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中的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新的语文教材的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并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的重要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笔者认为:
1 朗读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他们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感觉和印象。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规范训练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则是语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本方法。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之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悲——喜——绝望”的情感变化,适当适时变换语气、速度和音调,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 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的确,只有让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到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进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找春天》一课时,我先以 “春天在哪里” 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热情,再用课件出示春天的一幅幅画面。学生们听着欢快的乐曲,嘴里便跟着哼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 他们看到春天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个个自然处身到了课本中的情景中。由于他们的兴致很高,朗读的兴趣也就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相关情景的创设便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并将自己融入文中的情和景,进而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才能做好学生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3 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便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就是因为朗读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巩固记忆,并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的作用。同时只有通过大声朗读,反复朗读,才能够背诵。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国学生向来都是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都要求小学生背诵。我所教的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把他们留下来背。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就有几个就站在办公室里大声地读课文,没几分钟就能背下来,相反,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
本来,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耐心指导学生朗读,以使他们熟读成诵,进而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最终达到提高和发展自己语言能力的目的。
4 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定会产生质的飞跃。笔者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避开模仿,走出一条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了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通过现成的形式表达出新的内容。
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先是通过屏幕大量展示天山美丽的景色图:有蔚蓝的天空,也有清澈见底的小河与美丽的花海等。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便使学生对天山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雪峰、森林、花朵的句子。通过这一环节,他们很快就能体会到天山美丽的景色,促使作者的心灵震动。最后引导学生凭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他们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
总之,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读是写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的渠道,而写作则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对于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需用到它,也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
1 朗读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他们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感觉和印象。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规范训练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则是语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本方法。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之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悲——喜——绝望”的情感变化,适当适时变换语气、速度和音调,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 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的确,只有让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到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进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找春天》一课时,我先以 “春天在哪里” 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热情,再用课件出示春天的一幅幅画面。学生们听着欢快的乐曲,嘴里便跟着哼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 他们看到春天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个个自然处身到了课本中的情景中。由于他们的兴致很高,朗读的兴趣也就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相关情景的创设便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并将自己融入文中的情和景,进而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才能做好学生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3 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便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就是因为朗读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巩固记忆,并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的作用。同时只有通过大声朗读,反复朗读,才能够背诵。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国学生向来都是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都要求小学生背诵。我所教的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把他们留下来背。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就有几个就站在办公室里大声地读课文,没几分钟就能背下来,相反,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
本来,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耐心指导学生朗读,以使他们熟读成诵,进而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最终达到提高和发展自己语言能力的目的。
4 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定会产生质的飞跃。笔者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避开模仿,走出一条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了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通过现成的形式表达出新的内容。
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先是通过屏幕大量展示天山美丽的景色图:有蔚蓝的天空,也有清澈见底的小河与美丽的花海等。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便使学生对天山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雪峰、森林、花朵的句子。通过这一环节,他们很快就能体会到天山美丽的景色,促使作者的心灵震动。最后引导学生凭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他们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
总之,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读是写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的渠道,而写作则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对于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需用到它,也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