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80-0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情是主体内心的感情,景是外在于人心的客体,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互动、交融,方能达到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的境界。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由景到情。春花秋草、斜风细雨……不同的自然景观触动作者或欣喜或惆怅的内心情感,即可吟咏成诗;二是由情到景。作者心中或意气激荡,或凄惨无诉,四顾惟有浪涛滚滚,惨花落日,便借诗以吐心中之情。但不管是由情及景还是由景及情,诗歌中的情与景是有主次之分的,正如李渔所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情制约着景,景容载着情,景是诗歌的躯体,情是诗歌的灵魂。而根据情的哀乐,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乐景和哀景。所谓乐景,指使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使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因此,诗歌鉴赏也可采取由景入情的方法。
第一,以“乐”景正衬“乐”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的对钱塘湖美景的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的鸟和花草的情趣与生机,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首诗里,美好的景物和喜悦的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以“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诗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反衬”手法在古诗中最基本的体现。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里摇摆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第三,以“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高卧”二字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而“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作者凄苦的心情。
第四,以“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边关将士不畏艰苦的钢铁般的意志,所谓的“哀”景,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哀”景不“哀”,“乐”景不“乐”,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趣或者理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就是一种情趣,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富有象征意味的景趣,表现了诗人不畏孤立打击,高洁白赏的品质。
总之,我们在解释古代诗歌情与景的审美关系时,特别要注重情景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正由于情与景的这种相互沟通的关系,所以由景人情,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80-0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情是主体内心的感情,景是外在于人心的客体,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互动、交融,方能达到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的境界。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由景到情。春花秋草、斜风细雨……不同的自然景观触动作者或欣喜或惆怅的内心情感,即可吟咏成诗;二是由情到景。作者心中或意气激荡,或凄惨无诉,四顾惟有浪涛滚滚,惨花落日,便借诗以吐心中之情。但不管是由情及景还是由景及情,诗歌中的情与景是有主次之分的,正如李渔所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情制约着景,景容载着情,景是诗歌的躯体,情是诗歌的灵魂。而根据情的哀乐,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乐景和哀景。所谓乐景,指使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使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因此,诗歌鉴赏也可采取由景入情的方法。
第一,以“乐”景正衬“乐”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的对钱塘湖美景的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的鸟和花草的情趣与生机,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首诗里,美好的景物和喜悦的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以“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诗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反衬”手法在古诗中最基本的体现。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里摇摆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第三,以“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高卧”二字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而“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作者凄苦的心情。
第四,以“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边关将士不畏艰苦的钢铁般的意志,所谓的“哀”景,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哀”景不“哀”,“乐”景不“乐”,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趣或者理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就是一种情趣,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富有象征意味的景趣,表现了诗人不畏孤立打击,高洁白赏的品质。
总之,我们在解释古代诗歌情与景的审美关系时,特别要注重情景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正由于情与景的这种相互沟通的关系,所以由景人情,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