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高校的舞蹈教学在舞蹈形体动作及舞蹈技巧德等基本功训练上得到高度重视,但从近年来国内的一系列重大舞蹈比赛的评判标准看出,片面追求动作的难度,高校的舞蹈教学面对的是大学生,追求难度显然不适合学生的特点,而应在加强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关键词】舞蹈教学表现力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是舞蹈艺术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它是舞蹈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包括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丰富的想象力是最基础的,它体现了人的感知能力。通过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潜在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增强舞蹈创造力,从内心情感上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用形象思维来深刻感知形体动作的美感。多年的舞蹈教学,我时常反思而得出结论: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动作规范性训练和基本动作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表现力方面的挖掘,导致学生在演出时缺乏表现力,表演苍白无味,艺术效果差,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表现力的挖掘和培养。
一、挖掘思维潜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些院校对舞蹈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上,认为功夫练到了自然就有表现力了,还有的认为通过一两个舞蹈的排练就能提升表现力,从而达到一个跨越,这是舞蹈教学中最致命的意识理念的缺失。从思维上加强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是最基本的。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舞蹈课的教学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和挖掘,使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做好动作就达到效果。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上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潜力作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把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教学的重要标准。克服学生舞蹈思维上学习舞蹈就是模仿老师的动作的误区,要想探究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方向,必须将抽象思维植入舞蹈,以创新的思维来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调动感官提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高校学生都是初学舞蹈者,与舞蹈专业演员有本质的区别,先天条件不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身体的随意性和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乐感及舞蹈感觉入手。舞蹈感觉是学生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强,协调性好,有人就较弱。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规范的舞蹈动作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从而不断地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达到肢体形态的准确感觉,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调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计划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这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对自身感官准确定位的,先有反映,后作动作,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体味音乐背景,强化舞蹈韵律
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首先要了解舞蹈音乐的背景,是那个国家的作品,什么风格的音乐,音乐本身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悲愤的,是高亢的,还是低沉的的等等,对这些内容做到了如执掌后,再训练学生听音乐,用音乐帮助学生进入舞蹈意境,让音乐刺激听觉,反复体味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蹈的情绪,最后根据教师的示范作出符合音乐作品特点的舞蹈动作来。教学中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产生丰富的想象。用音乐帮助学生进入舞蹈意境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舞蹈表现欲,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奠定了夯实的舞蹈基础。实现了用他们的身体来体验音乐作品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才能把音乐、动作、表情等流畅地体现出来。有了音乐的基础就会用最抒情和最舒展的动作表现舞蹈韵律,当学生的舞蹈情感之美融入了音乐之中后,其形体会在音符下律动,表现出身韵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即便是很普通的一个动作,也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舞蹈的韵律美还体现了一种和谐,音乐与情感的和谐,音乐与形体的和谐,形体与内心的和谐,这些都源于音乐 ,在体味音乐美的基础上感受舞蹈美。逐渐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声情并茂。
四、雕琢形体动作,提升形体可塑空间
形体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高校学生都是初学舞蹈者,且先天身体条件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在教学中要花费精力,从学生最基本的站立、行走以及身材的保持等入手,从改善学生的自身形体条件,培养和训练节奏感、律动感以及动作的协调性,调节肌肉的用力与放松等等,去雕琢每个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传递给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优美舞姿和动作技巧,来完成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彼此配合,进而体现人的情感的全部释放。
五、融入舞蹈情感,升华表现欲
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情感,首先要自己被舞蹈所感动,然后,再用有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去启发学生,打动学生。只有学生有了与舞蹈相应的情感、情绪,才能把学生内心感受化为激情倾注于舞蹈动作之中,给舞蹈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受到情感的、美的感染和熏陶。不同风格的舞蹈,授课时应该先把舞蹈的特点详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印象。如果是民族舞蹈,还应该介绍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
(一)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与渗透。高校的学生都已成年,不能说其阅历丰富,但受过多年的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理解舞蹈情感在舞蹈中的重要意义,经常提醒学生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舞蹈素材,并借助所学文化知识来培养自己对喜、怒、哀、乐的表达,较准确、细腻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从枯燥的动作中领悟情感,释放情感。
(2)教师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与引导。学生有了
一定的表达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舞蹈时要注意把动作和表情统一起来,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学生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学生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具体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生命,高校舞蹈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挖掘和培养。教师要做到从思维入手,从动作做起,把舞蹈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及表现力,王源.
