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综观现在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再加上我们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缺少有效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低。43%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但是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每周只有46%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学生在接受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电视、电影、电脑、游戏等多种声像的刺激,而电影、电视、游戏等声像制品又以层出不穷的手段和方式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对于白纸黑字的铅印文本越来越疏远,读书的人群越来越少。学生对于全是文字的读物不太感兴趣,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占到33%,他们更喜欢的是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外阅读有“功利性”增强的趋势。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调查显示:约有16%的学生基本不写阅读心得,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用眼睛看,不善于思考,只有28%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提出问题,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只有10%的学生去查字典。这就说明,学生阅读自主性还不够强,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
二、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1.精读法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读”,有的走马观花,这边读,那边忘,读到最后,连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也说不出来。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有收获。
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告诉他们要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利用工具书的方法,慢慢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细读课文,多方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录的方法,以及自己质疑并解疑的方法,从多方面感知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做记录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学会用固定的符号,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精读课文,悟情明理。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决心,表达了徐悲鸿强烈的爱国心,同时受到为祖国努力学习的教育。
第四,美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有些句子是靠感情朗读来体会的,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语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兴奋、欢乐之情。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和优美语句。
第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一篇文章读完了,有什么收获,这时需要来一个快速回读,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并不是什么書或文章都这样一步一步去读,应教给学生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2.泛读法
鲁迅先生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也是让学生泛读,让学生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
第一,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第二,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第三,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三、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第一,家庭读书活动。一是向家长倡议:争当“学习型”家庭。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建立“家庭小书库”,带头读书,做到“三个一”,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二是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③ 征集“亲子共读”活动口号,口号可以是名人名言,更鼓励家庭自己创作。
第二,学校读书活动。一是创设班级读书口号: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二是开展师生读书成长日记接力活动。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朗读一段好书。教师和学生之间设一本师生成长日记接力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的足迹。教师每月写一篇,学生每天轮流写,同时鼓励家长也参与写阅读接力日记。三是成立书香演讲团、故事团。围绕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生自己选资料,组稿,进行主题演讲或讲故事。四是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五是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在读书节上要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展示,可表演课本剧、童话剧。六是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综观现在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再加上我们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缺少有效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低。43%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但是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每周只有46%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学生在接受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电视、电影、电脑、游戏等多种声像的刺激,而电影、电视、游戏等声像制品又以层出不穷的手段和方式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对于白纸黑字的铅印文本越来越疏远,读书的人群越来越少。学生对于全是文字的读物不太感兴趣,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占到33%,他们更喜欢的是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外阅读有“功利性”增强的趋势。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调查显示:约有16%的学生基本不写阅读心得,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用眼睛看,不善于思考,只有28%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提出问题,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只有10%的学生去查字典。这就说明,学生阅读自主性还不够强,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
二、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1.精读法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读”,有的走马观花,这边读,那边忘,读到最后,连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也说不出来。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有收获。
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告诉他们要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利用工具书的方法,慢慢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细读课文,多方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录的方法,以及自己质疑并解疑的方法,从多方面感知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做记录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学会用固定的符号,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精读课文,悟情明理。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决心,表达了徐悲鸿强烈的爱国心,同时受到为祖国努力学习的教育。
第四,美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有些句子是靠感情朗读来体会的,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语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兴奋、欢乐之情。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和优美语句。
第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一篇文章读完了,有什么收获,这时需要来一个快速回读,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并不是什么書或文章都这样一步一步去读,应教给学生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2.泛读法
鲁迅先生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也是让学生泛读,让学生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
第一,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第二,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第三,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三、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第一,家庭读书活动。一是向家长倡议:争当“学习型”家庭。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建立“家庭小书库”,带头读书,做到“三个一”,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二是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③ 征集“亲子共读”活动口号,口号可以是名人名言,更鼓励家庭自己创作。
第二,学校读书活动。一是创设班级读书口号: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二是开展师生读书成长日记接力活动。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朗读一段好书。教师和学生之间设一本师生成长日记接力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的足迹。教师每月写一篇,学生每天轮流写,同时鼓励家长也参与写阅读接力日记。三是成立书香演讲团、故事团。围绕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生自己选资料,组稿,进行主题演讲或讲故事。四是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五是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在读书节上要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展示,可表演课本剧、童话剧。六是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