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扬州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成了扬州较之别的城市更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学题材——风月题材。这一题材大量地出现在诗歌和小说中。笔者将古代小说中以扬州妓家为背景的故事称作扬州风月小说,并试图通过对各个朝代中扬州风月小说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总结出扬州风月小说的流变过程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扬州;风月;小说;青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02-03
自古以来扬州就被称为温柔富贵乡,风月繁华地,但凡读过和扬州有关的古典诗词的人一般都会将扬州和粉黛之地联系起来。无论是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是赵翼的“广陵胭脂气熏天,恼得天花欲妒妍”都和青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朱自清先生又写道“不过从前所谓‘出女人’,实在指姨太太和妓女而言。”可见扬州妓业的繁盛。鲁迅先生在其讲义《清之狭邪小说》中亦写道伎家小说“扬州,吴门,珠江,上海诸艳迹,皆有载录”,可见扬州具有较之别的城市更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学题材即风月小说。
唐朝是扬州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有关风月题材的扬州小说实际上是很少的,如唐人于邺依据杜牧生平事迹所写的《扬州梦记》。扬州的青楼在唐朝时就很繁华,从杜牧的诗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中便可窥见当时扬州妓业的出名和繁荣。在小说《霍小玉传》中有提及到扬州的妓业。“生尝游广陵,得名姬曰营十一娘者,容态润媚,生甚悦之。”在《扬州梦记》中也有描写风月繁华的文字“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绛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但是唐朝的风月小说未能成一气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从世风上说,当时唐朝虽然政治开明但是对于风月之事,还没有到像明代那样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津津乐道的地步,必然会有所遮掩。从经济上说因为漕运和盐业的发达,使得当时扬州经济非常富庶,因此反映富贵长生的题材比风月题材更能容易地走进小说创作家的视线中。从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在唐朝的时候小说的繁荣离不开民间说话艺术的兴盛,而说话艺术的内容多来源于佛教的俗讲和变文,因此灵怪故事和反应世人谈吐轶事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小说的主要内容。唐人扬州小说中所存在的大量灵异化的故事如《南柯太守传》,《酉阳杂俎》等等从侧面反映出了唐朝扬州风月小说不成规模的原因。而在这些风月小说中能显示出当时小说中的嫖客身份主要是文人才子,如在唐人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中还写了常游于淮扬的狂生崔涯,崔涯是举子文人,他对青楼的品评对妓女的题诗评价甚至会影响到妓女的声誉;《云溪友议.刘禹锡》篇中写道刘禹锡到苏州赴任路过扬州时州师“特令二乐妓侍寝”,刘禹锡也是才子名士。
在宋元时期扬州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唐末割据势力年年征战,在唐朝时所谓的“扬一蜀二”已经成为了历史。扬州地处南北汇合之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宋代时成为宋兵和金兵元兵交战的前沿,漕运遭受到破坏使得扬州繁荣的经济已经一去不返因此扬州古代风月小说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断裂。
直到明清时期,扬州进行了一场经济文化复兴,尤其是在清初和清朝中期的时候。扬州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苏。如李攀龙在《三洲歌》中写道“何处估客豪?扬州估客豪。”这一时期扬州的盐业重整旗鼓,盐商的富足使得他们生活奢靡促进了风月场所的繁华从而使得扬州的风月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之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三言二拍》中已经渗透了大量有关扬州风月题材的小说。比如《三言二拍》中写骗外来女子在广陵为妓的《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写利用妓女骗人钱财的《赵县君假送黄柑吴宣教真赔白银》等等。可见《三言二拍》涉足描写了扬州妓院的方方面面包括妓女的来源,妓院的规矩甚至妓女参与的不齿勾当。而除了《三言二拍》之外也有不少小说涉及到扬州风月场的描写。比如《杏花天》中描写广陵狎妓成风游客携带妓女登高弹唱;《型世言》中具体描写了扬州本地妓女的来源介绍了“养瘦马”这一习气;晚明的《杜骗新书》中讲述妓女在广陵时帮助危棍骗人钱财的伎俩。从《三言二拍》到这些小说的描写可看出明清时期对扬州风月小说的描述主要从妓女来源,妓院风气,妓女从事勾当三方面描写。