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即生活,只有创设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切实地感悟数字情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使他们从小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情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同时,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充满生活情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中开始的,在教学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刘大爷给俩个儿子分地,大儿子分得一块长方形地,小儿子分得一块三角形地,可俩个儿子都垂头丧气,一脸的不高兴,在父亲面前嘟囔自己分得地少,那么这俩块地到底谁大谁小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刘大爷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2.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我校组织学生春游,打算买票乘车去,其中学生253人,教师17人,成人每张票6元,学生每张2元,团体票每张3元(20人或20人以上可为一团体)。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买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多少钱?题目一出示,同学们个个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出现了以下不同解法:
方法1:6×17+253×2=608(元)
方法2:3×(253+17)=810(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和教师组成一团体,即2×(253-3)+(17+3)×3=560(元)
针对此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了生活,也促使学生能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3.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趣味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悟到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我为学生展示公路边植树、小学生排队、路灯、一排窑洞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做此题:一段木头锯成相等的9截用了32分,那么锯一段需多少分?学生们一下子就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正确答案,再如学习了"圆柱体体积"的知识后,让学生计算家里的实用油桶的容积,挑水桶的容积,喝水杯的体积及帮助家里购买酱油、醋等生活日用品。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创设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情趣,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情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同时,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充满生活情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中开始的,在教学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刘大爷给俩个儿子分地,大儿子分得一块长方形地,小儿子分得一块三角形地,可俩个儿子都垂头丧气,一脸的不高兴,在父亲面前嘟囔自己分得地少,那么这俩块地到底谁大谁小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刘大爷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2.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我校组织学生春游,打算买票乘车去,其中学生253人,教师17人,成人每张票6元,学生每张2元,团体票每张3元(20人或20人以上可为一团体)。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买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多少钱?题目一出示,同学们个个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出现了以下不同解法:
方法1:6×17+253×2=608(元)
方法2:3×(253+17)=810(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和教师组成一团体,即2×(253-3)+(17+3)×3=560(元)
针对此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了生活,也促使学生能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3.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趣味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悟到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我为学生展示公路边植树、小学生排队、路灯、一排窑洞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做此题:一段木头锯成相等的9截用了32分,那么锯一段需多少分?学生们一下子就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正确答案,再如学习了"圆柱体体积"的知识后,让学生计算家里的实用油桶的容积,挑水桶的容积,喝水杯的体积及帮助家里购买酱油、醋等生活日用品。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创设特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情趣,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