[2] 浅谈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金宁.
[3] 创新舞蹈教学的思维方式,刘华.
【关键词】舞蹈教学表现力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是舞蹈艺术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它是舞蹈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包括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丰富的想象力是最基础的,它体现了人的感知能力。通过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潜在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增强舞蹈创造力,从内心情感上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用形象思维来深刻感知形体动作的美感。多年的舞蹈教学,我时常反思而得出结论: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动作规范性训练和基本动作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表现力方面的挖掘,导致学生在演出时缺乏表现力,表演苍白无味,艺术效果差,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表现力的挖掘和培养。
一、挖掘思维潜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些院校对舞蹈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上,认为功夫练到了自然就有表现力了,还有的认为通过一两个舞蹈的排练就能提升表现力,从而达到一个跨越,这是舞蹈教学中最致命的意识理念的缺失。从思维上加强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是最基本的。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舞蹈课的教学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和挖掘,使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做好动作就达到效果。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上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潜力作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把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教学的重要标准。克服学生舞蹈思维上学习舞蹈就是模仿老师的动作的误区,要想探究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方向,必须将抽象思维植入舞蹈,以创新的思维来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调动感官提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高校学生都是初学舞蹈者,与舞蹈专业演员有本质的区别,先天条件不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身体的随意性和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乐感及舞蹈感觉入手。舞蹈感觉是学生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强,协调性好,有人就较弱。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规范的舞蹈动作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从而不断地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达到肢体形态的准确感觉,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调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计划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这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对自身感官准确定位的,先有反映,后作动作,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体味音乐背景,强化舞蹈韵律
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首先要了解舞蹈音乐的背景,是那个国家的作品,什么风格的音乐,音乐本身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悲愤的,是高亢的,还是低沉的的等等,对这些内容做到了如执掌后,再训练学生听音乐,用音乐帮助学生进入舞蹈意境,让音乐刺激听觉,反复体味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蹈的情绪,最后根据教师的示范作出符合音乐作品特点的舞蹈动作来。教学中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产生丰富的想象。用音乐帮助学生进入舞蹈意境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舞蹈表现欲,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奠定了夯实的舞蹈基础。实现了用他们的身体来体验音乐作品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才能把音乐、动作、表情等流畅地体现出来。有了音乐的基础就会用最抒情和最舒展的动作表现舞蹈韵律,当学生的舞蹈情感之美融入了音乐之中后,其形体会在音符下律动,表现出身韵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即便是很普通的一个动作,也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舞蹈的韵律美还体现了一种和谐,音乐与情感的和谐,音乐与形体的和谐,形体与内心的和谐,这些都源于音乐 ,在体味音乐美的基础上感受舞蹈美。逐渐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声情并茂。
四、雕琢形体动作,提升形体可塑空间
形体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高校学生都是初学舞蹈者,且先天身体条件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在教学中要花费精力,从学生最基本的站立、行走以及身材的保持等入手,从改善学生的自身形体条件,培养和训练节奏感、律动感以及动作的协调性,调节肌肉的用力与放松等等,去雕琢每个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传递给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优美舞姿和动作技巧,来完成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彼此配合,进而体现人的情感的全部释放。
五、融入舞蹈情感,升华表现欲
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情感,首先要自己被舞蹈所感动,然后,再用有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去启发学生,打动学生。只有学生有了与舞蹈相应的情感、情绪,才能把学生内心感受化为激情倾注于舞蹈动作之中,给舞蹈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受到情感的、美的感染和熏陶。不同风格的舞蹈,授课时应该先把舞蹈的特点详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印象。如果是民族舞蹈,还应该介绍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
(一)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与渗透。高校的学生都已成年,不能说其阅历丰富,但受过多年的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理解舞蹈情感在舞蹈中的重要意义,经常提醒学生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舞蹈素材,并借助所学文化知识来培养自己对喜、怒、哀、乐的表达,较准确、细腻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从枯燥的动作中领悟情感,释放情感。
(2)教师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与引导。学生有了
一定的表达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舞蹈时要注意把动作和表情统一起来,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学生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学生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具体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生命,高校舞蹈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挖掘和培养。教师要做到从思维入手,从动作做起,把舞蹈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及表现力,王源.
[2] 浅谈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作用,金宁.
[3] 创新舞蹈教学的思维方式,刘华.