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特点是大多数风月小说将故事情节安放在以扬州妓院为背景的条件下完成并不夹杂妓女过多的爱恨情仇,这和晚清时文人创作出大幅度描写妓女和才子之间感情纠葛的长篇小说来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从唐代的扬州风月小说到明清时的扬州风月小说无疑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并且风月小说的嫖客身份较之前朝出现了商人这一新群体。如在《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中出现的新安盐商孙富乃是“家资巨万,积祖扬州种盐”的盐商。再如《三言二拍》中的《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篇写的男主人翁扬州人曹可成也是纳粟入监的大户人家,商人的嫖客身份和唐宋元的文人名士身份相比是一个新鲜的产物。在唐宋时期青楼名妓宁和落魄的穷书生往来也不接待富商巨贾,到了明朝,名妓的接待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人名士。
扬州风月小说逐渐繁盛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明朝的世风是世俗的开发的。从暴虐荒淫的明武宗开始明朝后期的帝王一直在破坏着朱元璋建立的“祖宗家法”和传统文化政策。他们喜欢戏曲小说并常见于记载,帝王形成的淫乐之风和对俗文学的喜好无疑影响了明朝开放世风的形成和小说地位的提高,造成了当时小说“每叙床笫之事”。这种世风为风月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当时扬州盐业的重新繁荣使得私盐盐商从盐业中谋取大量利益,他们生活糜烂气质低俗又有财气做支撑因此有力地促进了扬州风月事业的发展。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写一个扬州盐商要诱骗一女子为妻,女子不从,盐商宋为富说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好过得?”可见扬州盐商的生活何等奢靡放荡。这一特点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扬州风月小说中出现了商人这样的新身份。盐商促进了扬州风月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扬州风月小说在这一时期开始繁荣起来。
到了清代中后期扬州的风月小说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以前各朝代而且在内容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出现了以妓女和才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如《金兰笺》《雅观楼》《风月梦》等。相比较明代和清初的风月小说它们的特点是不但以扬州风月场所为背景而且添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与道教相结合,故事里出现了劝人为善的情节并且在小说的结尾通常会增加一个劝戒的尾巴。比如《野草闲花臭姻缘》写一帮盐商公子为争夺妓女巧云最后都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雅观楼》中放高利贷者吴某侵吞盐商巨资在妓院抽烟嫖娼最后流落街头行乞。笔者认为这些风月小说虽然增加劝戒式的结局但是因为小说中出现大量风月场所的描写和主人公的感官享受所以这一批扬州风月小说还是以作者自娱为目的产生的,是小说创作者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创作出来的。在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又出现了新的嫖客群体——市井小民,皂吏泼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妓家小说分为三类“作者对于妓家的写法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①出现了大量吸鸦片,放高利贷,拉皮条场景的《雅观楼》更符合第三种描述,更接近社会底层。在扬州评话话本《清风闸》中亦出现了大量小市民类型的嫖客,主人公皮五辣子就是一个混迹于街市的闲散之人。而《风月梦》中的五个主要人物也都是牢吏的儿子,小高利贷者之类的市民阶级了。
在这一批扬州风月小说中《风月楼》的出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韩男教授称《风月楼》“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此话值得深究因为在《风月楼》产生之前的《姑妄言》以南京城为背景,小说中出现大量描写南京城市风貌的笔墨,《儒林外史》也有很多场景是安放在南京的。但是从韩男称《风月梦》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中不难看出《风月楼》和当时的扬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邗上蒙人把故事的场景安放在扬州城里并且扬州的大背景贯穿整部书包括街道布景,扬州风俗,扬州习语等等。像“蝗鱼”“钓鲜”这类方言的出现使得《风月楼》饱含了扬州城市的习气。因此将《风月楼》视为扬州风月小说的代表是有理由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风月楼》结合了当时江苏的时代背景交代了由于苏北农村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女子如双林,巧云,凤林等人或者自己来扬州出卖肉体供人玩弄养活自己或者被亲戚诱骗到扬州谋生活。