多的人来讨论这本书,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意见都很欢迎,只有有争议性,才能引发更多人对台湾的好奇心,如果觉得对某些方面感兴趣的话,他们可能会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看,形成自己对台湾的认识。」
在2008年之前,廖信忠只是一个普通的台湾青年,从大学开始游歷大陆,经歷过感情上失利、工作中失业,与不少同辈一样,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但他庆倖在自己成长的30年裡,刚好赶上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30年:
1977年出生时,台湾正处於被赶出联合国后的「风雨飘摇」中;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他刚好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他则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他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时,他在成功岭参加集训。
而2008年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获胜,陈水扁随后鋃鐺入狱,廖信忠亦开始在网路论坛上发贴,介绍这30年变化下台湾普通人的生活,在大陆掀起一股「台湾热」,一时间成為畅销书籍的作者。
往返两岸烙下「大陆情结」印记
在东吴大学读大叁时,哲学专业的廖信忠报名参加学校与北京大学的暑期交流活动,从小一直深植「大陆广大,神州壮美,但大陆人却很可怕」宣传教育的廖信忠回忆刚到大陆时,就被北京的现代化建设给「惊呆」了。
「以為就是胡同、故宫之类的,没有想到北京发展得这麼好,有很多高楼大厦,那个时候开始对大陆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关心大陆的新闻,以及大陆的新闻怎麼报导台湾。」
出於对大陆的兴趣,在那几年他不断往返大陆多次,到处走,到处看,并尝试报考大陆学校的研究生,可惜后来并没有考上,只好回到台湾服兵役。
遭遇讯息不同欲传达真实情况
在服完两年兵役后,他又来大陆游玩了将近半年才回台湾工作,直到2007年,挥舍不去的「大陆情结」趋使下,為了心仪的大陆女友,他索性来到上海的一家台资零售企业,负责市场行销工作。
「刚来的时候也跟一般台湾人一样,用一种俯视的角度看大陆。」但很快的,他开始纠正自己的态度,「后来觉得既然来了这个地方,就要了解并融入其中,跟这裡的人一样生活。」
在他的朋友圈子中,台湾朋友反而很少,大部分都是本地的朋友。「最大的收穫是认识了很多叁教九流的朋友,从他们的生活中了解到蛮多大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在想什麼,怎麼看待现在的大陆,怎麼看待台湾,这些都增加了我的视野。」
之前台湾对大陆的看法呈两极化,媒体会报导上海陆家嘴很繁荣,很多没有来过的台湾人以為大陆就像陆家嘴那样;也有新闻媒体报导一些负面的新闻,令一些台湾人心有餘悸。
「在大陆的旅行过程中,学到也看到不少新东西。」他发现,大陆实在太大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件事情来概括这片土地。「大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到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了解大陆。」
大陆的不少媒体亦是直接拿台湾合作媒体的新闻来播,「其实台湾的媒体已经商业化、娱乐化,甚至有点恶趣化,政治也只占台湾人生活很少的部分。」
因此来到大陆工作、生活后,廖信忠亦经常被人问起台湾的事。「大家对真正的台湾完全不了解,台湾对大多数大陆朋友而言,往往只是个空洞的政治概念。」
问及一般身边的朋友想了解台湾什麼事情?他略带抱不平的表示:「老实说大家并不关心政治的事情!」
他与朋友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陆朋友对台湾会有文化上的想象,认為台湾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等,这并没有错,但他觉得应该要打破一些过分的「幻想」,「他们没有想到台湾也是有很急噪、急功近利的一面。」
「他们对台湾会有美好的憧憬,很向往,因為大家接受最多是一些文化戏剧或电视上的讯息,以及政治新闻。台湾在他们心裡其实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最缺少生活化方面的印象。」这令他觉得有必要向大陆朋友传达台湾普通人的生活,令彼此可以换位思考。
讲述30年台湾普通人生活受热捧
2007年6月回台期间,廖信忠开始进行一些资料收集和人物访谈工作,寻访隐藏在大事件背后的普通台湾人,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及家人的经歷。
2008年,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两岸关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行销工作出身的他亦敏感的捕捉到台湾会成為热点的机会,选择同年5月30日在大陆网路论坛「天涯社区」发表以《一个台湾70后眼中的30年社会变迁》為题的帖子。
「我想写这个系列很久了,但一直到马英九就职后才写,用了一些行销手法来包装标题、内容,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帖子,关注台湾普通人的真正生活。」
帖子以一个平民的视角讲述了30年政治巨变下,台湾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几月之内就受到数百万「感同深受」的线民们的热烈追捧,不少网友称他為「忠哥」。
廖信忠亦不掩饰自己的「虚荣心」:「看到有读者回帖,越来越多,就会很高兴的继续写下去。而且关注的人多了后,我觉得我的人生就要改变了,所以也越写越认真。」当时正处失业状态的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向网友讲述那些年的故事。
在他的叙述中,以编年体的方式,「儘量选择在这叁十年中对台湾社会有广阔影响的事件」,「眷村」、「戒严」、「江南案」、「美丽岛事件」、「汤英伸杀人案」、「选举」、「上海热」以及「9•21大地震」、「SARS」等大背景下的普通台湾人生活一一呈现。
「我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可以浅显易懂的向大陆朋友表述台湾这叁十年来一般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正是这些最细微末节的生活化内容,才能够引起彼此更多的共鸣。」
这种亲切讲故事的感觉,亦是他所追求的。「好像旁边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跟你在聊天,跟你家常裡短,好像他这几十年遇到、看到什麼事,然后相聚的时候跟你讲这几十年他有什麼见闻。」
书籍热销期望更多不同声音
帖子受到热捧后不久,有超过30家出版商与他接洽出版实体书,几经波折后,最终由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与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合作,将网路内容集结成书,於2009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目前售出近50万册,短短叁月内陆续登上不少图书畅销排行榜单。
半年时间裡,廖信忠依靠这一封被誉為写给大陆13亿人的「家书」,从「倒楣的失业男青年」变身成為畅销书作者,「很多事情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书本出来后,需要接受一些採访,参加讲座,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逼我要去想更多的事情。」
在台湾,有不少媒体亦有报导这样一位在大陆走红的无名小卒。「我妈妈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报导后,打电话问我现在到底在干嘛,知道后又担心我应酬时乱喝酒。」
廖信忠并不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会认為「台湾原来就是书中写的这样」,「现在介绍台湾的书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讨论一些很严肃的话题。我这本书写得其实很浅显,但也只是我的成长背景下所理解的台湾,不是严谨的歷史,希望至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有乐趣。」
他更希望不论是在网路上还是市面上,《我们台湾这些年》都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争议性。「有更多的人来讨论这本书,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意见都很欢迎,只有有争议性,才能引发更多人对台湾的好奇心,如果觉得对某些方面感兴趣的话,他们可能会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看,形成自己对台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