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
●到202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位于西部前列。
●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今年1月公布的《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甘肃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为此,《纲要》提出了宏观加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
■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幼儿园建设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人园率分别达到75%、65%和50%,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75%和65%以上。
[举措及亮点] 近年来,幼儿“入园难”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据统计,2009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人园率为43_32%。幼儿园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幼儿入园需求,特别是省内偏远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幼儿园,幼儿人园率更低。因此,《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城乡幼儿园建设和改造纳入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规划。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和农村幼儿园存在的不同问题,《纲要》进一步提出:优化城市、县镇幼儿园布局结构,在城市、县镇改扩建、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而对农村地区,《纲要》则明确指出: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在每个乡镇改扩建、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改扩建一大批村幼儿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消除中小学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3%。到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举措及亮点] 由于各种原因,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明显,从而产生了“择校”、“大班额”等问题。对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纲要》提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除加大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之外,《纲要》还指出: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集团化办学,均衡配置城乡、学校间优质师资、设施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逐步解决城乡和区域差距问题。
对于长期以来学生学业负担重这一难题,《纲要》指出: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高中阶段教育:调整结构多样化发展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职普招生比达到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普比达到1:1,毛入学率达到93%。
[举措及亮点] 对于目前高中教育阶段职普比例失衡的问题,《纲要》明确提出: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普比达到1:1。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体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改理念,《纲要》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弹性学制集团化发展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大幅提高,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力量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举措及亮点]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纲要》提出:要深化培养方式改革。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
为了整合和盘活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纲要》提出: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以组团发展推动整体质量提高。
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纲要》提出,要以财政专项加强保障。具体提出,在未来10年,集中力量在全省建设10个省级示范性、综合型、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80个满足教学实践需要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场(室),基本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网络;集中力量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校、3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6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8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另外,要依托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农村培训学习中心”。
■高等教育:特色办学本科学生导师制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办学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 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主引擎,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
[举措及亮点] 为了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发挥出高校各自的优势,《纲要》提出: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建立健全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不同的办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重心。因此,《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逐步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
■继续教育:健全机制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继续教育快速发展,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1:2内,为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继续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到l%以内;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举措及亮点]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纲要》提出: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务(职称)评审、职业注册等人事制度的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
■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双语教学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高,以民族特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双语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举措及亮点] 如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纲要》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支持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
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在兰州市举办一批面向藏区招生的中职学校(班),巩固发展与东部及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办班。
为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纲要》提出:加强双语课程改革,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性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编译、出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和民族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制订双语教师合格标准和认定办法,探索建立双语教师保障制度。
■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大力扶持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办教育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种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步落实。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办学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以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民办学校。
[举措及亮点] 为了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另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特殊教育:特教学校建设完善特教体系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种优惠政策逐步落实,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强有力保障,基本实现市州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及相关区域都有一所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园率达到8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人学率达到85%以上,残疾人中职教育长足发展,受高等教育残疾人比例明显提高。
[举措及亮点] 针对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少、残疾学生入学率低等现实问题,《纲要》提出: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补充发展特殊教育,完善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纲要》还提出: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幼儿园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残疾人中职学校和高中阶段教育综合学校。
此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大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责任编辑:陈富祥
●到202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位于西部前列。
●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今年1月公布的《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甘肃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为此,《纲要》提出了宏观加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
■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幼儿园建设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人园率分别达到75%、65%和50%,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75%和65%以上。
[举措及亮点] 近年来,幼儿“入园难”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据统计,2009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人园率为43_32%。幼儿园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幼儿入园需求,特别是省内偏远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幼儿园,幼儿人园率更低。因此,《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城乡幼儿园建设和改造纳入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规划。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和农村幼儿园存在的不同问题,《纲要》进一步提出:优化城市、县镇幼儿园布局结构,在城市、县镇改扩建、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而对农村地区,《纲要》则明确指出: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在每个乡镇改扩建、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改扩建一大批村幼儿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消除中小学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3%。到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举措及亮点] 由于各种原因,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明显,从而产生了“择校”、“大班额”等问题。对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纲要》提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除加大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之外,《纲要》还指出: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集团化办学,均衡配置城乡、学校间优质师资、设施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逐步解决城乡和区域差距问题。
对于长期以来学生学业负担重这一难题,《纲要》指出: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高中阶段教育:调整结构多样化发展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职普招生比达到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普比达到1:1,毛入学率达到93%。
[举措及亮点] 对于目前高中教育阶段职普比例失衡的问题,《纲要》明确提出: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普比达到1:1。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体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改理念,《纲要》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弹性学制集团化发展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大幅提高,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力量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举措及亮点]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纲要》提出:要深化培养方式改革。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
为了整合和盘活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纲要》提出: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以组团发展推动整体质量提高。
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纲要》提出,要以财政专项加强保障。具体提出,在未来10年,集中力量在全省建设10个省级示范性、综合型、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80个满足教学实践需要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场(室),基本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网络;集中力量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校、3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6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8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另外,要依托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农村培训学习中心”。
■高等教育:特色办学本科学生导师制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办学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 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主引擎,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
[举措及亮点] 为了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发挥出高校各自的优势,《纲要》提出: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建立健全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不同的办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重心。因此,《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逐步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
■继续教育:健全机制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继续教育快速发展,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1:2内,为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继续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到l%以内;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举措及亮点]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纲要》提出: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务(职称)评审、职业注册等人事制度的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
■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双语教学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高,以民族特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双语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举措及亮点] 如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纲要》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支持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
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在兰州市举办一批面向藏区招生的中职学校(班),巩固发展与东部及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办班。
为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纲要》提出:加强双语课程改革,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性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编译、出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和民族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制订双语教师合格标准和认定办法,探索建立双语教师保障制度。
■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大力扶持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办教育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种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步落实。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办学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以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民办学校。
[举措及亮点] 为了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另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特殊教育:特教学校建设完善特教体系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种优惠政策逐步落实,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强有力保障,基本实现市州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及相关区域都有一所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园率达到8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人学率达到85%以上,残疾人中职教育长足发展,受高等教育残疾人比例明显提高。
[举措及亮点] 针对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少、残疾学生入学率低等现实问题,《纲要》提出: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补充发展特殊教育,完善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纲要》还提出: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幼儿园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残疾人中职学校和高中阶段教育综合学校。
此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大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责任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