这一点不但点出晚清扬州风月小说之所以繁荣是具有一定时代背景的特殊原因而且提出了狭邪小说中妓女从乡下人转为城市人的新角度,整部小说甚至可以看成乡下女子进城卖笑的辛酸史。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后很多四川河南女子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提供特殊服务这和《风月楼》中的场景反应出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城乡之间和地域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风月楼》的出现为古代乡下人进城的叙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可以说清代中晚期是扬州风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顶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扬州风月小说无论是数量上的繁多还是结构上的完整还是内容所反应的深度都远远超越了前朝。究其原因我认为第一,扬州的妓业沿袭了前期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与盐商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大量风月小说中描写了盐商和风月场所的瓜葛纠缠从侧面反应出盐商继续促进着扬州风月场所的发展。第二,当时江苏的特殊时代背景即天灾人祸这一自然原因也促进了妓业的发展并且在小说中反映了出来。这是时代的特殊原因。第三,这批风月小说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世人对这种世俗小说的喜爱反过来又促进了风月小说的发展。小说至清代时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并且从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小说创作家的创作技巧已经趋于成熟,这时候小说的质量较之前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1909年的《广陵潮》可以看做扬州古代风月小说的终结。这部小说是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等许多大事件为背景写成的,而这时期的扬州已经繁华散尽,这从《广陵潮》对扬州场景的多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如第二十六回写道“那都天庙已经露在眼前。红墙斑驳,庙额上金子都黯淡得辨不出来,一角斜阳,倒映在门里,神龛之下,还蹲着几个乞丐,在那里围着土灶烧火。”这还是那个“扬一蜀二”的广陵吗?《广陵潮》中处处透露出扬州衰败的气息。如果说时代背景给了创作家创作条件的话,那么扬州风月场所随着时代衰败的衰败必然导致了扬州古代风月小说创作的衰弱和终结。《广陵潮》中所涉及的风月描写是云麟和表妹淑仪以及妓女红珠之间的情爱纠葛。但是较之之前扬州风月小说中才子和妓女的情爱纠葛又形成了新特点。作者一直将此部小说视为“社会小说”就是因为《广陵潮》展现了一副宏大的明末民初历史画卷。世情的描摹,闾巷习俗,稗官野史跃然纸上。将风月题材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前朝的风月小说所没有的一个特点。小说中社会黑暗面的暴露从反面又反映出了当时扬州的衰弱,各种社会问题已经甚嚣尘上。虽然作者将《广陵潮》视为社会小说但是风月故事还是占了很大比重。此外如果在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寻找读书人的形象那么《广陵潮》中的主人公云麟就是一个读书人。他纠缠于表妹淑仪,妓女红珠之间,当我们分析云麟这个读书人形象时不难发现他既不同于唐宋的才子也不是明朝的狂生,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市井小民的气息,他的身份更接近于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在清末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嫖客的群体较之前朝出现了市民化,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或者盐商巨贾而是由这些单一的群体混杂在一起,并且更趋向于市民阶层。扬州在清朝又经历了一次由盛到衰的凄凉过程。由于清末国家政权不稳定这直接关系到从政府拿到特权经营盐业从而暴富的扬州盐商的利益以及盐商自身为求暴利从而进行一系列黑暗的商业勾当最后导致了扬州盐商的衰败。盐业衰败后很多人破产,因此很多盐商家的女眷操起卖笑的皮肉生意,壮大了清末扬州地区市民阶层的队伍。就在扬州衰败的同时毗邻的上海迅速崛起,向着繁华的国际都市行列迈进,沪妓就此繁荣了起来。
把自唐代到清末民初以扬州妓家为背景的故事总结梳理出来,可看出扬州风月小说的一个从少到多再到衰弱流变过程。风月故事中的嫖客身份从文人才子,到贩夫走卒的转变,也体现了扬州风月故事越来越世俗化的特点。这个流变过程和古代扬州城市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青楼文化是古代扬州所特有的一种城市文化,妓业的繁华也促进了风月文学的繁荣。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47.
参考文献:
[1]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扬州府志》[Z].江苏:广陵出版社,2007.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07.
[5]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M].江苏:广陵书社,2004.
[6]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韩南.《风月梦》与青楼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3卷第一期
关键词:扬州;风月;小说;青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02-03
自古以来扬州就被称为温柔富贵乡,风月繁华地,但凡读过和扬州有关的古典诗词的人一般都会将扬州和粉黛之地联系起来。无论是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是赵翼的“广陵胭脂气熏天,恼得天花欲妒妍”都和青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朱自清先生又写道“不过从前所谓‘出女人’,实在指姨太太和妓女而言。”可见扬州妓业的繁盛。鲁迅先生在其讲义《清之狭邪小说》中亦写道伎家小说“扬州,吴门,珠江,上海诸艳迹,皆有载录”,可见扬州具有较之别的城市更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学题材即风月小说。
唐朝是扬州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有关风月题材的扬州小说实际上是很少的,如唐人于邺依据杜牧生平事迹所写的《扬州梦记》。扬州的青楼在唐朝时就很繁华,从杜牧的诗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中便可窥见当时扬州妓业的出名和繁荣。在小说《霍小玉传》中有提及到扬州的妓业。“生尝游广陵,得名姬曰营十一娘者,容态润媚,生甚悦之。”在《扬州梦记》中也有描写风月繁华的文字“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绛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但是唐朝的风月小说未能成一气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从世风上说,当时唐朝虽然政治开明但是对于风月之事,还没有到像明代那样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津津乐道的地步,必然会有所遮掩。从经济上说因为漕运和盐业的发达,使得当时扬州经济非常富庶,因此反映富贵长生的题材比风月题材更能容易地走进小说创作家的视线中。从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在唐朝的时候小说的繁荣离不开民间说话艺术的兴盛,而说话艺术的内容多来源于佛教的俗讲和变文,因此灵怪故事和反应世人谈吐轶事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小说的主要内容。唐人扬州小说中所存在的大量灵异化的故事如《南柯太守传》,《酉阳杂俎》等等从侧面反映出了唐朝扬州风月小说不成规模的原因。而在这些风月小说中能显示出当时小说中的嫖客身份主要是文人才子,如在唐人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中还写了常游于淮扬的狂生崔涯,崔涯是举子文人,他对青楼的品评对妓女的题诗评价甚至会影响到妓女的声誉;《云溪友议.刘禹锡》篇中写道刘禹锡到苏州赴任路过扬州时州师“特令二乐妓侍寝”,刘禹锡也是才子名士。
在宋元时期扬州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唐末割据势力年年征战,在唐朝时所谓的“扬一蜀二”已经成为了历史。扬州地处南北汇合之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宋代时成为宋兵和金兵元兵交战的前沿,漕运遭受到破坏使得扬州繁荣的经济已经一去不返因此扬州古代风月小说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断裂。
直到明清时期,扬州进行了一场经济文化复兴,尤其是在清初和清朝中期的时候。扬州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苏。如李攀龙在《三洲歌》中写道“何处估客豪?扬州估客豪。”这一时期扬州的盐业重整旗鼓,盐商的富足使得他们生活奢靡促进了风月场所的繁华从而使得扬州的风月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之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三言二拍》中已经渗透了大量有关扬州风月题材的小说。比如《三言二拍》中写骗外来女子在广陵为妓的《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写利用妓女骗人钱财的《赵县君假送黄柑吴宣教真赔白银》等等。可见《三言二拍》涉足描写了扬州妓院的方方面面包括妓女的来源,妓院的规矩甚至妓女参与的不齿勾当。而除了《三言二拍》之外也有不少小说涉及到扬州风月场的描写。比如《杏花天》中描写广陵狎妓成风游客携带妓女登高弹唱;《型世言》中具体描写了扬州本地妓女的来源介绍了“养瘦马”这一习气;晚明的《杜骗新书》中讲述妓女在广陵时帮助危棍骗人钱财的伎俩。从《三言二拍》到这些小说的描写可看出明清时期对扬州风月小说的描述主要从妓女来源,妓院风气,妓女从事勾当三方面描写。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特点是大多数风月小说将故事情节安放在以扬州妓院为背景的条件下完成并不夹杂妓女过多的爱恨情仇,这和晚清时文人创作出大幅度描写妓女和才子之间感情纠葛的长篇小说来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从唐代的扬州风月小说到明清时的扬州风月小说无疑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并且风月小说的嫖客身份较之前朝出现了商人这一新群体。如在《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中出现的新安盐商孙富乃是“家资巨万,积祖扬州种盐”的盐商。再如《三言二拍》中的《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篇写的男主人翁扬州人曹可成也是纳粟入监的大户人家,商人的嫖客身份和唐宋元的文人名士身份相比是一个新鲜的产物。在唐宋时期青楼名妓宁和落魄的穷书生往来也不接待富商巨贾,到了明朝,名妓的接待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人名士。
扬州风月小说逐渐繁盛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明朝的世风是世俗的开发的。从暴虐荒淫的明武宗开始明朝后期的帝王一直在破坏着朱元璋建立的“祖宗家法”和传统文化政策。他们喜欢戏曲小说并常见于记载,帝王形成的淫乐之风和对俗文学的喜好无疑影响了明朝开放世风的形成和小说地位的提高,造成了当时小说“每叙床笫之事”。这种世风为风月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当时扬州盐业的重新繁荣使得私盐盐商从盐业中谋取大量利益,他们生活糜烂气质低俗又有财气做支撑因此有力地促进了扬州风月事业的发展。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写一个扬州盐商要诱骗一女子为妻,女子不从,盐商宋为富说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好过得?”可见扬州盐商的生活何等奢靡放荡。这一特点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扬州风月小说中出现了商人这样的新身份。盐商促进了扬州风月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扬州风月小说在这一时期开始繁荣起来。
到了清代中后期扬州的风月小说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以前各朝代而且在内容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出现了以妓女和才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如《金兰笺》《雅观楼》《风月梦》等。相比较明代和清初的风月小说它们的特点是不但以扬州风月场所为背景而且添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与道教相结合,故事里出现了劝人为善的情节并且在小说的结尾通常会增加一个劝戒的尾巴。比如《野草闲花臭姻缘》写一帮盐商公子为争夺妓女巧云最后都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雅观楼》中放高利贷者吴某侵吞盐商巨资在妓院抽烟嫖娼最后流落街头行乞。笔者认为这些风月小说虽然增加劝戒式的结局但是因为小说中出现大量风月场所的描写和主人公的感官享受所以这一批扬州风月小说还是以作者自娱为目的产生的,是小说创作者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创作出来的。在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又出现了新的嫖客群体——市井小民,皂吏泼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妓家小说分为三类“作者对于妓家的写法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①出现了大量吸鸦片,放高利贷,拉皮条场景的《雅观楼》更符合第三种描述,更接近社会底层。在扬州评话话本《清风闸》中亦出现了大量小市民类型的嫖客,主人公皮五辣子就是一个混迹于街市的闲散之人。而《风月梦》中的五个主要人物也都是牢吏的儿子,小高利贷者之类的市民阶级了。
在这一批扬州风月小说中《风月楼》的出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韩男教授称《风月楼》“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此话值得深究因为在《风月楼》产生之前的《姑妄言》以南京城为背景,小说中出现大量描写南京城市风貌的笔墨,《儒林外史》也有很多场景是安放在南京的。但是从韩男称《风月梦》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中不难看出《风月楼》和当时的扬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邗上蒙人把故事的场景安放在扬州城里并且扬州的大背景贯穿整部书包括街道布景,扬州风俗,扬州习语等等。像“蝗鱼”“钓鲜”这类方言的出现使得《风月楼》饱含了扬州城市的习气。因此将《风月楼》视为扬州风月小说的代表是有理由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风月楼》结合了当时江苏的时代背景交代了由于苏北农村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女子如双林,巧云,凤林等人或者自己来扬州出卖肉体供人玩弄养活自己或者被亲戚诱骗到扬州谋生活。这一点不但点出晚清扬州风月小说之所以繁荣是具有一定时代背景的特殊原因而且提出了狭邪小说中妓女从乡下人转为城市人的新角度,整部小说甚至可以看成乡下女子进城卖笑的辛酸史。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后很多四川河南女子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提供特殊服务这和《风月楼》中的场景反应出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城乡之间和地域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风月楼》的出现为古代乡下人进城的叙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可以说清代中晚期是扬州风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顶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扬州风月小说无论是数量上的繁多还是结构上的完整还是内容所反应的深度都远远超越了前朝。究其原因我认为第一,扬州的妓业沿袭了前期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与盐商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大量风月小说中描写了盐商和风月场所的瓜葛纠缠从侧面反应出盐商继续促进着扬州风月场所的发展。第二,当时江苏的特殊时代背景即天灾人祸这一自然原因也促进了妓业的发展并且在小说中反映了出来。这是时代的特殊原因。第三,这批风月小说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世人对这种世俗小说的喜爱反过来又促进了风月小说的发展。小说至清代时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并且从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小说创作家的创作技巧已经趋于成熟,这时候小说的质量较之前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1909年的《广陵潮》可以看做扬州古代风月小说的终结。这部小说是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等许多大事件为背景写成的,而这时期的扬州已经繁华散尽,这从《广陵潮》对扬州场景的多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如第二十六回写道“那都天庙已经露在眼前。红墙斑驳,庙额上金子都黯淡得辨不出来,一角斜阳,倒映在门里,神龛之下,还蹲着几个乞丐,在那里围着土灶烧火。”这还是那个“扬一蜀二”的广陵吗?《广陵潮》中处处透露出扬州衰败的气息。如果说时代背景给了创作家创作条件的话,那么扬州风月场所随着时代衰败的衰败必然导致了扬州古代风月小说创作的衰弱和终结。《广陵潮》中所涉及的风月描写是云麟和表妹淑仪以及妓女红珠之间的情爱纠葛。但是较之之前扬州风月小说中才子和妓女的情爱纠葛又形成了新特点。作者一直将此部小说视为“社会小说”就是因为《广陵潮》展现了一副宏大的明末民初历史画卷。世情的描摹,闾巷习俗,稗官野史跃然纸上。将风月题材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前朝的风月小说所没有的一个特点。小说中社会黑暗面的暴露从反面又反映出了当时扬州的衰弱,各种社会问题已经甚嚣尘上。虽然作者将《广陵潮》视为社会小说但是风月故事还是占了很大比重。此外如果在这一时期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寻找读书人的形象那么《广陵潮》中的主人公云麟就是一个读书人。他纠缠于表妹淑仪,妓女红珠之间,当我们分析云麟这个读书人形象时不难发现他既不同于唐宋的才子也不是明朝的狂生,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市井小民的气息,他的身份更接近于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在清末的扬州风月小说中嫖客的群体较之前朝出现了市民化,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或者盐商巨贾而是由这些单一的群体混杂在一起,并且更趋向于市民阶层。扬州在清朝又经历了一次由盛到衰的凄凉过程。由于清末国家政权不稳定这直接关系到从政府拿到特权经营盐业从而暴富的扬州盐商的利益以及盐商自身为求暴利从而进行一系列黑暗的商业勾当最后导致了扬州盐商的衰败。盐业衰败后很多人破产,因此很多盐商家的女眷操起卖笑的皮肉生意,壮大了清末扬州地区市民阶层的队伍。就在扬州衰败的同时毗邻的上海迅速崛起,向着繁华的国际都市行列迈进,沪妓就此繁荣了起来。
把自唐代到清末民初以扬州妓家为背景的故事总结梳理出来,可看出扬州风月小说的一个从少到多再到衰弱流变过程。风月故事中的嫖客身份从文人才子,到贩夫走卒的转变,也体现了扬州风月故事越来越世俗化的特点。这个流变过程和古代扬州城市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青楼文化是古代扬州所特有的一种城市文化,妓业的繁华也促进了风月文学的繁荣。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47.
参考文献:
[1]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扬州府志》[Z].江苏:广陵出版社,2007.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07.
[5]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M].江苏:广陵书社,2004.
[6]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韩南.《风月梦》与青楼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3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